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打連廂”和“蕩湖船”這兩種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蘇州地區,它們不但承載了蘇州民俗文化的發展,也是蘇州水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見證了蘇州地區人們生活理念的變化和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它們的核心價值決定了它們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被傳承至今,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亡。
關鍵詞:打連廂;蕩湖船;文化淵源;藝術形式;核心價值
本文索引:王懿.<標題>[J].商展經濟,2021(21):-116.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1.35
1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世代相傳并在適應周圍環境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再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為相關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1]。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傳統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有效地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責任感。“打連廂、蕩湖船”作為蘇州水鄉地區民間傳統舞蹈,2013年正式被納入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打連廂、蕩湖船”的文化淵源與藝術形式
打連廂和蕩湖船這兩種民間舞蹈流傳地區很廣,中國各地均有傳播,并且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蘇州地區,它們不但承載了蘇州民俗文化的發展,還是蘇州水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打連廂的文化淵源與藝術形式
“打連廂”是我國民間舞蹈的一種,也叫“霸王鞭”“金錢棍”,曲藝曲種,流行于全國各地,歷史悠久[2]。
2.1.1 打連廂的文化淵源
學者黃權生通過田野調查及文獻調查等方法,發現各地與打連廂藝同名異的民間舞蹈名稱共有上百種,如連相、連廂、連響、蓮湘、花棍兒、金錢棍、霸王鞭……這些名稱前一般多冠以“唱”“打”“舞”等動作[3]。諸多名稱中,“打連廂”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相傳武王伐紂時,黃飛虎就曾化裝為打連廂的藝人混出關去,最終起兵造反,推翻了殷紂。除了“打連廂”之外,還有兩種叫法用得最多,那就是霸王鞭和打蓮湘。霸王鞭的淵源據說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西楚霸王項羽,當年項羽攻城略地,勝利之時,興而揮舞馬鞭高歌競舞,亦命士卒們折木為鞭群而舞之,群情激昂,如此場面吸引和感染了當地百姓,百姓們紛紛效仿。于是這種歡慶勝利的即興舞蹈形式,就由軍營傳播到民間,逐漸演變為一種傳統民間舞蹈節目。而把“打連廂”叫做“打蓮湘”則在江浙一帶最為普遍,這可能是江南多雨多水,水中之蓮甚多,“蓮湘”二字不僅字形優美,而且契合了煙雨江南的意境之美,“蓮湘”與“連廂”同音,時日一久便約定俗成承襲下來。
蘇州水鄉地區“打連廂”究竟源于何時何地,未見蘇州有關史料記載。據民間說法,“打連廂”并非吳地的土特產,而是由蘇州歷史上的名賢——伍子胥在無意中引進的楚國民俗。武藝高強的伍子胥從舞槍弄棒中獲得靈感,就此創作了“打連廂”。當伍子胥被楚王迫害流落到吳國后,多才多藝的伍子胥賣藝時“雙管齊下”,不但能吹簫,還能“打連廂”。從此,“打連廂”流傳到蘇州地區。
2.1.2 打連廂的藝術形式
打連廂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演員所用之棍用竹子或細木制成,長二尺許,其中四至六處挖有空檔,每檔中串以銅錢,分上下兩面,表演時,上下左右舞動,并敲擊身體四肢、肩、背各部,變換快慢節奏,發出清脆的響聲,演者邊舞邊唱,其歌曲多為各地民間小調。整個表演可聽可賞,動作活潑,被稱為“民間舞的瑰寶”。蘇州地區打連廂的演員所用連廂一般由一米長、拇指粗的細竹筒做成,兩端鏤有三個圓孔,每個圓孔中串以銅錢,竹筒涂以彩漆,兩端飾花穗彩綢。表演時,上上下下忽左忽右前后舞動,并敲擊身體各個部位,清鈴鈴嚓郎朗,響聲清脆悅耳。演者邊舞邊唱,舞時可由數人、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參加,人數不拘。
2.2 蕩湖船的文化淵源與藝術形式
“蕩湖船”是一種民俗舞蹈,又名“采蓮船”,北方稱“跑旱船”,是春節、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期間表演的歌舞節目[4],其流傳地區極廣,在江南水鄉地區尤為盛行。
