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花 葉娟娟
[提 要]作為革命老區的浙西南地區,具有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其核心精髓為“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思想靈魂和根本宗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麗水人奮勇前進。立足新時代,浙西南紅色文化因其在地性、時代性、人民性等優勢價值,是麗水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助燃劑、麗水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新引擎。開啟新征程,實現地方紅色文化的價值轉化,要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突出地域特色的浸潤式體驗、突出“文化+”時代發展主題,實現思想價值與經濟效益雙贏。
[關鍵詞]紅色文化;浙西南革命精神;思想價值;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吳地花,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葉娟娟,麗水市委黨校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麗水 323000)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G20190951)
紅色文化作為富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為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鑄就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種先進文化,包括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1]紅色文化的價值及其開發利用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
一、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的當代指向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紅色文化本身所蘊含著的思想價值、精神力量是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前進的不竭動力;另一方面,追求紅色文化的經濟效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紅綠融合”體現了紅色文化開發的時代特征和當代指向。紅,指的是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其核心價值在于錘煉黨性,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撐,為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提供精神動能;綠,指的是紅色文化的經濟效益,挖掘紅色文化的商業價值,加快構建紅色產業發展體系,讓紅色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和經濟效益兩者相輔相成,思想價值既是贏得人們關注的原因,也是實現其經濟效益的前提基礎。換句話說,紅色文化的經濟效益來源于紅色文化本身的深厚底蘊和豐富的思想價值,同時,紅色文化經濟效益的實現,不僅是進行紅色文化開發的物質前提,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弘揚與傳承其思想價值。[2]
作為浙西南革命老區所在地麗水市,不僅是浙江省唯一所有縣(市)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萌發地和先行實踐地,還是“麗水之贊”的光榮賦予地。“紅色基因”和“綠色發展”成了麗水這塊革命熱土最為顯著的標識。近年來,麗水市出臺了《大力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決定》,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出臺了《支持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的二十條意見》,為常態化弘揚踐行提供制度保障。麗水市編制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和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規劃》和出臺了浙西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紅色旅游發展、紅色鄉村振興兩個行動計劃,發布了全國首個紅色鄉村建設市級地方標準,建成一批具有鮮明“紅綠”特色的融合發展示范基地(村鎮),形成一批“紅色文化+經典文創、紅色文化+民族風情、紅色文化+健康養生”等特色發展范例,為打造紅色文化引領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麗水樣板”,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發展的新路子。[3]
二、浙西南紅色文化轉化的優勢價值
(一)在地性:帶著鄉音鄉情直抵人心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在重要的歷史階段和特殊時期鑄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偉大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它們都是開展黨性教育、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載體。探尋浙西南革命的歷史深處,是23年紅旗不倒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是黨對這一地區的正確領導,是千萬麗水兒女奮勇抗爭、支援革命的歷史場景,包括黨史事件、黨史人物、黨史文獻、黨史故事。這樣的紅色基因,銘記著革命先烈“血染黃花”不顧返的赤膽忠誠,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艱辛探索和責任擔當,潛藏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制勝之道,標識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堅定的信仰信念、優良的作風紀律等等,帶著鄉音鄉情融入當地人的血脈,口口相傳,在黨性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價值,是黨性教育的好教材。用黨史講黨性,一直以來,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全國知名革命圣地都是人們考察學習的首選之地,這固然當之無愧。但與此同時,地方性的革命歷史帶著地緣關系融入當地文化歷史,更能令人感同身受地理解中國革命之艱難,更能在歷史的更迭中得到傳承和弘揚,更能深入人心凝聚起共同的價值認同和信念。
(二)時代性: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俱進
