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馳
(沈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000)
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中移動“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與培養模式實證研究”課題組頒布了研究成果《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1],標準分為三個維度,包括基礎技術素養、技術支持學習和技術支持教學三個維度,技術支持學習維度分為:自主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創新;技術支持教學維度包括資源準備、過程設計和實踐儲備;基礎技術素養包括意識態度、技術環境和信息責任。此文件頒布之前,面向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沒有統一要求,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于師范生的相應能力要求必然也是不斷發展的,在特定的時期,研制發布相對穩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不僅對各個師范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還對系統考量高校師資能力、課堂教學環境、實踐與體驗環境等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文件之后,專門面向師范生制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的標準,職前職后一體化典型重要基礎。該文件為規范師范院校在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的培養目標、課程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現代教育技術”是面向師范生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作為助教,本人曾參與了一學期的數學專業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活動。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普遍對實驗室環境下的作品制作比較感興趣,而對理論講解不感興趣,學習動機薄弱,即便是教師提供的學科教學案例,觀摩之后也沒有深刻感受。然而,在圍繞具體的學科教學任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查閱資料、開展小組合作,并進行觀點或作品展示、交流評價等活動中,學生普遍能夠認真對待,參與度相對較高。這說明學生喜歡應對挑戰、在完成具體任務中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理論的支持和優秀教學經驗的借鑒,學生完成的作品無論是在教學設計方面還是在技術加工方面,水平都不高。通過9周的課程的密集型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學會做簡單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但是應用信息技術有效支持學科教學的能力的提升體現并不明顯。
由此,信息化教學能力本身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不能通過技術工具、理論講解、資源加工、教學設計等內容模塊的累積學習而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屬于一種實踐性能力,帶有緘默性、情境性,從知識屬性來說,屬于技能型隱性知識。這種能力不容易表達、也不容易通過新知識與技能的習得而提升。設計型學習所強調的在挑戰與任務中,通過作品設計、修改、反思與完善來掌握知識與原理,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特點有相契合之處,或許能夠更好地滿足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要求。
何濟玲[2]提出了要轉變“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代替傳統教學環境下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進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嚴莉[3]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引入學習活動管理系統(LAMS),探索網絡學習環境下“信息化教學設計”實驗教學的學習活動設計。王保論[4]提出,針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開展,不僅要落實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還要落實在實踐教育活動上。吳可會[5]認為師范生教育工作的開展必然離不開實踐教學,尤其是對于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張穎[6]對師范生進行了行動研究,反復迭代提出培養實施原則。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大多是單一改變課堂教學、引入教學資源、增加課程實踐等方式,并沒有從信息化能力形成機制的視角改變課程模式。
設計型學習是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指導學習者開展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作為一種項目中介的學習樣式,強調學生參與到設計項目中有意義地學習學科知識和設計技能,重視動手實踐的過程,是一種指導教師思考如何開展教學實踐的系統方法,而信息化教學能力更多地要通過教學實踐得以體現,設計型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契合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技術”是面向師范生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該課程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技術支持教學”維度的相關要求關系更為直接而緊密。而信息化教學能力本身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不能通過技術工具、理論講解、資源加工、教學設計等內容模塊的累積學習而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屬于一種實踐性能力,帶有緘默性、情境性,從知識屬性來說,屬于技能型隱性知識。這種能力不容易表達、也不容易通過新知識與技能的習得而提升。設計型學習所強調的在挑戰與任務中,通過作品設計、修改、反思與完善來掌握知識與原理,設計型學習的特點是通過完成特定的設計任務來驅動對知識的探究,通過對設計成果的不斷修改和完善促進知識的升華,而不死先接受知識,再去應用知識完成任務。設計型學習強調的是反思、迭代和探究。此特點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特點有相契合之處,或許能夠更好地滿足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要求。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學對象是師范生,課程的核心內容通常包括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加工、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等。通過分析“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結合設計型學習理論與模式,設計此課程的設計型學習活動。
本文選取“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一個班大二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在對本班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將設計型學習活動融入其中,在基本技能內容中,教師給定兩個特定學習任務。
(1)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第一維度—資源準備):學習者將相關單元內容學習與自己的學科相結合,運用自己所熟悉的工具制作一份完整的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是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2)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第二維度—過程設計):要求是“根據所學內容,結合自己專業,自選主題或教學內容,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教學策略,編制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
課程開始前,對所有學習者進行初始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測試—前測,由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技術支持教學”維度的相關要求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前測問卷采用“技術支持教學”維度下的26個題目。應用設計型學習活動進行的兩個技能類學習任務中,第一個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任務采用張坤學者設計的多媒體課件評價指標體系。第二個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選取了常用的教學設計評價標準。每輪任務結束,學生、教師依據以上評價標準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分。課程結束后,對學習者進行后測,采用《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中“技術支持教學”維度下的26個題目。根據課程前后測數據對比,課堂中學生及教師對作品評分分數以及對學習者的訪談來驗證設計型學習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效果。
任何創新都需要不斷迭代和發展,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研制必定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設計型學習活動的實施和效果反饋但仍然有待于后期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師范生能力要求必然也要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