2.2.1 蕩湖船的文化淵源
關于蕩湖船的起源,民間傳說很多。一說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之功。大禹戰勝洪水后,船筏擱淺在陸地上,孩子們推來推去玩耍,后來人們將此作為一種表演形式,遂形成舞蹈[5]。也有一種傳說是受了采蓮勞作的啟發,人們用竹篾和紙扎成采蓮船的模樣,用繩子把紙船負在雙肩上,模仿采蓮時的情景,把水上的勞動情景搬到岸上來表演,逐漸演變成“蕩湖船”舞[6]。還有一種說法是與端午節祭祀有關。端午節之時,人們在江中賽龍舟祭祀屈原,據《湖廣志》記載,當時的云夢縣因河水太淺不能賽龍舟,于是人們便用竹和紙扎成龍舟形,并鳴鑼擊鼓游行于市,這種祭祀活動慢慢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蕩湖船。不論起源如何,唐代時蕩湖船舞蹈已經在不少地區開始流行。到了明代,蕩湖船的道具——船體學習南京秦淮畫舫,被裝飾得色彩艷麗、富麗堂皇。清代,蕩湖船的表演更加成熟,表演時的舞步、演唱的歌曲、所用的船體和穿戴的服飾基本定型,并結合地區特色形成了各種流派。
在蘇州水鄉,逢年過節或舉行廟會時,蕩湖船是鄉親們喜歡的慶祝活動之一。蘇州蕩湖船的由來,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傳說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后,不愿繼續為官,就帶了西施隱居在蘇州吳縣蠡口、黃橋一帶。隱居時,他倆常常和百姓們一起養魚、捕魚。所以在他倆死后,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逢年過節表演“蕩湖船”,就像當年范蠡和西施搖著舢板在太湖里蕩漾一樣。
2.2.2 蕩湖船的藝術形式
蕩湖船是最具水鄉地方風情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之一。船以竹子為骨架,白布圍船幫,裝飾紅綢、紙花、彩燈、明鏡等飾物,船頂用紅綠綢打成花結,綢帶下系船首船尾,船形小巧玲瓏,如花似錦。蕩湖船演員一般是扮成一對漁家父女,漁姑稱“旦”,漁翁為“丑”,漁姑在船中,漁翁在船外撐篙或劃槳,展示水中行船或捕魚的生動畫面。因船制作不同,表演人數也可一船二、三人或多人。表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模擬水上劃船或捕魚等動作,動作可以盡情發揮,始終呈現船的晃動感。表演時使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有鑼、鼓、鈸等打擊樂器,有的地區還加上一至兩支嗩吶伴奏,營造熱烈的氣氛。在樂器聲中,漁翁和漁姑邊唱邊舞,一問一答,一唱一和,詼諧幽默,充分體現駕彩舟、慶豐收的喜悅,偶爾插科打諢,做一些夸張滑稽的動作,博觀眾一笑。
蘇州蕩湖船表演形式多樣,比如有一種是船首為一劃槳的女性,往往為青年男子所扮,船尾由兩位青年男子扭繃搖櫓,紅綠綢帶作繃繩,中艙還有兩位青年男性,表演搖船、行舟、捕魚以及水鄉人家婚嫁喜慶的各種舞蹈動作,還有一位青年男性在蕩湖船前頭打諢逗趣,倒退著引路,有時還唱情歌,挑逗劃漿的“姑娘”;比如還有一種類似北方的“跑旱船”,往往是一男一女兩人表演,男的帥氣,女的秀氣。兩人模擬撐船、搖櫓和劃槳等船上動作,并以身體代船搖晃。兩人邊舞邊對歌,歌詞內容以愛情、農事、鄉土風俗為主。整個表演風趣生動,格調歡樂、熱烈。
3 蘇州打連廂、蕩湖船的核心價值分析
蘇州地區的打連廂、蕩湖船民間傳統舞蹈作為一種與民俗文化并生的民間藝術,它們見證了蘇州地區人們生活理念的變化和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3.1 文化價值
打連廂、蕩湖船作為一種與民俗文化并生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文化價值決定了它們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被傳承至今,而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民俗活動的變化而消亡。打連廂、蕩湖船的文化價值,更多的來源于歷史文化考究價值。它們承載著五千年華夏文明賦予蘇州水鄉地區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蘊藏著祖先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先賢的敬重。打連廂、蕩湖船均為蘇州水鄉地區一種民間舞蹈藝術,主要是在逢年過節或者慶祝活動時進行。
在蘇州水鄉地區,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水鄉特色的融合,打連廂發展成為一種鄉村節慶時節上演的歌舞節目,人們自娛自樂,表演時載歌載舞,活潑多樣,場面熱鬧歡騰,氛圍和諧。表演的形式最早主要是男子參與,作為慶祝豐收和新年廟會場合上的一種表演,跳出恢弘氣勢,現主要是女子參與,跳出水鄉的柔美氣質。
蘇州水鄉地區的蕩湖船表演形式受江南習俗的影響,扮漁姑者稱“旦”,扮漁翁者為“丑”。表演時人數可一船二人、四人、六人不等。旦丑關系因地而異,有些地方是“父女關系”,有些地方是“夫妻關系”,也有“兄妹關系”的,其服飾、化妝均按人物關系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船的制作也需要一定的專業性知識和技巧,絕非一般人所能為,造型、裱糊、剪紙和繪畫都要精心設計。就表演來看,這項民間舞蹈生活性極強,一系列水上動作,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3.2 藝術價值
