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旅游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選擇去外地旅游擴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旅游人數的增多推動了我國旅游文化的發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主要指的是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打造該地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但是隨著旅游文化的不斷發展,旅游文化逐漸商品化。本文將對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傳統文化;發展策略
引言:
該民族的傳統文化逐漸向旅游文化發展,并且旅游文化又逐漸商品化,這種發展模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地經濟的發展,但是長此以往,它不利于該地旅游形象的樹立。民族傳統文化需要結合該地的旅游資源發展適合該地的旅游文化,讓更多的人到該地區旅游,從而促進該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地區商品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使得地區旅游文化逐漸商品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該地旅游文化發展的初衷,不利于該地傳統文化的正確性發展。
一、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問題
1、旅游文化發展具有失真性
我國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中,存在旅游文化失真性發展等相關問題。不斷推動該地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發展,使得該地的傳統文化失去了原始的特性,傳統文化不再讓外地游客通過參觀該地的自然原始景觀,了解該地的文化發展與文化魅力,而是讓外地游客通過購買景區的物品,讓游客通過這些經過加工后的商品,了解該地傳統文化,讓該地旅游文化的發展不再是通過感官來了解該地的文化魅力,這種了解方式是物化的,更是失去靈魂的,其沒有讓游客從內心深處使得自己和景區產生靈魂共鳴。
2、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扭曲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發展中,還存在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扭曲等問題。由于該地不斷利用民族傳統文化發展該地的旅游文化,致使該地的民族文化傳統逐漸商業化,其不再是當地民族特性的代表,而是一種為了迎合大游客而扭曲區的傳統文化。隨著某個景區游客的逐漸增多,使得該景區的旅游文化發展逐漸商品化發展,因為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僅僅發展該地區的旅游文化,并不能讓該地區的經濟收益增高,但是旅游文化下的商品化發展,可極大提高該旅游地區的經濟收益。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商家不斷地進行旅游文化商品化發展,他們將旅游文化的文化內涵固定到每個商品之中,從而提高該商品的價格,讓更多的游客因為某種文化記憶買下該商品,這種擴大性獲利的方式逐漸使得民族文化商品出現扭曲發展現象。
3、民族傳統文化的缺失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文化發展中,還存在民族傳統文化缺失等相關問題。對于某些旅游地區的商家及其旅游政府,越來越注重旅游文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他們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采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文化發展方式,使得旅游文化中的民族傳統文化逐漸缺失。這種民族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得民族旅游文化的發展缺少了該有的靈魂。
二、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1、延續當地文化傳統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風景優美的地方由于國家沒有進行及時的保護,使得該地區的旅游資源沒有充分地發揮。并且由于該地區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外出打工,因此導致當地文化傳統延續的缺失。這種文化傳統的缺失,不僅是當地文化延續的終結,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的一個損失。
2、促進當地民族經濟的發展
融合發展成適合自己發展的旅游策略,從而促進該地區民族經濟的發展,提高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旅游文化商品化使得旅游文化不再是單一的文化要素,而是文化要素與經濟要素的結合體,旅游文化商品化一定程度上是旅游文化的物化。更多的游客通過購買該地區的商品,了解該地區商品背后所產生的文化內涵,此舉有利于該地區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有利于該地區民族經濟的飛速發展。
三、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策略
1、學習先進文化,融合現代商品意識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該地區學習我國先進文化,融合現代商品意識。該地區在發展旅游資源的同時,應該充分立足于該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由于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優劣之分,但是該民族的落后文化不一定就需要全部舍棄,它可以與中國現代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從而吸取中國民族優秀文化的經典部分,使其發展成該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促進該地區民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發展一定要融合現代商品意識,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商品貨物買賣,它需要融合現代的商品銷售價值理念,讓更多的游客了解該商品的背后價值,從而推動該地區產品的銷售。
2、樹立民族自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適應現代民族文化的發展。地區旅游文化的發展一定離不開該地區的文化自信,只有自己堅信不疑的認定該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優秀文化,從內心深處樹立起文化自信,才能夠贏得外來游客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比如當地旅游部門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樹立該地區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讓該地區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通過在建設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傳達給外地游客,從而促進該地區民族旅游業的發展,此舉傳播了該地區的傳統文化,擴大該地區的旅游文化吸力。
結束語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需要該地區立足風景資源與中國現代網絡文化相結合,使該地發展成為網紅打卡圣地,從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不能僅僅依靠在該地旅游景區買相關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產品,其需要該地區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播賣貨,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平臺線上購買旅游產品,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買到各個地區的旅游文化產品,并且通過該產品了解其背后所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與文化內涵,此舉可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葛緒鋒,鄧永進.倫理學視野下民族旅游開發中的文化商品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12):1515-1519.
[2]孫靜.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及旅游文化商品化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20):183.
[3]馬曉京.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得再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02(04):77-83.
作者簡介:朱仁鵬(1982.11-),女,漢,安徽桐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態旅游、會獎旅游、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