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璞
摘 要: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史料教學效果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運用史料教學是時代發展背景下廣大歷史教師的共同追求。基于此,新時代的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史料教學價值,思考可以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策略,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知識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性,達到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文章對關于初中史料教學的策略進行了闡述說明,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7-0070-02
引言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策略,“記憶”往往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單一途徑。因此,學生無法掌握歷史知識的內涵,體會不到學習歷史知識的意義。在時代發展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歷史課堂,借助史料論證帶領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能夠保持專注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歷史水平、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下面,筆者依據自身擔任初中歷史教師以來的教學實踐經驗,對關于初中史料教學的策略做如下幾方面的分析。
一、循序漸進提問
史料是對教材知識的豐富,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歷史知識的能力有積極影響。提問是展開史料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知識不再通過大量的練習題來獲得,教師要保證提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诖耍鳛樾聲r代的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思考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提問,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其產生自信,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達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初中歷史史料教學質量的目的。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這一課時,首先,筆者以秦王嬴政和大臣的對話為史料,讓學生思考秦滅六國的原因,從而在教學初始環節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其次,筆者用動畫展示了秦滅六國的過程,以此來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接著對學生提問:“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么呢?”筆者結合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了秦統一中國的意義。再次,筆者引入了秦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上所實施的措施的相關史料,對學生展開提問,幫助學生系統地認識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國家統一的作用。最后,筆者引導學生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圖片材料,幫助學生系統地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如此一來,筆者通過在史料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切實達到了提升初中史料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組織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的有效途徑,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因此,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史料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以高昂的熱情參與角色扮演。這時,教師再指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便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感受歷史知識的價值,使學生養成自主研究史料的良好習慣,不斷培養自身的歷史素養,從而實現提升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效率的目標。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這一課時,首先,筆者在課前播放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營造課堂氛圍,從而引入了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三國史料,幫助學生明確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其次,筆者利用課件和教材內容融合,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引導參與表演的學生分析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通過恰當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如何客觀全面地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再次,筆者在學生熱情未減的基礎上繼續引入史料,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學生學習“西晉的統一”奠定基礎。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了分析史料的過程,向學生強調了學習歷史知識要注重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交流這堂課的心得體會。這樣,筆者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以較高的參與熱情學習了本節歷史知識,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得到了發展,實現了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安排合作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教師教學思想的影響愈來愈深,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也逐漸深入人心,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落實是對以生為本理念的充分踐行?;诖?,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史料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合作學習的安排,在民主的課堂環境下提高學生探究史料的興趣,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完成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任務。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這一課時,首先,筆者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在課件上展示四張圖片,分別是隋朝和唐朝的疆域圖、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圖以及遼、西夏與北宋的形勢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合作探究中國這一時期的形勢有什么變化。筆者根據學生的合作成果進行指導,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其次,筆者通過將教學重點融入史料的方式,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進而引導學生了解契丹的興起,遼、宋的邊境貿易,宋、夏之間的戰與和。除此之外,筆者還引導學生對“澶淵之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最后,筆者做了課堂活動總結,向學生滲透各族人民要友好相處的教育。這樣,筆者通過安排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大融合是歷史的必然,實現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