打連廂、蕩湖船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和沉淀,保存了民族藝術精神的精髓,這是其藝術價值的核心所在,是民族藝術審美心理的凝聚和創造力的濫觴。
溫婉的蘇州水鄉女子,拿起五彩連廂,在古戲臺上跟著節奏舞動起來。打連廂還有文武之別,文者,柔美靈巧的連廂段式不斷,表演時載歌載舞、節奏輕快;武者,增加了體操、武術、戲曲程式等元素,表演更加活躍,節奏流暢。連廂表演可由兩人表演,也可多人集體表演,表演時演員們隨著音樂變換隊形,連廂隨著舞步和音樂節奏發出響聲,熱鬧而歡快,深受群眾喜愛。
蘇州蕩湖船的主要道具“船”是由民間藝人用竹篾扎成船形,有的“船”形似鯉魚,有的“船”形似龍形、鳳形或元寶形等。蕩湖船表演最大的特色是“蕩”,在表演中能蕩出情趣,蕩出妙處。每只船漁公、漁姑身段動作齊整、夸張,唱和流暢。表演者的一舉一動始終呈現船在水上的晃動感,演唱常用“八段錦”“打菜苔”“楊柳青”等民間小調,表演風趣,群眾喜聞樂見。
3.3 社會實用價值
在人類社會發展變遷中,打連廂、蕩湖船作為各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其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社會關系、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7]。
打連廂一直是蘇州地區節日里一項不可或缺的習俗。江南水鄉柔順溫婉,連廂融合了這樣的氣質,整個舞蹈,柔美輕快極具觀賞性。表演時,表演者身穿水鄉婦女服飾,和著節奏邊打邊舞,時而敲擊自身的四肢和肩、腰、背、臀部,時而向地面敲打,伴著曲調,趣味十足,給平日寧靜的水鄉增添了一份喜慶與熱鬧。過去,老百姓在農閑時都會自發聚集起來打連廂,既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鍛煉身體的形式。如今,打連廂當然不再局限于農閑里的一種活動,以打連廂來鍛煉身體更成了一種時尚。
蕩湖船是蘇州地區大型喜慶、節慶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傳統舞蹈。獨特的水鄉人文環境和豐厚的文化蘊積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蕩湖船民俗。蕩湖船表演時船中漁姑、船夫舞動花船,隨著音樂,模擬水上駕舟的技巧動作,靈活發揮。同時,輔以問答形式的對唱。蕩湖船反映了明清以來百年歷史過程中,蘇州水鄉地區不同階段人民群眾的社會世相和風土人情。其唱詞內容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被創新、改造。抗日戰爭時期,唱詞內容是控訴日寇暴行,解放戰爭期間唱詞反映了舊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疾苦[8]。解放后,“蕩湖船”從賣藝變為自娛自樂,有時也成為一種宣傳工具,唱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語言詼諧幽默,趣味性濃且通俗易懂,形式活潑多樣,表演上也融入了許多新的技巧。如今的蕩湖船反映了喜氣盈門、國泰民安的景象,同時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其藝術性、觀賞性集于一身,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歷經歷史洗禮和藝術蛻變流傳至今的蘇州水鄉地區的打連廂、蕩湖船民間傳統舞蹈,它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蘊含著深廣雋永的歷史文化信息,尊敬歷史,挖據和梳理出打連廂、蕩湖船民間傳統舞蹈核心價值是保護、傳承和推動其創新發展的基本前提,保護和傳承好人類文化遺產成為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項兆倫.正確認識非遺,是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前提[J].文化遺產,2017(1):2-3.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726-727.
黃權生,吳衛華.連廂歌舞名稱考[J].北京民族藝術研究,2009(1):18.
顧海燕,靖江“花船調”相約世博會[N].泰州日報,2010-04-29.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4:195.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中華舞蹈志·江蘇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193-194.
辛敖.南江爨壇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0.
孫慧.江蘇“灌云花船”的音樂藝術特征與傳承保護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