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蘭
江蘇省海安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海安 226600
旅游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公眾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強調旅游業本身的重要社會地位和旅游業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力資源專業知識,特別是具有高質量旅游專業知識的人力資源,能有效推動中等教育學校旅游教育環境的提升和改善,提升旅游專業的有效教學成果。
第一是教學創新力度不足,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的課程教育由于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資源引進滯后,大大增加了中職旅游專業課程教育創新的難度,影響了教育質量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教育創新研究。特別是對網絡教育模式認識不足,現有教育設施設備更新不足,制約了中職旅游專業課程創新與發展。不僅降低了中職旅游專業的課程教學效果,而且使旅游專業知識更新效果差,難以滿足中職學生旅游新知識的學習需要。
第二是課堂教學內容實效性不強,中職專業的旅游課程內容的有效性表現為現代旅游發展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增強,主要表現為應用微課程體系和網絡技術促進教學的發展能力不足。中職院校較差的信息化水平,制約了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降低了他們未來的職業競爭力。
第三是教學趣味性效果不高,中職旅游專業的教育力度與有效性不高,趣味性不足,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傳統文化發掘意識不強,中職旅游專業的課程內容沒有多元化展示。中等職業學校的旅游專業課程教育興趣不強,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沒什么興趣,旅游相關知識掌握比較簡單,旅游中職專業教育效果很多因素的交叉影響。同時,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的課程缺乏創造性,學生的參與度低,影響中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第四是教學模式陳舊單一,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的課程是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是“知行合一”的專業技能型學科。但現在它并沒有為學生創造理想的受教育環境。沒有用科學教育來教他們。總的來說,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教學模式的落后,是當今中職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在日常的授課中,教師大多成為學校統一的教學理念的傳話筒,老師們教學研究的能力逐漸變弱。在中等職業學院旅游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有一套自己獨立的教學方法。各科教師分別根據教材分析和設計進行教學。這反映了教師的自律性和獨立性,但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夠,不能從他人的長處學習,很難發揮集體的智慧和作用,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不進步。
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相當一部分是“簡化版”甚至比較落后于時代發展。這些課程內容模糊,旅游專業人才資源開發水平定位不明確,準確性不夠,與“職業化的專業人才崗位”的定位銜接不強,與中職旅游專業的教育實踐沒有接軌。中職學生旅游專業受現行課程體系的限制,在知識結構、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不能體現中職學校的中產階級,致使課程設置沒有因地制宜地進行優化,造成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的差距。
信息技術的進步,在教育中為師生建設了新的教育環境,促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師生成長、接收和創造了新的教學工具,直接或間接地提高學術水平和學術研究的效率,把信息能力應用于多媒體教學,把職業技能教學應用于教學實踐,把教學方法論和語篇教學法應用于教學實踐。既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從枯燥的教材中把老師解放了出來。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其功能是為社會和公共服務。在教育中,必須把旅游業的專業要求與普通教育相結合。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課程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樹立“學生主體”的意識,教師要接近學生,認真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教師的真實感受,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有效情況,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專業技能。
中等職業學校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旅游教育,進一步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旅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實施微教室系統支持,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展示旅游資源的內容,提高中等職業旅游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通過網絡收集更多的旅游教育教材,精選收集相關資料,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旅游資源的總結和運用能力。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課程教育,實現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課程教育的有效發展。最后,促進信息技術在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學科課堂教學中的實用化。提高旅游職業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1]。
作為教師,將枯燥的專業課程轉變為經典是教師最大的追求,如何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決于他們如何巧妙地設計內容。目前教師的教育目標存在五個主要問題。課程的教育目標不足;教育內容傳統單調;設計意識不足;師生互動少;沒有科學評價方法。旅游專業知識的內容來自他們的社會實踐和實際應用。一方面,專業教師教學的內容不僅符合旅游學科的概述,還要符合專業對旅游市場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內容的治理和布局必須跟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內容應該是“有用的”,即使不是“實用性”,也不是“新的”。它應該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會更適應工作崗位。
