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檣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也越來越加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就成了老師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生活化教學無疑是更加符合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改革,可以將學生生活中的美好融合到美術課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和感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本文將從情境生活化、資源生活化和表達生活化三個方面來對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與生活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當下的美術課堂中,很多老師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這就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大大受挫。所以初中美術教學也應當結合生活實際來開展,老師們應該將美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活動聯系起來,將美術課堂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到一起,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們參與到課堂當中。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我將從以下幾點來表達我的看法。
一、情境生活化
大部分初中生對美術學習的感念比較模糊,這迫切需要老師們在課堂上的情境導入,倘若老師們在課堂上沒有做情境的鋪墊,就會導致學生們在課堂上很難融入到學習當中。情境生活化要求老師在課堂上營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們在生活氛圍中進行美術學習,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美術作品內容,提升學生們對美術知識的學習欲望。老師們要抓住學生們在生活中的興趣愛好,以此為切入點,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在課前可以通過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實現精彩導入,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課下轉移到課堂當中。在課堂上,老師們也要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
比如在提高學生們設計與審美能力時,老師們可以從學生們身邊熟悉的問題出發。老師們可以通過運用黃金比例的建筑來進行引入,像希臘農神廟、埃及金字塔等等,老師問:這些建筑往往能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美感,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之前學過黃金比例的知識,肯定也會回答出來:這是因為運用了黃金比例。接著老師說:對了,那么在設計時,還有什么其他增強美感的方法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們聽完之后,求知欲一下子上來了,學生們也愿意主動參與到其中。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率。
二、資源生活化
資源生活化要求的是通過尋找學生們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來進行課堂教學。老師們要選取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素材,通過內容引申、素材指導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資源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美術內容,提升學生對美術的理解與認識。很多學生認為美術與生活距離遙遠,其實不然,美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包括學生喜歡看的動漫,其中的人物設計,還有隨處可見的黑板報、廣告語等等,這些都屬于美術的范圍。老師們可以借此來引發學生們的共鳴,激發學生們的美術學習興趣,從而增多他們的美術知識積累。
比如在教學“制作書簽”時,老師問:書簽的制作難道只能用紙嗎?有沒有什么其他好看的東西來制作書簽呢?之后組織學生們閱讀教材,小組合作討論書簽的制作步驟和書簽形狀。學生們共同討論、發揮想象。然后老師們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們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用來制作精美書簽。在展示成果時,有的學生在硬紙上畫上了好看的畫;有的學生則是在硬紙上打孔,掛上了好看的中國結;有的學生則發揮想象,用塑封的樹葉標本來做書簽。這樣的美術活動,將美術教學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一舉多得。
三、表達生活化
在美術課堂上,老師們很多時候講述的是專業的名詞,學生們對此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這會大大影響學生們學習美術的自信心。表達生活化是指在美術課堂上采用一些學生易懂的生活化表達,將專業的名詞生活化,增強學生們在情感上的感悟,以此讓學生們理解起來更容易,這樣學生們也就更容易、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當中進行美術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們會愛上美術,喜歡上美術,學生們的藝術素養自然而然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以“多變的色彩”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以及色彩的特性即色彩的冷暖問題。色相用生活化表達就是可以理解為區分色彩的一種方式,一般分12色相,大概根據光的色層劃分的,黑白不為顏色,所以不在期間。明度也就是色彩的亮度。純度也就是色彩的飽和度。通過這樣的生活化表達,讓學生們的美術基礎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學生們學習美術來也會更加輕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是比較適合當下的教學方法。老師們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不斷摸索和創新,尋找更多適合的生活資源和素材,加以引導,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美術課程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理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1]孫婷. 初中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初探[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 (5):128-128.
[2]董曉林. 生活化的初中美術教學[J]. 科教文匯, 2020, (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