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萱
摘要:幼兒生自我鍛煉意識較差,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不高,增加幼兒教育之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運用,也是保證幼兒身體素質健康的前提。民間傳統體育教育旨在讓幼兒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緩解日常在學習上的壓力,豐富課余生活。學校必須發展民間傳統體育教育,增強幼兒免疫力,促進幼兒均衡發展,也促進幼兒生理和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因此本文就幼兒教育之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運用展開討論。
關鍵詞:幼兒體育;教學模式;完善與創新;方法探究;研究策略
幼兒教育作為學齡前教育對學生的健康培養起到關鍵作用,是對幼兒從認識世界到進入實際接受學習階段的一個過渡,因此具有健康的體魄很重要,民間體育運動教育對幼兒的健康有關鍵作用,因此體育課教學方法需要教師的不斷更新來適應如今多變化的生活和逐漸重視體育教育的社會。體育教學應該朝著提高幼兒對體育課參與度和積極性,利用學習民間體育來豐富體育課活動,增加幼兒運動量的教學目標不斷發展完善,努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并實現幼兒生全面綜合發展。
一、幼兒教育中民間體育教學的運用
1.1增加體育活動游戲,激發幼兒運動興趣
體育教師需要多增加體育活動,不僅培養幼兒團結意識和合作能力,而且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活躍氣氛,提高幼兒運動量,讓幼兒在體育課上快樂的度過能大大增加幼兒對體育教育的興趣和上體育課的熱情。例如,教師可組織兩人三足游戲,讓幼兒兩兩并排,用繩子把兩人的其中一條腿纏在一起,看那一組幼兒先到達終點。又如,兩班組織開展跳繩、拔河等。如此一來,幼兒對體育的積極性就增加了。
1.2重視師生配合,豐富民間體育教學活動
師生配合能力是進行體育教學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傳統的幼兒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于體育教學課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視,而且幼兒體育本就沒有相關具體要求,從而導致其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師生之間的配合度和默契程度不足,而在進行民間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時,幼兒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示范。所以在幼兒民間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幼兒學不會的情況,從而使得整個體育課程教學效率比較低下。很多幼兒園教學并沒有很關注這個問題,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與幼兒之間的默契程度,加強師生之間的配合能力,做到正確示范并教會每一位幼兒。
1.3開設比賽,設置比賽項目和獎品
學校組織比賽,鼓勵幼兒生積極主動參加報名,可大大提高幼兒對參加民間體育運動的激情,增加幼兒體能訓練。比賽項目可仿照專業運動會設置,如踢毽子、跳繩、拔河、扔沙包等。相關項目設置獎品獎狀,以班級獎勵為單位,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提高對體育的熱情和興趣,也能為國家從小培育運動健將。
1.4增加對活動設施和體育器材的投資
在體育課上學校增加乒乓球場等活動場地,積極提供乒乓球、羽毛球、跳繩、毽子等豐富幼兒課余生活,這樣幼兒體育興趣培養起來,自由積極參加民間體育運動,提高身體健康素質,提高體育課質量。教師也要積極參入進來,和幼兒們共同活動,在活動中注意維持紀律與安全,避免幼兒受傷,規范活動,保證安全。這樣幼兒一旦受傷,教師可以馬上發現并送往醫務室。
1.5利用小組合作增加幼兒對民間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由于體育課和學習課不同,幼兒和家長重視度非常低,認為體育就是玩,重要的是早點學文化科目,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因此有關幼兒身心健康的問題,體虛體弱易暈倒等層出不窮。國家要大力培養綜合發展人才,幼兒必須有一個好的身體,因此體育課必須增加幼兒的積極性。教師利用合作學習增加游戲環節和趣味性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比賽,提高全體幼兒對體育課的參與度,可以大大增加幼兒的運動量。小組合作進行體育運動,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帶動,提高運動量,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二、教師對幼兒進行民間體育教育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不同幼兒的運動接受程度不同,身體狀況也不同,教師在讓幼兒進行體育運動時要注意幼兒運動量適度,布置合理的有氧運動,避免幼兒出現嘔吐等不良反應。第二,在比賽競爭等活動組織小組時,小組分組非常重要,體育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運動程度對小組綜合分組,也要考慮身才去和性格,保證小組交流和運動適合。第三,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對幼兒反復強調注意安全,如若出現身體不舒服等不良現象或者受傷,需要及時發現,嚴重時需要馬上送往醫務室。第四,夏季溫度高,體育課運動量要減少,盡量讓幼兒在陰涼處運動,避免中暑暈倒。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模式應與時代進步相適應,幼兒教育的要求和質量也隨之提高,對于非文化課程來說,在日常教學中國家學校越來越追求德智體美勞教育比重逐漸均衡化,在幼兒體育教學中體育不僅起著強身健體的作用,也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民間體育教學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完善和創新發展,讓幼兒在高效和完善的教學方式下開展體育鍛煉,更有助于實現幼兒全面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凌云.傳統文化視角下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0(19):103-104.
[2]柴君宜.幼兒教育與民間傳統體育游戲的融合路徑探究[J].才智,2020(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