中等職業學校的旅游專業必須開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反映學生在本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中等職業旅游專業課的教學效果。首先,發展探索式教育模式和合作式教育模式,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互動效應,強調學生的學術主體地位,實現中學旅游專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必要性。其次,要明確發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性,參與中學旅游班的教育活動,展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中期旅游班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應積極開展實踐教育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自尊和完善能力。因此,展開跨國旅游課程是有效教育,要提高教育創新理念和鍛造力,促進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充分反映旅游教育的教育水平。在開發有效的中職旅游專業班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中學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滿足學生個人學習和就業的需要。
中等職業學校旅游專業應積極創新,不限于課堂教學形式,將課堂教學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創新課堂教學形式,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范圍,重視營造課堂教學環境。提高中等教育學校旅游專業課效果,為學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此外,創新課堂教育,形成中等職業學校旅游開發的必要性,滿足旅游開發的主要需求,促進職業旅游課程的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旅游知識。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不同。課堂教育目標的確立,不僅要接近旅游專家的培養方案,還要接近學生的現實和學生的未來。學生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目標的實現必須以旅游專業知識、技術、素質三條主線為中心進行實踐。為了在各種教育情況下實現專業學習的樂趣,必須鞏固學生的實際掌握和學習方法,真正“基地化”課堂目的。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專業創造模擬教育狀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旅游設計專業的“專業”特色,突出旅游專業人才特點,避免重復教育,切實提高教育效率和實踐統一。
人力資源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人力資源質量是產業有效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有專家學者對職業學院的旅游專業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有80%的學生進入學校并選擇了旅游專業時,發現實際上學生選擇的旅游專業并不是學生心儀的專業。許多學生認為旅游專業沒有前途,只吃“青春飯”。特別是對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旅游管理就是“混日子”的理念,從一開始就不鐘情于旅游業。在調查研究中,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有諸如以下幾種觀念:“導游和游客大多是對立面,是歷史遺留問題,但不是不可逆。”“導游底薪少、甚至無底薪,大多靠游客自費和進購物店的返點”“導游工作很辛苦,什么樣的游客都有,大大咧咧的性格更適合做導游。”“畢業無非就是去酒店、旅行社,或者自己找個工作,去其他什么行業也行。”“80%的畢業生都去做了別的行業。”“導游不是全國各地跑,大概率是只跑一條線。”可以說,對于旅游專業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社會上對于旅游專業的崗位偏見也是客觀存在的。而實際上根據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的確是只有少數學生畢業后從事旅游業務。更多的學生是從事與旅游專業無關的行業[2]。因此要加強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與職業觀念,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讓學生知道,選擇旅游專業并非無奈之舉,作為一個服務型的“窗口”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在未來發展和薪資待遇都很有前景的職業。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變和發展階段。在教育教學評價中,根據學生的終身發展理念,確立了評價標準和評價策略。為了強調科學、高效、多種評價標準的重要性,優化日常生活教育評價,學生參與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實際主體強調學習和認識過程,根據不同的教育要求選擇不同的教育標準,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鼓勵學生積極發展。對專業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可以適當降低評價標準。強調實踐課、培訓課、公共課相結合的綜合表現,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3]。理論測試選擇了比較簡單的考試題,嘗到了成就的喜悅。對于學習優秀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適當提高評價標準,自己發現差距,提高整體素質。通過多種評價標準,關注各級學生的整體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吸引超國大專業水平的學生。因此,在中等職業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學校將把學生納入教育,將工作納入教育,向學生介紹行業變化和需求,引導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的變化規律,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通過校企合作機制,學校可以實行學生管理、專業教育、實訓、招生一體化[4]。
第一,重視就業需求,人力資源市場需針對工作、相關行業、企業的需求狀況,結合市場調查和技術學校的實際,制定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方案和合作方案。
第二,重視專業素質建設,強調建設性的校企融合,開設教育課程,促進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建設網絡教育資源。
第三,根據旅游業的職業標準,學生可以根據現有課程重組課程,使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旅游業的最新動力和成功支柱。實驗、先進技術等適時轉化為常規教育實踐,利用靈活多樣快樂的教育手段和“以學生為基礎的交流”的教育平臺,讓學生掌握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技能。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深化產業融合,在實訓、特色建設、師資培訓、頂崗培訓、市場調查、產學研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本著資源共享和互利的原則,深化中職旅游職業培訓校企合作的項目。一方面,采取市場跟蹤和職業拓展合作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加強與旅游公司的合作。旅游公司進入學校向學生傳達旅游市場信息,包括旅游業前景[5]。
第五,學校要根據行業內的職業要求標準,根據旅游專業行業員工的標準和執行標準,規劃和組織學校課程技能大賽,選拔優秀教師隊伍,讓學生參加省市級、國家級、世界級技能大會,以比賽促成長,同時學校要發揮品牌化運營的優勢,使旅游專業成為學院品牌特色的專業學科,讓旅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中更有競爭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旅游專業學生最終是要面對職場實踐和崗位挑戰的。中等職業旅游教育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技能和職業道德,也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把市場需求導向進行轉化。要深化校企聯系,多方面優化教師崗位,重視實踐教學,提高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旅游專業的專家式人才。作為中職學院旅游專業的教師,要深入分析教育存在的問題,深化教師、教材、教育方法等改革,培養旅游領域的技能型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