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初中歷史教學目標從讓學生掌握教材上的歷史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工作者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對于史料實證的理性運用,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史料實證的運用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辨別和分析以及推斷的方法得到確定的歷史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重現當時的場景,學生可以借助史料實證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驗證歷史真偽,促進自身歷史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理性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7-0068-02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人們之所以知道中國確切的存在時間,就是因為我國古代人民很早之前就開始記載當時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時至今日,這些古人記載下來的內容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當然,歷史資料并非僅限于文字材料、建筑遺址,還有考古人員考古挖掘出來的古代實物、古代帝王和貴族的畫像以及近代所拍攝的圖片和影像等。這些史料可以證明朝代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強有力證據。人們可以根據這些歷史資料來認識歷史、研究歷史,明白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歷史人物的動機,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近年來的中考內容也開始出現關于史料解讀和分析的題型。所以,基于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和中考的需要,初中歷史教師要把史料實證運用到課堂中。
一、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為魏征的直言進諫,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段話雖然是稱贊魏征的人生價值,卻也說明了回顧歷史的重要性。對于中學生而言,歷史是一門了解過去的學科,研究的是歷史上發生過的重要事件。研究一個歷史事件,人們并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去猜想這個歷史事件的始末,而是要借助大量的真實材料,為自己的猜想找到依據。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學者追求縝密的科學態度,歷史研究亦是如此。無論是歷史學教授還是青年學生,在研究歷史的道路上都需要用專業的事實依據看待歷史事件[1]。
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研究歷史、認識歷史,而研究歷史的過程離不開史料實證。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若歷史事件沒有史料實證的支撐,那么這段歷史可能就是虛幻的,不現實的。
比如,在研究唐朝歷史的時候,學生可能受到多種信息的影響,認為唐朝以胖為美。但這種言論其實并不一定正確。史書中對楊貴妃的記載為“面龐圓潤,身材豐滿”,唐朝畫像上的女子也大都天庭飽滿,身形圓潤。很多人認為,這些史料就能證明唐朝以胖為美,但其實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在研究唐朝歷史的過程中,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史料實證。就拿唐明皇的梅妃來說,史書上對其身材的描述是“梅妃清瘦俏麗如梅”;又以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的唐朝仕女畫像為例,畫像上有舉扇子的仕女,也有打傘遮蔽太陽的仕女,能夠看出仕女并不胖,甚至可以說是苗條;就連高力士為唐肅宗找來的民間美女,史書上對其身材的描述也是“細長白皙者”。唐朝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加之王公貴族中有鮮卑族的血液,所以人們的審美標準并不單一,也不以“肥胖”為美的第一標準。這個例子其實就能說明,學生可以依靠史料實證去研究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并正確地理解事件發展的前因后果[2]。
二、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一)重視基礎歷史知識的教育,增強歷史認知
學生要想根據史料實證去了解歷史事件的是與非,就需要擁有大量的基礎知識來支撐自己的專業素養,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事件本身,還要了解事件發生時的社會背景、歷史人物。如果學生沒有基礎歷史知識的支撐,那么他們就難以理解歷史材料所講的具體內容。中學生只是剛剛接觸歷史,大多數學生的歷史認知和基礎歷史知識十分有限,為了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認知并積累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需要重視基礎歷史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并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歷史進行研究,繼而學會尊重歷史,借助史料實證還原整個歷史事件的真相[3]。
以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為例,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于基礎歷史知識的掌握。如在本課,歷史教師要讓學生掌握“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和意義”“科舉制的創立和影響”以及“隋朝滅亡帶來的啟示”等歷史知識點。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后,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關于“大運河”的歷史文獻材料,并讓學生在材料中找出關于隋朝大運河的信息,增強學生對大運河發展的歷史認知。
