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超學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上海市從2019年7月1日開始執行強制垃圾分類,這標志著我國在幾經探索之后正式進入強制垃圾分類時代。根據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高校人口集中,垃圾產生數量巨大,在這一政策實施過程中作為管理責任人,需要根據垃圾分類目標事先規劃好實施方案、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當前對于高校垃圾分類的研究主要通過調查學生垃圾分類的意愿和影響因素入手,然后根據調查分析結果提出相應促進學生意愿的建議,這對于高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它們沒有給予網絡消費這一背景足夠的關注,二是沒有基于需要強制執行垃圾分類的約束條件深入考慮高校面臨的困境,三是所提出的建議往往沒有參考上海市高校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討論。
網絡消費為消費者帶來了多方面的便利,也使快遞量急劇增加。根據國家郵政局的報告,2020年我國快遞完成833.6億件[1]。大學生作為引領網絡消費潮流的年輕人,雖然受到消費能力的限制,但依然貢獻不菲。根據估計,2019年高校快遞超過30億件[2]。這么巨大的快遞數量必然帶來巨量的包裝垃圾。另據央廣網消息,2020年底我國外賣用戶將近5億,外賣市場總體規模超過8000億元[3]。雖然校園里都有食堂,但大學生也是點外賣的主力軍。有人調查發現,有近九成的學生每周點外賣1~4次不等[4]。一般說來,一份外賣至少需要一個塑料袋,一個泡沫餐盒,這還不包括筷、叉、勺等餐具的包裝。因此,外賣量的增加也導致包裝垃圾的急劇增加。
國家目前統一的垃圾四分法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下面將按照這個標準分析高校網絡消費產生垃圾的種類。網絡消費使高校產生了數量巨大的垃圾,但是垃圾的種類相對固定。其中快遞產生的垃圾主要包括紙箱、泡沫、塑料包裝袋、面單和膠帶,其中紙箱的質量占比最大。有學者對北京市海淀區高校師生進行調查發現,他們收到的快遞中有七成以上主要包裝是瓦楞紙箱[5]。紙箱一般作為外包裝,屬于可回收垃圾。泡沫和包裝袋一般作為內包裝,有時也作為外包裝。泡沫雖然是可回收垃圾,但因為其體積大,重量輕,回收價值低,一般沒有人愿意回收。剩余三種垃圾則屬于其他垃圾。外賣產生的垃圾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或泡沫餐盒,筷、叉、勺等一次性餐具以及剩飯剩菜。其中剩飯剩菜屬于廚余垃圾,剩下的則是其他垃圾。
如果不是強制執行,而只是建議和倡議,那高校的垃圾分類工作不可能產生明顯的效果。因為大多數學生不會自覺進行分類投放,畢竟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成本。四川大學與斯坦福大學合作開展了一個名為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Program(可持續城市系統項目)的跨學科教學項目,將垃圾分類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并進行了小范圍的實驗[6]。但是這個項目和實驗在四川大學輻射作用非常有限,因為成都市當時還沒有開始進行強制垃圾分類,高校當然也就沒有硬性的約束。由于幾乎全國所有高校都位于地級及以上城市,因此2025年之前,高校將因所在城市推行強制垃圾分類的步伐而面臨硬性約束。下面將從這一角度分析高校進行垃圾分類可能面臨的困境。
這里所說的垃圾收集設備和場所是指按照所在城市強制垃圾分類的要求所設置的設備和場所,每個城市或許會有差異。比如在上海,廚余垃圾被稱為濕垃圾,其他垃圾被稱為干垃圾,因此所有的垃圾收集設備和場所標識都按照這一名稱設置。大多數高校學生不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有人對鄭州市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學校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不健全是導致大學生垃圾分類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7]。很多高校還是傳統的二分法垃圾桶設置,即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有的甚至只有一個大的垃圾桶。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學生按四分法進行垃圾分類投放明顯是不現實的,開展相關的垃圾分類教育也沒有太大意義。另外,有人認為分類垃圾桶的易操作性和易識別性會影響人們的分類投放意愿[8]。其實有時人們即使有這種意愿也會因為操作不便利而投放錯誤。如根據對上海部分高校的調查,許多師生指出在投放濕垃圾時,有時會因為使勁抖落濕垃圾時不慎將垃圾袋一同丟入,而垃圾袋本應投入干垃圾桶。
有人建議在高校里要求師生對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相互監督,建立獎懲機制[9]。這種鼓勵相互監督的規定恐怕會引起大學校園的不穩定,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可塑性和自覺性信心不足。還有關于把垃圾分類教育列為選修課乃至必修課的觀點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事實上從滬上高校當前學生垃圾分類的實施情況來看,只要提前謀劃,屆時有條不紊地推行相關方案,大多數大學生完全會自覺遵守學校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例如在同濟大學,考慮到網購會產生大量廢棄紙箱,為了鼓勵學生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投放意愿,學校還專門設置了部分智能垃圾桶。它可以對投入的可回收垃圾進行稱重并吐出相應硬幣。但除了極少數學生最開始出于好奇試了幾次以后,后面幾乎無人問津,學生還是按照四分法將垃圾分類投放到普通垃圾桶中。
