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其中,青年教師的成長關系到一所學校的未來。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于2003年躋身于北京市示范高中行列,后陸續有大批青年教師加入運河中學的教師隊伍。為適應時代變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必須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挑戰。為此,我校積極為青年教師的成長制定系統科學的規劃,設置了多條提升個人素質與能力的路徑,并已經初步取得顯著的成果:在2021年通州區第九屆春華杯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中,代表我校參賽的王亞鳳、陳希、劉拓、喬琳、袁加立、朱琪、曹瑩瑩七位青年教師憑借出眾的專業素養和精彩的課堂表現,成功捧杯,獲得“春華杯”一等獎,學校也憑借捧杯人數最多,成為本屆“春華杯”課堂教學評優活動的最大贏家。這份成績既是源于學校教師長期勤懇努力后的厚積薄發,更源于學校對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隊伍的著重培養。
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學校長遠發展的基礎,我校積極利用校內校外資源,將目光對準校級“三新課”“新芽杯”,市區級“啟航杯”“新蕾杯”“春華杯”“秋實杯”等課堂教學評優活動,為學校青年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臺。
不僅如此,為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結合校情實際,我們積極構建適合青年教師發展的通道和符合他們實際需求的培訓課程體系,以提升青年教師成長的速度與質量。一是研究制定青年班培訓方案。針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需求進行問卷調查,征求意見和需求,再對調查結果進行匯總分析,規劃青年教師的培訓課程和培訓方式。二是加強教師考核和建立成長檔案。制定青年教師學期量化考核辦法,建立青年教師成長檔案,豐富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使教師能看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學校也可以通過教師成長檔案了解教師成長過程,了解現狀,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同時,學校秉承“以賽代培”的理念,將青年教師的培養貫穿到長線的日常工作和短期的賽程準備中: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學校工會、教務處、課程處聯合組織;召開全校教師動員大會,全員部署;具體實施中做到精心組織、團結協作、注重過程、突出實效,達到磨礪隊伍、追求卓越的目標。
此外,為了實現鍛煉教師、培養隊伍的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學校組織學科教師系統學習《學科改進意見》,研讀教育部出版的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把握學科素養,開展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討活動,引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同時,學校班主任工作坊也組織青年教師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于“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講話及國務院頒發的相關文件,加強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升教師的思想認識。學校還為青年教師購買了指定書籍和自選書籍,大力支持青年教師進行理論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在學習的基礎上,學校還組織青年教師進行“青年班讀書交流會”和“青年教師三年發展規劃交流會”“班主任微論壇”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了相互學習的機會,也為學校后備力量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重視專題培訓,包括教科研培訓。西城區教科院科研管理中心教研員周甜老師從研究課題的角度進行教科研培訓;教學設計培訓:在教務處主任陳玉和課程科研處主任馮桂榮的組織和引領下,資深骨干教師曹紅軍老師、張洋老師,和獲得“啟航杯”競賽一等獎的王艾迪老師、張丹老師為青年教師進行了方法和經驗的分享;說課培訓:李濤校長對“說課”進行系統培訓,第一屆京教杯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獎者孫清瑩老師進行說課展示,并分享了“說課”的技巧與心得。課堂管理講座:北京華師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原《中國教師報》記者編輯,資深語文教師梁恕儉為青年教師進行了“合作學習與課堂管理”;閱讀與寫作培訓:為了更好地實施全學科閱讀,原西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邰亞晨與青年教師分享了如何閱讀和如何寫作的經驗;弘揚傳統文化培訓:京麓國學教研中心高級國學講師趙爽伶講述了何為“禮”,京麓書院高級茶道講師邢鶴馨引導教師靜心養心。
三是開展專項競賽。“新芽杯”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展現出運河中學青年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也使學校積累了一定的備賽經驗。賽后,教務處主任李江濤和政教處主任陳學成就本次活動給各位青年教師以悉心的指導。“小黑板,大智慧”板書設計比賽,展示青年教師板書設計風采,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四是分享交流,傳承信念。“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是運河中學教師的傳統。在日常的教學中,各教研組同頭備課,相互學習,查漏補缺。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一人賽而全員備,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將團隊協作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化。在前輩的帶領下,青年教師繼承和發展了運河傳統精神,做到虛心學習,互幫互助,無私分享。同時,學校也注重加強情感溝通,拓寬青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校要把運河中學“和諧發展教育”辦學思想落實在各項工作中,增加和拓寬青年教師獲得幸福感途徑。轉變傳統說教式,尊重他們的話語權,通過非正式談心談話、問卷調研、郵件反饋等方式,及時了解青年教師現實需求和思想動態,關心解決青年教師生活、工作上的困難,注重情感溝通交流,增強他們對學校的信任。
學校在“十二五”期間,以“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為節點,針對教師成長和發展建立起一整套長效培養機制。后又根據青年教師的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結合最新的理論知識引領,將“八步曲”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獨具特色的系列化培養方案—教師成長“八步曲”。
第一步,崗前培訓。內容包括了解校史、教育法規、教學常規、指導備課、試講或說課。第二步,建立“幫學對子”。由學校指定骨干教師為青年教師認定“幫學對子”,通過制定幫學計劃,撰寫幫學總結,表彰優秀幫學師徒對子,幫助青年教師過教材關、教法關、學生關。第三步,開學初教學視導。學校干部以“推門課”和“預約課”的形式聽新教師課,及時反饋聽課意見,促進青年教師提高。第四步,系列培訓提升素養。通過期中、期末考試與學生同步限時答題增進教師對教材與學生的了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通過聽骨干教師示范課、名師大講堂,更新教學理念,引導教學方向;通過參加課改培訓活動,提升青年教師專業素質;通過網絡教學、微課制作培訓等使教師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挑戰。第五步,開展“三新”教師匯報課活動。新畢業、新調入、新轉崗的教師在校工作滿一年后上一節匯報課,全校教師聽課、評課,并及時將聽評課的結果反饋給新教師,幫助其改進教學。第六步,開展校內“新芽杯”教學競賽。工作一到四年的教師參加“新芽杯”教學競賽。由最初的評一節課堂教學發展至考查教師的專項基本功、教學設計、說課、微格教學等綜合能力的競賽。第七步,參加市區“啟航杯”“春華杯”競賽。比賽前,要求教師參加教學設計的書寫、現場微格教學等培訓。在比賽準備過程中,全學科的教師協助選手備課,通過競賽錘煉青年教師,開闊教學視野。第八步,引領青年教師進入名師工作室。特級、市學帶、市級骨干教師、區級名師為核心的骨干教師群體是學校寶貴的人才資源。學校現有15個名師工作室及8名運河人才工作室,工作室吸收青年教師入室學習,參與課題研究,在研修課題的過程中,通過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為青年教師指引發展方向。
培養青年教師成長“八步曲”的系統化、系列化,不僅促使青年教師逐漸走向成熟,挑起學校教育教學的大梁,還促使參加各項競賽的青年教師們在賽前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擁有優秀教師的基本素質,最終助力他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綜上所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城市副中心如火如荼的建設,給通州區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們將繼續砥礪前行,追求卓越,將運河中學的教師成長寶貴經驗薪火相傳,有效推動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努力實現“和諧發展教育,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目標。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