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
[摘? ?要]“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深度、全面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使其由以往的注重靜態層面的評價轉變為動靜結合;由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轉變為師生的共同參與評價。初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明確評價主體,還需要對評價的內容、標準和模式進行明確,以此來實現評價的多元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歷史;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1-0071-02
“互聯網+”為傳統的歷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使得歷史教學開始向個性化、數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教學評價能夠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全面的評價,如對教師的評價,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入手;對學生的評價,則可以從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入手。通過真實、全面、系統的評價,可以幫助師生了解自己在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進行查漏補缺。本文結合了“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對初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首先探究了傳統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接著提出了構建全新評價體系的途徑,意在推動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傳統歷史評價體系中的問題
首先,傳統的評價體系因為缺乏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各項功能的支撐,使得評價結果較為單一、片面, 教師無法通過評價結果來調整教學策略。其次,傳統的評價體系一般采取的是總結性評價機制,這容易導致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不重視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培育,而只是關注自己的考試成績。此外,采取總結性評價機制還容易導致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得到真正落實。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重灌輸、輕互動,重成績、輕態度,重教材、輕拓展,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影響了先進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最后,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主體較為單一。歷史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如果不能真正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的。總之,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步伐,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因此,構建適應“互聯網+”背景的新的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途徑
(一) 明確評價主體
“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應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尊重人性,構建平等、和諧和健康的師生關系,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在我校,各年級的歷史教師都會通過歷史學科APP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則會通過自主操作 iPad的形式來開展歷史學習。教學軟件往往根據歷史學科內容進行模塊的劃分,讓學生先衡量自身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速度等,再以此來選擇相應的模塊。當學生的學習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后,便可進入到下一個模塊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個別指導、小組合作等形式,來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組內評價和自我評價。教師在關注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記錄。通過照片、文字記錄等,教師能夠了解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情況和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為調整教學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完所有的模塊之后,可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評價,從而避免評價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有助于更加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
(二)科學選擇評價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評價涉及的內容較多。由于受到時間、教師精力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評價時,往往側重于從評價目的出發來選擇評價內容。在“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在構建評價體系時,可以將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和教學互動等作為評價的內容,且更重視教學活動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如對于教學目標的評價,不再重視目標的完成度,而更注重其發展性。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從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出發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來對教學時間進行科學安排。此外,在教學手段方面,重視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在教學資源方面,較為重視其生成性;在師生互動方面,重視師生互動的開展、互動的頻率和質量以及互動雙方之間的關系等。
(三)構建科學的評價標準
在構建新的評價體系時,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顯得至關重要。在“互聯網+”背景下,評價標準的制定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點,不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注重學生的完整人格,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第二點,信息技術在評價體系建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傳統的評價體系是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根據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逐項評價。而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可對所教授的學生進行評價,在判斷學生是否達標時,還可以通過上傳的照片、視頻或者是文檔材料來進行判斷;每一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賬戶,可通過該賬戶來了解自己水平以及教師給予的評價,還可針對其中有疑問的地方及時向教師反饋。新的評價體系分為兩種評價模塊,分別是單元評價和學期評價。單元評價指的是在每個單元教授完成之后,教師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對學生進行的細致、全面的評價。學期評價指的是在學期末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進行的評價。將這兩種評價模塊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還為其成長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檔案。
(四)構建全新的評價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知規律來構建新的評價體系。首先,在展示階段,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其次,在小組合作學習階段,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與他人進行合作,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了解其他人的優點和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為全面進步奠定基石。最后,將歷史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學生日常評價的主要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課堂問答情況、歷史知識應用情況等來觀察學生的任務完成量和任務完成度,以此來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評價案例
將學生視作課堂教學的主體,尊重其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可從新課標理念出發,利用VR技術來打造具體、特定場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例如教師在講授《秦統一中國》這一課時,可以采用此技術為學生設定重重任務,讓他們通過與場景中的人對話,開啟結局敘述。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他們自由選擇角色,如可以選擇嬴政、李斯、王翦、蒙恬等歷史人物。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跟歷史人物的對話,了解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自己所要執行的任務,然后通過答題來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如果答題不正確,則代表闖關失敗,游戲結束。在經過了一系列的闖關之后,如果還有學生在場,將會迎來最終的結局。學生闖到最后一關時,可讓學生通過信息檢索獲得有效信息,使他們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開啟最終篇。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將互聯網技術和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還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將互聯網技術、理念和初中歷史教學進行深度、全面的融合,有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讓評價的內容、方式更多元,從而構建出全新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了在線評價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意識,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丁仕武.史料教學的常見誤區及校正策略[J].長江叢刊. 2018(36):239+241.
[2]? 陳玨孚.抓準高中歷史探究學習的三個“關鍵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83.
[3]? 于寶.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中學歷史命題設計改革初探[J].名家名作,2018(5):93.
(責任編輯? ?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