任何思想理論要想始終保持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代發展的進程相一致,反應時代特征并科學解答時代主題[5]。紅色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廣泛的影響和永續的生命力,必須與時俱進。以“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為內涵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蘊含著我們“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更指明了我們“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標。革命時期,其時代主題是奪取革命的勝利,圍繞這個主題,挺進師在中央和上級組織領導下不畏強敵、攻堅克難,硬是在敵人眼皮底下,用忠誠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革命贊歌。在多次與外部失去聯系、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分析研判,依靠求是創新的智慧,以勇于開拓的魄力,積極主動尋求戰法,砥礪了求是挺進的行動擔當。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與群眾打成一片,創造了許多爭取群眾的方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呈現出軍民一家親的生動局面,最終在浙西南站穩腳跟,有效牽制和打擊敵人,策應了紅軍主力戰略轉移。改革開放時期,浙西南的人民繼續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并圍繞時代發展的主題,在素有“浙江西藏”的土地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十八大以來,麗水人民又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指引下,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讓浙西南革命老區所地在的麗水發展進程指數全省第一,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0多年全省第一,奪取了“平安金鼎”,一舉創下全國文明城市,民生滿意度全省第一。“麗水之贊”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麗水人民汲取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奮進力量所取得成績的一個高度肯定。
(三)人民性:堅持群眾路線永葆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6]。也就是說,評判革命精神的弘揚效果,考量的并不是這個革命精神的知名度,而是弘揚過程中得到回響和獲得民心的深度。浙西南紅色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民性優勢。自1927年初第一個地方黨組織在遂昌建立,到1949年5月麗水全域解放,浙西南革命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23年持續不斷的革命斗爭,在這過程中,中共黨組織與人民群眾始終相濡以沫、共甘共苦,結下了魚水深情。粟裕曾在回憶錄中寫到:“我軍所到之處,都是大批大批的群眾跟著、簇擁著、復仇的吶喊聲,山鳴谷應、日夜不絕。”[7]可以說,共產黨、游擊隊正是因為始終有一顆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初心和恒心,與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才能保存下來,革命的成功,也正是軍民并肩作戰的成果。只要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始終扎根在人民群眾當中,矢志不渝堅持群眾觀點、走好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不斷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群眾在紅色文化價值轉化中實實在在獲得實惠、獲得好處,浙西南紅色文化就能越來越紅,永葆生機,高質量發展就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三、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的實踐路徑
浙西南紅色文化具備內容鮮活、形式多樣、感染力強的特征,不僅具有其獨特性和稀缺性,更具有多次開發性和重復利用的特性。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的轉化,一方面可以提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影響力,塑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形成社會自覺需求的氛圍;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有影響力的全國革命精神踐行基地、紅色旅游發展樣板、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等平臺,從而實現紅色文化傳承傳播和“紅綠融合”發展。
(一)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實現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以人民為中心”,旨在“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全面推動‘麗水之干的自覺行動”。因此,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的人民性定位至關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強化人民群眾參與浙西南革命精神踐行的民主意識,公眾監督意識和主人翁的責任感,特別是要把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中自覺參與的意識提高再提高。如以紅色旅游開發為突破口,將紅色旅游、山水風水生態游、美麗鄉村旅游、休閑體驗農業、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品德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紅色文化的共享與紅色系統產品的差異性轉化。第二,突出人民群眾在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比如通過引導人民群眾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擴大浙西南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加速紅色文化的日常轉化;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組建區域內紅色文化影視演藝小團隊,由宣傳部、革命紀念館、文化館、文聯等部門機構組建的專家團隊統一指導編撰相關的作品,并結合不同節日呈現、還原浙西南革命的人物故事、戰役實況、文化符號等。第三,實現人民群眾在浙西南紅色文化價值轉化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就意味著浙西南紅色文化的轉化要依托經濟實體發展,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成人民群眾可實實在在感知和享受到的經濟發展的優勢。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推動鄉村紅色旅游、休閑體驗農業、民宿和農家樂等經濟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增加經營性收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突出地域特色的浸潤式體驗
