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麗
教育教學工作,是一種不斷獲得感悟的事業,在感悟中積累經驗,在感悟中成長提升。在幾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我潛心鉆研業務,也有很多進步和收獲。在這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我經過對學生個性化的了解和教育,使長期跟進的語文后進生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
小王同學是我們班語文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之一,考試40多分對于她來說是家常便飯。我曾經利用午休時間給她補習,并要求她努力把詩歌鑒賞的作業完成。可是交上來的練習答案都是答非所問。
前幾次我也是又生氣又無奈,后來我認真思考,換個角度重新考慮解決方法。我想,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得靜下心來,細心分析作業的錯誤原因,以及更深一步了解、分析她總是拖欠作業的原因。反復地研究后,我找出了問題所在—她對詩歌鑒賞的答題思路不清晰,既沒有思考題目的關鍵信息,更懶得梳理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于是我和她的家人,以及她本人真誠溝通,希望能夠對癥下藥,改變輔導策略,幫助她提高語文成績。
我找了詩歌鑒賞的材料,針對她的學習情況開始了定期專題輔導。我從《詩詞中常見的典故和意象》《詩詞鑒賞主觀題模式及答題方法》《古詩鑒賞技巧策略》等材料中挑選適當內容,由淺入深,分階段輔導,細心講解。古詩鑒賞題多為主觀問答題模式,學生往往失分很嚴重,原因之一是不明白各種問題模式和它的答題方法。因此,我引導小王同學對例題進行細致分析。
比如拿到一個題目后,我先給她充分的時間讀詩、讀題,再從提問方式及其變體等方面來分析題干,接著溫習詩歌相關知識,最后確定答題步驟和方法。在細致分析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理清思路。最后還會和她分享一些詩人的生平經歷、感人故事等,讓她對詩人和詩歌都能產生一點“共情”,從而拉近她與詩歌的心理距離。
一整個學期下來,小王對詩歌鑒賞題不再有懼怕心理了,答題規范了,甚至班級統一做完練習后,還緊跟著我跑出教室要求我先批改她的答案。幾次階段性考試后成績穩定提升,學語文的興趣也明顯提高。最可貴的是,她變成了我的“廣告明星”和“代言人”,她不斷把一些好的方法、理念替我傳遞給和她之前一樣的“后進生”們。因此,不久后,班里掀起一陣詩詞鑒賞題題的熱潮。這樣“以少數帶動多數”的學習模式,是最初我下功夫付出的“超級回報”,是長久的良性的學習風氣轉化。
此外,對這樣的學生,我特別注意不進行說教,不上綱上線。每次跟小王一起學習、探討問題,甚至聊天,我都有意地找出她本身的優點以及近期的進步,誠懇表揚。表揚優點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也會涉及生活中的待人處事,讓她從方方面面感覺到老師不是只在意她的成績,而是真心地幫助和陪伴,讓她不再焦慮和自卑于“問題生”“后進生”等“身份”,勇于并樂于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而言之,對一些雖然后進但仍有學習愿望的學生,我們真的需要“耐心等待”,細心輔導,當我們對她表示出真誠的贊賞和關心時,她也許會倍加珍惜。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每一個人都是需要別人贊賞和關心的。
工作時間越長,越覺得做老師真的是一門深似海的學問。人與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而老師的工作就是育人,我們必須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接觸與交流。而不同的學生又有著不同的個性,這就需要用心琢磨這門學問。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經常遇到問題,但積極改變思路,換個角度看問題,我們也一定會獲得迎刃而解的喜悅與滿足。
《論語》有言:“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教師應該是仁者,應該有學生欽佩的博學篤志之君子風尚。而這些欽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問題生”的出現或者加劇。問題生的轉化工作,除了進行與案例類似的個體處理,更在于時時處處營造正能量的氛圍,用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知識吸引學生,用有意義有品位的生活喜好熏陶學生,讓集體慢慢形成溫暖向上的風氣,有許多“問題生”的種子,就會在無形之中轉化成美好的種子。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提升自己,也要誠心誠意充實自己,也要秉持學校倡導的成長理念,和學生一起“做更好的自己”。為工作而認真工作,可以是敬業,卻不是有厚度的敬業。因為敬業還要先敬自己,才能敬自己的事業。學生處在人生中最不穩定、最容易迷茫的年紀,如果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精進專業,同時對社會、對人生的課題有充滿善意且不失深刻的剖析,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關注和探討,逐漸滲透正確的觀念,帶領學生與時俱進,相信會使大部分學生心悅誠服。自然也就會“服其師,信其道,則成人”。與此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體會到的這種成就感和快樂是無價的,這種確定自己走在更好的路上的踏實與堅定,也是無價的。這條道路深遠不見盡頭,我愿扎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