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樹強
(恩平市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江門 529499)
癲癇作為一種神經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在于患兒腦神經元呈現出異常放電現象后導致暫時中樞神經系統失常,對患兒造成的損害較為顯著,且該病臨床表現為部分發作、全面強直 -?陣攣性發作、失神發作、強直發作等,呈現出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情況,嚴重影響患兒成長,危害身心健康。臨床上多采用卡馬西平治療,其可以阻斷神經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進而抑制異常放電,但其作為一種肝藥酶誘導劑,可增加與滑面內質網增生相關的酶蛋白的合成,最終導致藥物代謝的加快,降低療效[1]。丙戊酸鈉是一種神經阻滯劑,可通過促進γ- 氨基丁酸的合成,降低γ- 氨基丁酸降解速度,使其濃度顯著提升,進而降低神經元興奮性,被廣泛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2]?;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懕焖徕c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癲癇患兒,對其認知功能及血清脂聯素(APN)、瘦素(Leptin)水平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恩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癲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33、11例;年齡2~13歲,平均(8.53±1.15)歲;病程0.2~8年,平均(1.25±0.29)年。試驗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34、10例;年齡2~12歲,平均(8.52±1.13)歲;病程0.3~9年,平均(1.29±0.31)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3]中關于癲癇的診斷標準者;每月發作次數 >3次者;入組前未進行過抗癲癇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合并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等?;純悍ǘūO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恩平市人民醫院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兒卡馬西平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908,規格:0.1 g/片)口服治療,初始用藥劑量為5.0 mg/kg體質量,1次/d,口服7 d后,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調整劑量為10.0 mg/kg體質量,1次/d,最終控制用藥劑量為15.0~20.0 mg/kg體質量,1次/d。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丙戊酸鈉片(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059,規格:0.2 g/片)口服治療,20.0 mg/kg體質量,2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給藥3個月后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治療效果。參照《兒科學》[3]中的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兒癲癇疾病發作次數減少>75%;有效:治療后患兒癲癇疾病發作次數減少50%~75%;無效治療后患兒癲癇疾病發作次數減少 < 50%。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4]中的8個認知領域(注意與集中、執行功能、記憶、語言、視結構技能、抽象思維、計算和定向力)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認知功能進行評定,總分30分, ≥?26分為正常,分值與患兒認知功能恢復情況呈正比。③血清過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設置(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化學比色法檢測血清MPO、SOD、MDA水平。④將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APN、Leptin水平進行對比,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對血清學指標進行檢測。⑤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嗜睡、胃腸道痙攣、惡心、肝功能損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采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治療前后MoCA評分、血清APN、Leptin水平及氧化應激指標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0.91%,對照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70.45%,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MoCA評分 治療前,對照組、試驗組患兒的MoCA 評分分別為(17.25±2.02)分、(17.52±2.13)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0.610,P> 0.05);治療后,對照組、試驗組患兒的MoCA評分分別為(21.11±3.13)分、(25.25±3.13)分,治療后對照組、試驗組患兒MoCA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 6.873、13.543,均P< 0.05),且試驗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6.204,P< 0.05)。
2.3 氧化應激指標 相比于治療前,兩組患兒治療后血清MPO、MDA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而血清SOD水平升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MPO:過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組別 例數 MPO(U/L) SOD(U/mL) MDA(nmol/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556.96±110.65 496.76±116.39* 81.99±7.85 108.88±6.25* 8.81±1.31 7.53±1.29*試驗組 44 557.29±111.25 421.25±104.19* 82.59±8.02 122.14±7.11* 8.83±1.32 5.32±1.43*t值 0.014 3.206 0.355 9.291 0.071 7.61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清APN、Leptin水平 相比于治療前,兩組患兒治療后血清APN水平升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升高,血清Leptin水平降低,且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清 APN、Leptin 水平比較 ( ?±s?, μg/mL)
表3 兩組患兒血清 APN、Leptin 水平比較 ( ?±s?, μg/m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APN:脂聯素;Leptin:瘦素。
組別 例數 APN Lept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11.03±2.11 12.19±2.19* 7.75±1.52 6.39±1.39*試驗組 44 11.86±2.15 15.39±2.16* 7.73±1.51 5.53±1.15*t值 1.828 6.901 0.062 3.1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5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分別為40.91%、11.36%,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癲癇屬于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該病的發病率與年齡存在相關性,且具有遺傳傾向??R西平主要通過對患兒體內細胞膜上鈉離子(Na+)通道進行阻礙,同時限制神經元動作電位與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達到抗癲癇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常被用于抗癲癇、抗狂躁、抗驚厥等疾病的治療,但會引起患兒體內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5]。
丙戊酸鈉屬于臨床常用廣譜抗癲癇藥,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將神經細胞膜鈣離子(Ca2+)和Na+的通透性進行抑制,使T型Ca2+電流減弱,抑制線粒體內Ca2+超載,保障神經元內的能量代謝,進而改善患兒認知功能;同時能提高腦組織中腦部谷氨酸脫氫酶的活性,對興奮的神經細胞起抑制作用,進而減少癲癇發作次數[6-7]。相關研究發現,APN、Leptin水平均與患兒認知功能有關,且APN水平與患兒認知損害呈負相關,Leptin水平與患兒認知損害呈正相關[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Mo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血清Leptin水平與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癲癇患兒,可改善其認知功能,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
癲癇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氧化應激損傷、鈣超載等多種因素均可引發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癲癇,而氧化應激所產生的氧自由基連鎖反應是神經元受損的核心病理環節,其中MPO、MDA水平均與機體氧自由基水平呈正相關;SOD是人體重要的能夠催化氧離子產生歧化反應,清除體內氧自由基,保護組織避免受到超氧離子損傷的抗氧化金屬酶。其中過度的氧化應激產物生成是導致癲癇反復發作的原因之一,分析原因可能為,大量的氧化應激產物主要通過影響細胞內鈣平衡,從而使細胞的興奮性與腦內神經遞質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加重病情[9]。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MPO、MDA水平治療后試驗組患兒均較對照組降低,而血清SOD水平較對照組升高,提示給予癲癇患兒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可有效緩解其氧化應激損傷,促進患兒病情恢復。分析原因可能為,丙戊酸鈉主要通過在丘腦皮質環路內抑制丘腦皮質異常狀態,改善大腦異常活動,進而抑制癲癇發作;同時通過對線粒體損傷進行修復,從而調節氧化應激反應,提高患兒認知功能[10-11]。
綜上,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應用于治療癲癇患兒,可有效調節患兒血清APN、Leptin水平,緩解體內氧化應激損傷,可改善患兒認知功能,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