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成千上萬人投身于高中歷史教育的創新發展,克服艱難險阻,才使教育工作步入正軌。新時期的來臨,打破了現有格局。由于指導理念缺失,歷史教學效果一直無法提高。要想扭轉這個局面,需要開啟新一輪的深化改革。基于此,文章從生活化視角,探討如何創新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7-0062-02
一、生活化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想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需要多創設貼近生活的內容[1]。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譬如,在進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學時,可以從姓氏文化入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分封制”時,教師可以聯系當下省份簡稱進行教學;在講解“宗法制”時,教師可以聯系清明祭祖的習俗進行教學。通過對艱難晦澀的概念進行直觀化處理,既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出來的新理念,它指學生身上應擁有適應發展要求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養涉及三個方面,分別是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核心素養理念對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歷史學科,要求教師培養學生五方面素質:其一,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其二,時空觀念。讓學生穿梭時空,重溫歷史。其三,史料實證。教會學生講話要有理有據,切莫憑空猜測。其四,歷史解釋。幫助學生積累人文底蘊,盡力還原歷史真相。其五,家國情懷。通過有效講解,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新時期,網上沖浪已經逐漸成為潮流。網絡世界充斥著各種信息,其中有好有壞。如果學生無法辨別是非曲直,那么思想就容易出現偏差。思辨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教師要利用這個優勢將學生拉回正軌[2]。譬如,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作品,名曰“重走長征路”。待拿到任務后,學生會先翻閱大量史料,再進行構思,最后完成作品。隨著作品的逐漸完善,學生的感悟也逐漸加深,對老一輩革命家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長此以往,學生的歷史擔當就會得到培養,再面對不良思想時,敢站出來批判。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想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需要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生活化教學往往圍繞某個歷史問題展開,至于選擇哪種解決工具,走哪條路徑都由學生決定,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前行的動力。譬如,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安排一項任務,即調查家中的用電狀況。在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展示調查成果的機會。有些學生的做法可圈可點,不僅設計了精美的問卷,還詳細記錄了調查結果。學生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家庭都存在浪費電的現象。隨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內容圍繞節約電能展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出“電氣時代”的負面影響以及有效應對措施。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促進學生智慧的形成。古語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人文素養。譬如,在進行“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古今對比策略。鄭和下西洋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現如今“一帶一路”正持續推進,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到見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代教育大家,他曾說:“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和肉的,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的兒童。”學生有個性是好事,能夠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譬如,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教學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某一方面展開研究。有的學生選擇探討積極的一面,列舉出該時期不少偉大發明,并闡述其對后世的影響;有的學生將目光聚焦在消極的一面,講述了“倫敦霧都”的始末,并說明了中國霧霾治理的進展。
二、生活化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教學設計生活化
教學設計就好比燈塔,為教學活動指引方向。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把教學設計做好,教學就已經成功一半。以前,教師考慮不夠周全,教學設計存在缺陷,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只有及時修復缺陷,才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學情分析。歷史不會重現,要想了解真相,唯有從歷史資料中找尋線索。這一過程比較復雜,學生完成起來較為困難。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還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譬如,在設計“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的教案時,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身處現代,受多方面的影響,一般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觸不深。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兩類圖片,一是反映經濟發達地區生活寫照的圖片,二是反映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活現狀的圖片。在課堂上,把兩者放到一起呈現,讓學生感悟近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帶領學生探究社會生活發展的動力源,學生很快就給出了答案,即生產力。但僅給出答案還不夠,還要運用唯物主義觀進行解釋。
第二,新課講授。學生對新知識理解不夠深入,多是因為教學設計不得當。倘若教師換種教學方式,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生活化教學思路是先導入生活實例,刺激學生感官,再講解課本內容,加深學生理解,然后回歸到生活,鞏固學生所學[3]。仍以“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為例,闡述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將教學分四部分開展,這樣不僅能夠闡明意圖,還提高了趣味性。第一部分,源于生活。教師可在大屏幕上呈現家鄉的老照片,引起學生興趣,接著拋出兩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通過觀察兩組照片,你們能了解到什么?問題2: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請說明原因。然后組織集中討論,讓學生有一個直觀感受。待討論結束后,即可引入本課主題。第二部分,自主學習。教師可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并回答問題,如:文中涉及哪幾方面的變化?變化表現又是什么?由于要找答案,學生閱讀得格外認真。在自學過程中,學生的感悟越深,也就越能夠認識到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問題探究。研究既要廣,也要精。教師可以先呈現一組圖片,展示近些年中國飲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原因。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并給予發言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最終找到答案,即社會生活變化是造成飲食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回歸生活。待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布置一項作業,內容是搜集家中老照片,并辨別出照片的拍攝時間。
(二)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大多采取說教的方式。學生對此提不起興趣,自然不會全力以赴地學習。教師要想扭轉這個局面,就要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通過此舉,讓歷史事件“重現”,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一,創設問題情境。程頤是洛學的開創者,其思想一直影響著后人,他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學者先要會疑,闡述設問的重要性。只有巧妙設疑,才能促進學生思考,最終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譬如,在進行“古代陶瓷業的成就”的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教學。教師可以準備兩份材料來創設情境,如準備兩張圖片,一張圖中是陶,一張圖中是瓷。教師可先讓學生區分,再拋出一個問題:由陶轉瓷的過渡時期是什么?學生回答:“起于商朝中期,止于東漢末期。”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同時,向學生傳遞陶瓷業的發展信息。
第二,創設角色扮演情境。通過創設角色扮演情境,能夠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深刻。這樣也能讓學生的表現比較活躍,促使課堂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譬如,在進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的教學時,教師就可這樣組織活動。上課之初,教師邀請七名學生上臺,分別飾演七位君主。依托歷史資料,安排學生占位。待準備結束后,教師問:“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策略,離秦國最近的國家是哪個?”飾演韓國君主的學生回答:“看站位就知道,我離秦國最近,所以第一個被消滅。”教師追問:“是哪年被消滅的?”學生答:“公元前230年。”教師說:“回答得非常好。現在我們一起來排列秦國統一六國的順序。”每念到一個國家,對應君主就要退場。時隔兩年,趙國退出歷史舞臺。時隔三年,魏國步了趙國后塵。又是一個兩年,曾經的霸主——楚國,歸降秦國。接著短短的一年時間,燕國就被打敗。在公元前221年,距離最遠的齊國,也被秦國消滅。至此,秦國完成統一。
(三)教學實踐生活化
實踐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要結合學生需求及教學要求進行設計,并有效組織管理,這樣才能讓活動發揮最大功效。需注意的是,長期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疲倦感。為避免此類問題出現,教師需要豐富活動方式。譬如,帶領學生到圖書館尋求史料。為保證結果準確,教師要規定查閱范圍,并要求學生判斷史料的真實性。一般來說,最有效的辨別方法是用圖識史,圖史互證。教師還可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由師生共同確定主題,其他方面不設限。學生要想讓自己的觀點站住腳,就要提供很多的真實史料。為了獲得最終勝利,學生必然會傾盡全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會形成。
結語
在新時期,教育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歷史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理應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從實踐角度來看,目前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教師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哪怕是有教師已經開始創新教學方法,但也由于創新經驗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探討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參考文獻]
[1]浪新亮.談生活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資訊,2020(9):192,194.
[2]楊玉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實踐探索[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3):76-78,137.
[3]唐 卓.淺談高中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結合[J].科技經濟導刊,2019(31):100-101.
作者簡介:祁石英(1974— ),女,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