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勇 郭文晉 黃雪龍 江華 羅洪
摘 要 森林生態旅游正在各地迅速興起,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竹林生態養生旅游屬于森林生態旅游的一種,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簡要介紹我國竹林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概況,并以江西省婺源縣為例,提出竹林生態養生旅游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 竹林;健康養生;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中圖分類號:S795;F59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96
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全世界已探明的竹子共計70個屬1 2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50余種。2020年發布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的竹林面積為641.16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1.98%,占森林面積的2.94%。其中,毛竹林為467.78萬公頃,占72.69%;其他竹林為173.38萬公頃,占27.04%。竹子是森林資源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南方,以珠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中國有30個竹子之鄉,其中福建省有6個,是入選數量最多的省份,然后是浙江省,有5個,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均有4個入選,廣東省、四川省有2個,貴州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各1個。
1 我國竹林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概況
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備受人們喜愛,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與梅、松并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1)竹是綠色的,它的綠不同于其他任何的綠。竹干似碧玉,葉片如翡翠。竹葉綠得醉人,在陽光的照射下,讓人感覺清新、清麗、清靜,就連竹子的影子都能觸發人的藝術靈感,蘊含著藝術和美。2)四川省和湖南省有熊貓之家和竹林深處的典故。以“紅色之旅”聞名的井岡山,它的竹海風光更是誘人[1]。早在魏晉年間,文人雅客就常自發組織在竹林聚會,開展休閑旅游活動,其中以“竹林七賢”最負盛名[2]。3)竹子四季長青,用途廣泛。在庭院中,是點綴假山、水榭的重要植物;桂林漓江旁廣植鳳尾竹,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安吉大竹海、蜀南竹海與贛南竹海是中國有名的竹海景觀。竹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征總結成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中華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虛懷若谷、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2 竹林生態養生旅游的概念及綠色發展模式
竹林生態養生旅游是以竹林(主要為毛竹林)生態環境為背景,挖掘竹林自然和文化資源的養生價值,通過養體、養顏、養性、養心、養神等方式,依托相關設施,幫助游客提高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健體、修養心性、保健康療、延年益壽等目的的旅游活動[3]。竹林生態養生旅游是竹林和養生基于旅游的完美結合,符合當今低碳、養生理念的消費特征[4]。
趙敏燕等[4]人研究的竹林生態養生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主要有4種。1)銀發養老模式。重點打造老年健康區,實行“會員制養老”。2)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健康評估類型和醫療旅游類型。3)康體休閑模式。以竹林旅游目的地為基地,結合自助游擴大健身休閑活動。4)養生科普模式。旅游景區(點)可以從竹文化入手,結合養生文化,教授游客生態養生知識,讓游客參與體驗活動,在觀光休閑的同時學到養生科普知識。
3 婺源縣竹林生態養生旅游發展模式初探
婺源縣是江西省種植毛竹的重點縣,竹林面積達1.8萬公頃,立竹株數達2 635萬株,毛竹資源及生態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以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為主的旅游產業發展迅猛[5]。2019年,婺源縣接待游客1 750萬人次,綜合收入110.3億元,游客人次連續10年位居江西省第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竹類資源為旅游吸引物的竹林生態養生旅游因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場前景,在我國南方許多產竹省區發展迅速。婺源縣可充分利用現有的森林旅游資源,著力推進竹林生態養生旅游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異軍突起”,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建成全國一流的健康養生城市體系,實現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養生旅游轉變,成為全國“候鳥型”旅游、休閑、度假、養生目的地。
3.1 居住養老
婺源縣以竹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的居住養老機構有婺源縣博愛國際養老中心、婺源縣世紀愛晚頤養園等,總床位數有1 064張。婺源縣大鄣山鄉郭山村的海拔約900 m,
是當地海拔最高的地方,四面環山,風景秀麗。這里有著豐富的毛竹資源,竹林面積占總面積的60%以上,高山峻嶺不時云遮霧繞,滿山翠竹時隱時現,宛若仙境。當地還盛產高山筍干,不麻不澀,帶有天然竹香,鮮嫩可口。夏季氣溫平均要比縣城低8~11 ℃,非常適合養老。
3.2 醫療養生
采取健康管理模式,打造竹香康療基地[6]。近年來,位于婺源縣西南邊陲的小港村利用當地竹資源發展“婺竹香”竹筒酒,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當地又在竹林中種植中藥材多花黃精(目前有基地37.3 hm2,計劃發展到66.7 hm2),加上小港村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域資源,發展醫療養生產業的后發優勢非常顯著。
3.3 運動養生
婺源縣許村鎮小港村地處樂安河與賦春河交匯處的自然港灣,水資源非常充沛,建有大源水電站,有水域面積133.3 hm2,有成塊大面積沙洲、灘涂。結合小港村生態養生竹筒酒、多花黃精、黃牛養殖等當地特色產業,開辦竹林運動會所,拓展沙灘水上運動項目,引入竹美食養生等旅游要素,可以打造婺源縣獨具特色的運動養生旅游項目,助力婺源縣全域旅游發展升級。例如,小港村擁有約20 hm2竹林,能夠讓游客在竹林間自己體驗抽酒及品酒活動。游客既可以在山間小路步行1.2 km到達竹酒體驗基地,又可以通過劃龍舟或劃皮劃艇到達竹酒體驗基地。小港村還在古竹園建起了“三筍”開挖體驗基地,面積約6.7 hm2,進行挖“冬筍、春筍、鞭筍”比賽,吸引了很多家庭游游、科普游等人群,同時也是孩子喜歡的熱門運動。
婺源縣太白鎮嶺西村開發以竹林古驛道加竹筒酒、竹林藥材、竹筍采挖體驗等為主題的竹海徒步,清理恢復了有革命歷史題材的“紅軍嶺”,沿途是蒼松翠竹,有紅軍亭、紅軍地道、紅軍戰壕、紅軍烈士紀念碑等遺跡,不僅是一條天然的森林氧吧路,也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紅軍革命路,短短3個多月,徒步人數達3 000余人。
3.4 文化養生
旅游勝地篁嶺村的村名來源就是因為當地盛產篁竹,有列入非遺的大朝山鄉白石坑村留傳千年的竹漿古法造紙、賦春鎮甲路村竹紙傘手工技藝等,婺源縣國家濕地公園還準備建立竹文化主題公園。婺源縣可以在充分發展醫療養生、運動養生的基礎上,深挖竹文化、養生文化、國學文化等文化內涵,開啟文化養生發展模式[7-8]。
4 結語
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竹林生態養生旅游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江西省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應大力發展竹林生態養生旅游,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李新國.井岡山竹文化與竹經濟[J].竹子研究匯刊,2009,28(1):61-62.
[2] 何明,廖國強.中國竹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53.
[3] 盧素蘭,劉偉平.森林養生旅游消費意向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5):455-456.
[4] 趙敏燕,董文洲,費廷彬,等.竹林生態養生旅游的綠色發展模式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12,31(3):53-57.
[5] 方美芳.鄉村振興背景下婺源鄉村旅游發展現狀[J].商場現代化,2018(7):187-188.
[6] 馬潤花,李玉.中國養生旅游開展模式:養生苑的開發與管理[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0(2):45-49.
[7] 魏軍,張春花.生態養生旅游產品開發初探[J].旅游資源,2008,24(9):853-854.
[8] 黃雪龍,帥佳飛,吳群輝.江西毛竹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林業科技情報,2014,46(2):14-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