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現勇
摘 要 散文作為一種突出抒情主體的文體,學生要想讀出其中的深意,必須從讀懂“文心”開始。學生要從文中的實景、虛景入手,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要從文章的情節入手,讓學生弄清文章的情節、讀透文章的思路;教師要通過對文本言語形式的深入探析,挖掘文字的內核,提高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言語感受力。
關鍵詞 “文心”;景物描寫;情節設置;言語形式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根據新課標,我們需要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探究言語的形式,感悟作者隱匿在字里行間的“文心”,最終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思考力,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這也是語文新課標的核心內容之一。這里的“文心”是借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的“文心”二字,是“為文之用心”之意。本文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具體談談教會學生“文心”探究的幾種方法。
一、明確寫什么:“察”景物描寫的特征
在《桃花源記》中,有兩處景物描寫極具有鮮明的特征: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間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兩處描寫的景物特征非常明顯。第一處,描繪的是桃花林之美,重在突出景物的“異”。在溪水的兩岸,數百步之內,桃花盛開,也沒有其他樹,地上碧草如茵,林間落英繽紛,構成了一個奇異幽雅的意境。這里的桃林透出的“異”彩,具體表現在:一個“忽”字,表明桃花林出現得突然,中間也無雜樹,所以美得“異?!?。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必須抓住“異”,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的“異”,并仔細品味。
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分三步來引導:
1.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描繪漁人所見到的桃花林的景象。
2.思考“漁人甚異之”一句中,“異”字當如何理解?“之”具體指哪些內容?
3.漁人意外闖入的桃花林的佳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你又能體會到作者這樣安排的深意嗎?
面對“忽”而出現的桃林異境,漁人“甚異之”,“欲窮其林”而知其源,從而意外發現桃花源??梢哉f這里景物描寫為后文的“發現桃花源”這一情節埋下了伏筆。另外,桃花林已然是迷離恍惚之境,雖在山外卻有了世外之意,暗示了桃花源乃虛幻之境。第二處,描繪的是漁人進入桃花林后見到的桃源圖景,重在突出景物的“和”。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田地肥沃,池塘波光粼粼,桑樹和竹林交相掩映,田間的小路交錯縱橫,遠遠地傳來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在田間辛勤忙碌著,男女的衣著都像是天外來客,老人和小孩自得其樂。這里的“和”有幾個層次:自然景物的靜謐和諧,男女勞作的勤勞和美,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共享天倫之樂的幸福和樂。文章著力表現世外桃源的這種和諧、和美、和樂,正是“晉太元中武陵人”(漁人)的追求與向往,更是作者陶淵明內心所追求的。
因此,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桃源圖景”確實是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描繪,是關系到探究“文心”重要的一步。
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層面呢?我們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思考漁人進入桃花源后,見到了哪幾幅圖景?請給每一幅題名。
2.聯系上下文,你能揣摩漁人見到桃源圖景后的內心活動嗎?
(羨慕,向往。從后文漁人歸而攜人復往可見。)
3.課文開頭交代漁人為“晉太元中”人,同學們對“晉”有多少了解?你如何理解這里的桃源美景?
(晉:戰爭頻繁,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借晉惡劣的社會環境抒發了內心的真情,對世外桃源理想社會的追求與向往,從而委婉地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二、思考怎么寫:“悟”情節設置之意
《桃花源記》中有三個有意思的情節設置。之所以說“有意思”,主要是因為這些情節有點“反常”,值得咀嚼。
其一,漁人“違背誠信”帶人再去。漁人做客桃花源的時候,村中人對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然而漁人并沒有守信,反而在離開時“處處志之”,“及郡下”并“詣太守”。更有意思的是,太守居然也“即遣人隨其往”。這里有兩點值得探討:
一是漁人的“違背誠信”。漁人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背信棄義”嗎?應該可以。村中人熱情款待他多日,也告訴了他來到絕境的原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顯然,他們對沒有紛爭、和諧安定的世外桃源生活十分滿意,他們不愿再入亂世,更不希望被外界所打擾。對此,漁人自然不會不明白。然而他卻打定主意再去尋找桃源,不僅如此,還報告給太守,帶人前往。這當然是“背信棄義”的舉動。雖然漁人沒有熟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圣人教訓,但是做人要講誠信的道理他應該不會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漁人寧可背負“背信棄義”之名,也要再尋桃花源,甚至報告官府,帶人前往呢?當然是對“世外桃源”生活迫切的渴望,對黑暗現實的極度厭棄。一“棄”一“尋”之間的心靈掙扎,實在耐人尋味。漁人是誰?是武陵人,也是作者。
二是太守的反應?!凹辞踩穗S其往”中的“即”是立刻、馬上的意思。漁人來報,“說如此”,太守立即遣人同去??梢娞貎刃耐瑯臃浅F惹械叵雽さ侥且环叫闹械氖劳馓以?。
其二,南陽劉子驥欣然規往。這個情節自然也是表現劉子驥對“世外桃源”的向往。這個情節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的是劉子驥的身份。本文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是虛構的,“漁人”也是假托,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卻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為何要加入一個真實的人物?就藝術效果來說,當然是讓虛幻的故事多一些真實性,凸顯桃花源的非凡魅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通過南陽名士對“世外桃源”的“欣然規往”,表明對現實不滿者并非武陵一地的人們,更有“高尚士也”。
其三,無言又無奈的結局。漁人違背誠信帶人再去,“遂迷”: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漁人在桃花源中的經歷可謂歷歷在目、真實可感,結果卻是不可再得。這樣的情節設置,巧妙地揭示了“世外桃源”確實是虛構的,但也暗示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內心的無奈、不滿之情畢現。同時,這樣的結局虛虛實實,增添了故事的虛幻縹緲意境,讓人欲罷不能。
該篇以寫實的記敘筆法,展現了一個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教學中,教師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讀懂情節、讀透文思,是極為重要的一種方法。
三、探析為什么這樣寫:“品”言語形式之妙
《桃花源記》中有三處用詞值得品味。
其一,簡明中見留白。如“皆嘆惋”“說如此”二句中的“嘆惋”“如此”。前者是村中人聽了漁人的描述后的反應,后者是漁人守報告太時的情形。兩者都以極為減省的形式輕輕帶過。然而在行文效果上,既避免了旁逸斜出、啰嗦重復,又有繪畫藝術留白的效果,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學中則要利用這一留白,讓學生補充、還原,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
其二,反復中見強調。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與上文提到的用詞簡明不同,“要”“酒食”反復出現,不厭其繁。其用意非常明確,表現村中人的熱情好客,生活富足。
其三,平淡中見深意。如“后遂無問津者”中的“遂”?!八臁币鉃椤白罱K”。最終怎樣?無問津者。為什么?因為尋尋覓覓尋不到。無奈、失望、不滿等復雜的情感就都在這一詞一句中。
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言語形式的探析,深入文字的內核,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意識,提高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敏銳的言語感受力。
[作者通聯:山東平邑縣文化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