(二)結合重難點挑選真實史料,開闊學生視野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當中,教師都會立足教材上的內容來教授歷史的相關知識。歷史教材中,每一單元所涉及的內容諸多。如果統一地選擇真實史料,那么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也無法讓教學取得突出成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要圍繞教材知識的重點、難點,選擇有針對性的真實史料,幫助學生開展深入學習,在歷史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會有對一個歷史事件的總體概括,課文中會穿插一些人物小故事和歷史上的傳說。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的這些歷史材料,讓學生對一個朝代、一個人物或是一個歷史事件形成清晰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挑選更多的真實史料呈現給學生。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真實史料的基礎上,創設一個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認識歷史內容,研究歷史事件。
以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為例,教材中有材料研讀,如《元史·地理志》中“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的歷史材料。教師在講述教材上的歷史材料時,可以在網上查找一些建筑遺址的圖片和考古人員挖掘出來的歷史文物圖片展示給學生,創設出“元代建立起的全國驛站,對元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究竟有何影響”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問題的答案,了解元朝發達的中外交通。
(三)教授學生歷史思維方法,引導學生思考
歷史上有很多事件都需要探究才能弄清其中的來龍去脈,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需要運用正確的歷史思維,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帶著嚴謹的歷史態度和正確的方法,認識和研究歷史事件。學生在研究歷史事件的時候,可以先理解事件發生朝代的歷史背景,即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從宏觀角度來講就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背景,只有知道當時的歷史條件,才能明白歷史條件帶給歷史人物的限制。學生明白了當時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及社會文化背景,才能在相關知識的基礎之上,去思考歷史人物的思想觀念和做法。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詳細的評判[4]。這就需要學生在探究相關史料的過程中,聯系當時社會的綜合環境來對事件進行了解。
以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秦統一中國”為例,學生要想對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評判和分析,需要帶著精益求精的歷史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研究這一歷史事件。在研究這一事件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結合《呂氏春秋》《秦漢記》《秦始皇:大秦帝國啟示錄》等史料實證,理解秦朝統一的時代背景。比如,社會上:秦統一中國前,各國已經苦戰了很久,百姓渴望統一;經濟上:秦國是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社會生產力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提高;地理位置上:秦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且正是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物質基礎也十分雄厚;思想上:秦王嬴政想要統一中國的決心十分堅定。學生在理解這樣的背景之后,便能明白秦國為什么能夠統一中國,也能夠理解百姓為什么想要統一了。
(四)運用學術價值高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
在我國歷史的進程中,文獻資料堆積如山。在這其中,有學術價值高、極具參考意義的正史,也有學術價值并不高的民間傳播的“野史”。據傳,秦始皇嬴政的親生父親并不是贏異人,而是當時秦國的丞相呂不韋。嬴政的生母本是呂不韋的姬妾,當時秦國的太子來到丞相家中做客,偏偏看上了嬴政的生母,把嬴政的生母帶到了自己身邊。而不過幾個月時間,嬴政便出生了。于是,當時有很多人都說嬴政的親生父親是呂不韋。嬴政的父親真的是呂不韋嗎?權威的歷史書籍上并沒有過此類記載。而中學生年齡較小、興趣愛好廣泛,容易對這些野史感興趣。此時,教師就應及時幫助學生轉變思想,讓學生更注重對學術價值高的史料進行研究。
以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例,教師可以從學術價值比較高的《光輝的歷程 中國共產黨七十周年歷史圖集》中選取史料,并結合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視頻,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逐漸發展壯大的歷史。
結語
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只有將歷史事件和史料實證緊密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在當今時代去了解那段已然塵封的歷史,去認識那些傳奇的歷史人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結合史料實證去認識和研究歷史事件,并讓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實證精神,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 金.論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版),2020(20):17-18.
[2]韋月琴.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與歷史解釋的融合策略——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為例[J].考試周刊,2020(82):139-140.
[3]翁美春.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0(25):83-84.
[4]陳天清.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意識[J].名師在線,2020(35):60-61.
作者簡介:田國英(1982— ),女,江蘇蘇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校長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