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維光
摘要:在國企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相關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建設工作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很多工作的切實有效展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對于國企來說,開展基層政工干部的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只有加強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工作,才能夠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
引言: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國企逐漸意識到了自身在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定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與嚴格的考核機制等。在現代化的國有企業發展建設中,培養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現代化基層政工干部隊伍是加強企業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證,是企業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1.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企業在對基層政工干部隊伍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極多的阻礙和問題,要對其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與進行針對性的改善與解決。為此,應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政工人員的溝通與協調能力,根據不同員工存在的不同問題確定對應的解決方案,避免因小失大,對企業的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除此之外,企業還可對工作人員的法律觀念進行定期提升,通過對基層政工干部隊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對工作人員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行有效疏解,充分解決工作人員之間存在的矛盾沖突問題,緩解工作人員的不良心理狀態,使其在工作中呈現出更大的積極性與熱情,以此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國企的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工作還要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每個工作流程中,通過對各個方針的政策理解,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發展特點,保證企業工作人員的內部控制工作,從而保障企業的進一步安全穩定可持續化發展,也是企業增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重要前提條件。
2.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對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實行了較為嚴格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國有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現階段,如何保證國有企業在社會市場經濟的地位不受影響是企業應重點考慮的關鍵問題,經有效數據分析,大多國企中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體系并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全面性普及,企業應加強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相關工作人員思想層次水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升,工作期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才可加強,企業才得以有更好的未來發展方向。
基層政工人員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既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又能夠更好地凝聚每一名工作人員,最終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相關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提升,有利于人員在工作期間的人際關系處理中,更好的鍛煉自身與民眾溝通交流的能力。我國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工作的主要問題就是缺少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沒能認識到為社會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內涵與其本質,從而無法做到真正的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真正的為人民辦事,在對待實際工作問題上也無法及時有效的解決問題,不能從本質上提高服務人民的標準。
2.2基層政工干部隊伍整體綜合素質水平較低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基層政工干部是其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引領企業共同發展與進步,為企業更好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基層政工干部的綜合素質要求隨之提高,國有企業為達到自身更好的進步發展,必須要重視基層政工干部的綜合素質能力建設工作。
作為基層政工干部,需要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本著謙虛謹慎的態度,言傳身教,以德服人,以自身的德行品質來感染其他基層員工,并積極熱情的向基層職工服務,及時對接上級要求,使國有企業得到更進一步的良好發展。縱觀全局,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水平千差萬別,必然會影響工作質量,而衡量基層政工干部的綜合素質,其工作能力與素養便是其中的關鍵指標,若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的進一步良好發展,有助于工作人員內部的有效溝通交流。
國企中,基層政工人員是時常與人民群眾接觸的一線人員,而因為其基層政工人員的綜合素質高低而出現的各類矛盾沖突也屢屢發生,因此加強基層政工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迫在眉睫,若不注重其素質提升,將導致不良情況下的惡性循環,讓社會群眾對企業的印象急劇降低,從而影響企業的進一步良好發展。
2.3缺乏對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嚴格考核機制
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保證企業安全穩定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只有確保各項規章制度體系的完善,創設健全的考核制度,對相關工作人員獎罰分明,才能更好的調動企業員工對工作的積極性與熱情,帶動企業和員工自身的發展,進而有效推動企業的安全穩定性發展。
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建設更加離不開完善健全的考核制度,現階段大多國有企業往往忽視了這一重要因素,缺乏對工作人員的定期考核機制,讓基層政工人員失去了對工作的積極性與熱情,使得基層政工干部思想懈怠、行為怠惰、停滯不前。只有將合理的考核制度體系貫徹落實到企業的工作實處,才能有效激發基層政工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以提高企業最終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
與此同時,企業還應重視基層政工干部的培訓工作,使其更好的適應自身政治工作環境,對自身的工作成果每天進行有效反思、歸納與總結,再通過總結得以實現基層政工干部綜合素質水平與專業能力的進步與提高。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考核機制還不夠完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欠缺,極容易使得基層政工干部無心工作與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導致在工作上造成不必要的疏忽,從而帶來一定的損失。
3.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3.1加強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與飛速進步,社會化進程不斷推進,國有企業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但大多國有企業的基層政工干部的素質仍有待提高,不利于企業的進一步穩定發展。基層政工干部素質的提高可通過加強其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加強理論學習等方式來實現,更好的與實踐結合,從而推動基層政工干部工作的順利進行。理論可以指導事件,實踐也可反作用于理論,將二者有效的融匯貫通于基層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中,可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與其工作效率。
人類的一生都在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對于基層政工干部更是如此,更要以身作則,接受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人民群眾服務,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實際應用到工作當中,高效率的解決各類矛盾沖突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與此同時,作為國企的基層政工干部,更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完善正確的自我價值觀,時刻謹記自身的職責所在,為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服務于企業職工做出更大貢獻,同時也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3.2有效提高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水平
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的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其原因主要是由企業原因亦或者是工作人員自身的原因導致而成,如學歷、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因素。且對于基層政工干部來說,不僅僅是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需要提高,其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方面都需提高,只有心懷民眾的基層政工干部才是執法為民的優秀干部。
為此,國有企業領導人要著重基層政工干部的綜合素質培養,將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思想基礎扎根于基層政工干部的腦海中,以人民為主,將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切實從服務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科學合理的去有效分析問題的解決對策,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才能夠真正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同時也充分調動了社會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中來。
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基層政工干部,應發揮其積極作用,尊重事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將實踐與理論知識充分融合貫通并且落到實處,做到誠實守信、克己奉公,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履行新十六字方針。國有企業還可定期組織講座或培訓,豐富基層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儲備,從而提高基層政工干部的各方面綜合素質,實現相關人員的身心全面發展,繼而帶動基層政工干部的最終隊伍建設效率。
3.3建立健全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管理與考核制度
健全完善的基層政工干部考核管理制度是國有企業衡量基層政工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據,可讓相關工作人員更好的認識自我,認清自身的不足之處,進一步加強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貫通,才可做到真正的為人民服務。建設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必須具有透明、科學、嚴謹的考核制度,才能符合現階段的時代發展要求,企業只有實行嚴格考核制度,并對其工作行為進行規范,才能有效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
3.4建立健全基層政工干部部隊的激勵政策
在國企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需要充分理解、支持政工人員的工作,充分肯定政工人員的工作成果,并能在職稱評優、提拔使用等方面,給予基層政工干部相同的待遇,并積極消除基層政工干部的顧慮與失落感,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優化物質激勵機制。目前,物質激勵機制是最常見的一種激勵政策,通過對工作中的表現優異者進行物質獎勵,以滿足其對物質的需求。同時,晉升也是一種獎勵的方法,企業對日常工作中的表現優異者或才華出眾者進行嘉獎,及時晉升其職位級別。總體而言,在優化激勵機制過程中,其主要內容應該不僅僅局限在政工系統內部,還應該相應的擴大對政工人才的使用范圍,確保能激發所有基層政工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國企中對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建設發展工作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企業需充分意識到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隊伍建設工作的力度與資源投入,從而發揮基層政工干部隊伍的作用,保證企業得到更好的進一步發展,為企業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收益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孔慶宇.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的研究[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9,(6).
[2]包曉紅.淺談國有企業政工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