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嬌
摘要: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問題式教學能夠直接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探究性,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并從把握提問時機、鼓勵學生質疑、注重問題解析、通過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問題教學
語文作為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而問題是思維的觸點,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的提出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促使學生展開更主動的學習和探究,問題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必要的。因此,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要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和影響,實現問題式教學的巧妙運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一、把握提問時機,激發學生思考欲望
提問時間是實施問題教學法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只有掌握提問的時機,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和影響,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然而,目前有些小學語文教師只是在課堂上隨意地對學生進行提問,而沒有考慮提問的時間和方式,這只會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斷層,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和效率。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心理狀態、學習情緒等情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態、心理狀態、學習情緒等因素,選擇適當的時機,使問題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體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比如,筆者在講授《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課時,注意到提問教學要掌握提問的實用性,所以,在課程開始后,我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程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學以致用,使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這時,筆者問學生:大家對課文內容有什么了解?同學們表示已經了解了課文內容,借此時間學生表現的狀態,也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通過提問,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由此,筆者通過把握提問的時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欲望。
二、鼓勵學生質疑,完善學生學習過程
問題教學不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而是學生的主動提問,因此,小學語文課程或許呈現在一種刻板的氛圍中,這是緣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配合存在著相應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能放下心中的浮躁感,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面對著的學習問題,又能集中精力去克服難題,實現自身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不斷完善和優化學習過程,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語文知識。
舉例來說,在講授《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因此,教師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面對同學提出的問題,筆者會耐心地給予解答;此外,筆者也會在課程中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有機會消化知識。
三、注重問題解析,深化學生知識理解
問題是對基礎知識的凝練和概括,包括基礎知識的內容和規律,也包括基本思維方法。針對這一點,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提問只是問題教學的起點,更要注重問題的解答與分析。特別是,教師要提前抓住語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在提出問題后,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時間,有效地點撥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解答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在《蝙蝠和雷達》課程中,教師一般只對問題做簡單的介紹,而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所以筆者針對問題的難度、學生的學習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如,對于學困生基礎較差的學生,筆者會進行詳細解析,讓每個學生了解其中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筆者將重點對學困生基礎較差的學生,以鞏固他們的基礎知識。
四、通過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行為產生的根源,也是動機,教師要善于提問學生,又能讓學生在積極回答的同時活躍其他學生的思維,讓更多的學生善于思考問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處理大量的語文學習任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實際出發,打破單調的教學氛圍,營造更為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舉例來說,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時,筆者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課上,筆者首先向同學們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問題,如,大家都知道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叫地球,那么我們的地球有多少?是什么破壞了我們的家園呢?這幾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就開始產生疑問了。此時,筆者再次引入課文,告訴學生該問題的答案。
總之,在學科教學實踐中實施“問題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優化學生學習狀態,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說,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切實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明確新的目標和要求,以促進語文教學的全面應用,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
參考文獻:
[1]蘇金英.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新閱讀,2020(07):49-50.
[2]陳星.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設計的三個維度[J].教學與管理,2020(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