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俐
摘要:漢字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記載工具,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該文則是對讓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因“趣”而精彩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漢字為小學生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小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所以老師在識字教學的構成當中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基于此,老師首先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小學階段學生認識活動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形象性、創造性,他們只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老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應該注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靈活性,從而提升小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地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優勢。
一、將游戲教學法運用在識字教學當中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游戲教學法在識字教學當中的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與小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相契合。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游戲形式和游戲內容,提升識字課堂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在游戲的過程當中獲得樂趣,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比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姓氏歌”這一模塊內容時,老師可以將小學生合理地劃分為多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小學生寫下“姓氏歌”當中的姓氏:李、張、吳、許、上官、東方、歐陽等內容,然后通過“抓特務”的游戲活動,組織不同小組相互抽查,如果檢查出某一同學有錯別字,那么則把該同學判定為“特務”,最后由班級同學一起討論到底該給“特務”同學怎樣的懲罰。又或者老師可以急著卡片內容,組織同學一起參與到“找朋友”這一游戲當中,比如學生將“弓、長”的卡片放在一起,組合成為“張”。通過這一游戲活動,既能夠提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能夠強化小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和印象,幫助小學生儲備更多的漢字數量。
二、充分地運用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將其運用在教育領域,為老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和無限的可能性。在識字教學環節,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抽象的、死板的漢字知識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小學生的面前,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讓小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認知漢字的演變和形成,從而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比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大小多少”這一模塊內容時,很多小學生對“多大小多少”沒有具體的概念,在漢字學習的過程當中屢屢“碰壁”。基于此,老師應該積極優化、調整教學陳策略,幫助小學生降低漢字學習的難度。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老師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課件內容(黃牛和貓、鴨子和鳥、蘋果和大棗)讓小學生比較“大”、“小”。通過仔細觀察,小學生可以舉手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分析思路,最后由老師總結小學生的發言:“同學們,大小、高矮、多少都需要有參照物,通過有效地比較才能夠做出具體的判斷。”通過這一教學活動,能夠讓小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大小多少”的含義,充分地感知漢字文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厚的內涵,激發小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
三、融入生活元素
生活和語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定程度而言,生活是小學生學習漢字的第一課堂。在生活當中,漢字無處不在,無時不再,小學生目之所及都能夠看到形形色色的漢字。因此,老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結合,融入多樣化的生活元素,一方面讓小學生覺得教學內容比較親切,減弱小學生對漢字學習的抗拒、排斥心理,另外一方面融入小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能夠加強對漢字知識的消化、吸收、遷移,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
比如老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這一模塊內容時,老師首先可以通過游戲激趣,出示詞語:“春夏秋冬貫穿我們生活四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通過看圖猜季節的游戲活動一起走進春夏秋冬吧。”老師通過播放課件給小學生展示四季圖片,同學們相互討論然后一起說出答案。接著,老師可以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一起探討春夏秋冬都有什么樣的景物,這些景物又有怎樣的特點,這一教學活動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刺激小學生思維發散。再者,老師可以通過猜字謎和唱兒歌的形式讓小學生進一步認知到“春夏秋冬”生字的特點,從而幫助小學生快速地記住生字。
最后,老師出示生活化插圖內容,引導小學生按照相關的順序觀察圖片上都畫了哪些景物,然后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讀詞串,從而強化小學生的記憶,引導學生自主識別記憶生字。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一起研究能夠快速記住、書寫生字的辦法。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為提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小學語文老師主要可以從將游戲教學法運用在識字教學當中、充分地運用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元素等多個方面著手,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
參考文獻:
[1]葉芳.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識字教學研究[J].讀寫算,2021(25):165-166.
[2]劉小鳳.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語文學習習慣與興趣的培養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