浙西南擁有豐富的革命遺址、革命文物、革命故事、革命事跡等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2004年深入麗水調研時指出“劉英、粟裕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曾長期在此戰斗,留有多處革命遺址”[8]。這些遺址共429處,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41個點、省級16處24個點、市縣級168處,主要以紅軍挺進師、閩東紅軍以及閩北紅軍在市域內戰斗、學習、生產、辦公等場所為主,加上紅第十三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和各級蘇維埃政府舊址等。浙西南現有可移動革命文物849件套,其中上等級文物62件/套,包含一級文物4件/套,二級文物6件/套,三級文物52件/套。而在戰爭中誕生的包括粟裕、劉英、葉飛、陳慕華、章乃器、王永瑞、黃富武、唐公憲、麻植、蔡鴻猷、周定等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更是在浙西南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故事和革命事跡。
2021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浙西南革命老區”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這為浙西南紅色文化轉化的本土性實踐提供了戰略支撐。在這之前,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浙西南紅色文化,麗水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培育紅色產業發展,如《麗水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麗宣發〔2019〕5號)、《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和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規劃》等。除此之外,青田、遂昌、云和、慶元、景寧等5縣入選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這些為浙西南紅色文化轉化的本土化實踐提供了全方面的政策支持。由此,浙西南紅色文化轉化的在地性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在革命老區所在地的縣(市、區)建設紅色文化陳列館或革命紀念館,同時借助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空間定期開展相關的活動,打通歷史與當下、理論與實踐、紅色文化與地方元素的共通共融。第二,營造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社會氛圍。如通過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內涵表述語“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印在購物袋、扇子,書簽、明信片、廣告牌上的方式,把浙西南革命精神和文化送到群眾身邊,形成一種沉浸式的直觀體驗;第三,把“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寫進校本課程,讓紅色資源轉化為麗水的“本土教材”,在學生群體中增強體驗感和鮮活性,增強其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培育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廉治自律的中國精神;第四,培養一批公益性的紅色宣講員,由黨史辦、黨校、高校馬院、教育局等組成的專家組研發課程體系,講好歷史故事,讓人民群眾與歷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對話有渠道、有場所、有媒介、有載體、有力量。
(三)突出“文化+”時代發展主題
文化與時代是緊密相連的,紅色文化要實現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必然需要打上時代的烙印,插上科技的翅膀。根據我國現階段所處的歷史方位,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民生事業發展的水平和現實需要,不斷挖掘培育新的紅色文化業態,運用互聯網、科技手段不斷打開紅色文化傳播、傳承和運用的新方式、新手段,讓紅色文化價值轉化跟上時代的腳步,標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識,以“紅色文化+”不斷拓展融合領域,如“紅色文化+生態農業”“紅色文化+經典文創”“紅色文化+演藝”“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游戲”等等。在這方面,浙西南革命老區已經形成了優勢性的基礎,尤其是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新模式的“麗水之贊”和人民更滿意的“八八戰略”麗水新篇章,已經開啟了紅色文化和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紅與綠”的融合發展初見成效。在此優勢性的基礎上,第一,繼續挖掘浙西南紅色文化的商品形態。首先,在強化思想引領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開發浙西南紅色文化系列產品,比如依托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平臺的視頻類作品,擴大浙西南紅色文化的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其次,利用音樂、歌舞、書畫、戲劇等藝術形式再現革命情境,打造專屬于麗水的紅色IP。第二,通過實施創建富有特色的紅色旅游景點、研學基地、特色小鎮,建設融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紅色“網紅打卡點”。第三,培育紅色主題商業業態。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挺進師、紅十三軍、閩東紅軍獨立師革命斗爭線路為空間依托,通過培育紅色主題餐廳、紅色主題酒店、懷舊酒吧、懷舊電影院等創意商業業態打造紅色主題商業品牌,既對浙西南紅色文化進行演繹與詮釋,又在過程中悄然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石書臣.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重要論述的德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2]盛名.紅色文化開發需堅持經濟效益與思想價值并舉[J].人民論壇,2018,(27).
[3]饒鴻來.以“紅綠融合”加快山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J].浙江經濟,2021,(7).
[4]陳水林.中國共產黨精神財富的內容結構與傳承規律[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8,(6).
[5]史杰.中國共產黨推動紅色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6]李同輝.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的人民性思想探論[J].寧夏黨校學報,2017,(3).
[7]粟裕:粟裕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
[8]留才燕.弘揚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邏輯起點探析[J].黨史博采(理論版),2020,(5).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