唐柳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全面推進中職計算機有效教學探索和研究,已經成為每一名中職計算機教師的基本共識,而在具體的教學實施和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課堂教學被動灌輸,理論和實踐分離教學,評價模式固定等等,使得最終的教學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還需要中職計算機教師積極的強化問題意識,全面的結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認真的分析解決的對策和方法,從而更好地強化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實施,為每個學生信息綜合素養的有效化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改;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索
新課改背景下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需要中職計算機教師積極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全面的沿著正確的教學方向指引,對當前的課堂教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和優化,進一步破解教學瓶頸,補足教學短板,完成課程教學,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在課堂需要,助力每個學生信息綜合能力和信息綜合素養的更好培養。
一、轉變教學思路,強化合作學習
以往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在課堂一言堂,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這種忙碌的現狀并不能促進計算機課程教學效益的有效化提升,反而使得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折,如在一節課中學生甚至沒有進行過一次對話,沒有回答過一個問題,這使得學生的參與感不足,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需要教師認真結合教學現狀,積極地轉變教學思路,并通過有效的強化合作學習來不斷破解教學瓶頸,進一步讓不同學生在課堂更好的參與進來,繼而實現有效教學實施。
例如,在教授《修改圖形》模塊內容時,教師不妨認真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和個人學習基礎,并引導學生進行互補性和民主性小組結合,同時以民主的方式選擇出本小組的組長。之后,教師可以設計討論任務,如討論圖形的平滑、伸直和優化;討論如何擴展和填充圖形;討論如何將線條轉換成填充等,讓學生分小組對這些內容開展自由式與開放式討論,同時在具體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進行示范和引導,如對于圖形的平滑、伸直和優化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解疑答惑,并積極地給予學生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以更加積極地姿態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之中,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成果的分享和交流,進一步發散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路,構建開放式課堂教學,繼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提升。
二、實現理實一體,培養綜合素養
計算機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只有在具體的教學實施和教學實踐中,全面的將理論和實踐進入進行深度融合,才能給予學生更加全面化和高質量的教育,還需要中職計算機教師進一步強化認識,全面的結合該課程的教學特點,有效的在教學中實現理實一體化,從而促進學生計算機綜合能力和信息綜合素養的全面化培養。
例如,在學習《創建骨骼動畫》小節內容時,對于理論內容,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該節課的具體知識點框架組成進行清晰化呈現,如了解“骨骼工具”和“綁定工具”的使用、掌握骨骼動畫創設的流程和注意事項等,讓學生對理論學習內容有一個清晰化把握。同時借助PPT課件對這些理論內容進行形象化和具體化講解,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借助具體的案例為學生進行輔助講解,有效的破解學生理論學習瓶頸。對于實踐內容,教師要積極地運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呈現具體的上機實踐操作步驟,并積極地為學生進行操作示范,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則開展上機操作,并通過課堂巡視的方式,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精準化解決,繼而不斷破解學生學習瓶頸。
三、實施多元評價,助力改進提升
積極實現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有效的借助多元化評價來促進學生的不斷改進和提升,同樣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計算機教師的推進有效教學的重要突破口,而從目前的評價組織和實施情況來看,還存在評價形式固化、評價模式單一等突出問題,需要中職計算機教師直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地推進多元化教學評價實施,更好的來反映學生在計算機課堂的學習情況,有效的把握學生學習瓶頸,繼而助力學生改進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認識和操作楨》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自主評價的方式,讓學生認真回想自己在課堂的學習情況,并說說自己學習中取得了哪些收獲,遇到了哪些問題,同時說說后續的改進方向,教師則要給予學生引導,并給予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學生指引改進的方向。教師還可以借助師生互評、小組輪流評價等方式,給予學生更好全面化的課堂評價。
綜上所述,每一名中職計算機教師都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全面理解開展有效教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全面按照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積極的探索和研究中職計算機有效教學的對策和方法,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轉變教學思路,強化合作學習;實現理實一體,培養學科素養;引入多元評價,促進改進提升,從而真正的借助良方妙藥來為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注入源泉活水與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張丹丹.基于創客教育理念下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網頁制作”課程的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 97-98.
[2]古麗妮沙克孜·阿吾提.中職計算機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教學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1(2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