當前許多研究中都沒有對教師在高校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示范作用給予足夠重視。為人師表,行為世范,本來教師的言行舉止應該成為大學生的標桿示范,但現實中往往并非如此。例如在明確張貼“禁止吸煙”標志的教學樓里,經常可以看到部分學生課后抽煙。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教師也是這么做的。所以如果一所高校在推行強制垃圾分類的時候,對學生嚴格要求,而個別教師卻常常不能以身作則,這對學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有學者對全國152所高校超過140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顯示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垃圾分類[10]。對上海三所高校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受訪學生一致認為在少數不分類投放行為中,男生占比更大。除了性別之外,生源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影響因素。來自已經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城市的學生很可能更容易適應和執行學校的相關規定,但是來自尚未開始的城市或農村地區的學生因為缺少相應的教育和實踐,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養成分類投放的習慣。學生的性格、對規則的態度、從眾性等內在因素也會對垃圾分類投放行為造成影響。
目前大多數城市還沒有開啟強制垃圾分類工作,因此多數高校也沒有開始考慮相關方案,更不用說長遠規劃了。但是從在滬高校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還是有必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的。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在校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之后,還要考慮以后新生的適應問題。另外根據對上海部分高校的調查,目前高校的垃圾分類投放并不能達到100%。好一點的可以達到90%,差一些的大概80%甚至不到。投放錯誤的垃圾一般由學校保潔人員進行重新分揀投放。如果不對這部分行為進行針對性的解決,那些本來已經分類投放的學生可能慢慢會受其影響,不再分類投放。高校的垃圾分類成果將可能面臨前功盡棄的風險。
根據上述高校強制垃圾分類的困境,結合大學生網絡消費產生垃圾的特點以及在滬高校的相關經驗,對網絡消費背景下高校強制垃圾分類的出路提出以下建議。
當一個城市開始啟動強制垃圾分類工作之前,會要求各單位按要求配備相關設備和場所。高校作為管理責任人,也將按照相關要求執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要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對垃圾收集設備和場所布局進行設計布置。例如考慮到大學生拆封快遞和消費外賣一般在宿舍進行,因此在宿舍區域除了干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外,還應當多設置可回收垃圾桶和廚余垃圾桶。女生較多使用護膚品和化妝品,其容器一般屬于有害垃圾,因此在女生宿舍區還可以酌情設置較多有害垃圾桶。在食堂區域可以設置專門設計的大號廚余垃圾桶。在教學區域可以借鑒上海電力大學的經驗,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上下課時段定時定點設置垃圾桶。而在校園道路上則可以借鑒復旦大學的經驗,只設置其他垃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在校園內有菜鳥驛站的,可以在旁邊設置更多可回收垃圾桶,方便部分學生當場拆封快遞。根據同濟大學的經驗,在校園內可以少設置甚至不設置能吐幣的智能垃圾桶。另外,由于強制垃圾分類開始執行以后,學校的垃圾將由環衛部門和資源回收利用企業等單位統一收運,因此由網購產生的大量低附加值的泡沫將可能被統一回收利用,故而可能需要為此專門設計可回收垃圾桶的體積和投放口,便于學生投放。
除非師范類高校,否則一般不應該將垃圾分類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因為在不增加學分要求的前提下,設置垃圾分類的課程就會舍棄其他課程,這個成本過于高了。一旦學生習慣養成,這種課程的價值就驟減。其實通過校內海報、橫幅、廣播站、公眾號等的相互配合宣傳,主題班會的知識培訓,攝影、演講、技能等比賽的強化,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知識應該能在較短時間內能夠進入學生的頭腦。接下來關鍵是將這種意識和知識通過反復分類投放的實踐技能化為學生的習慣。這樣分類投放垃圾的行為就像騎單車或游泳一樣,一旦掌握,以后就會下意識地去做。因此,一所高校執行強制垃圾分類的最開始3~6周最為重要,因為這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可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對沒有按要求投放的行為進行糾正。之所以不能要求學生之間相互監督,一方面這種風氣不利于學生穩定,另一方面學生本身是沒有這種意愿的。有人對上海交通大學的三個年級本科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做到每次都進行垃圾分類,但幾乎沒有人愿意提醒或制止不分類投放的同學[11]。這是因為在道德上指責他人是最容易引起人際沖突的,一般人都不愿意面臨這種壓力。而志愿者制度則不同,因為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是獲得“官方授權”的,再加上是以提醒和糾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志愿者除了學生以外,應當還包括一定數量的教師,這樣垃圾分類活動的開展才具有足夠權威性,也體現出這件事情上師生同心同行的要求。具體來說,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黨團支部、社團、學生會三條途徑招募;教工可以通過黨支部、教研室兩條渠道招募。
考慮到大學生網絡消費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他們將獲得對快遞包裝垃圾和外賣包裝垃圾分類投放的密集鍛煉,這將有助于他們在短期內養成對這些垃圾分類投放的技能。此后學校可以酌情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其他類型的垃圾分類上。
雖然一般情況下教師的生活垃圾不會產生于學校,但對于實驗或教學材料,教師一般會將學校作為快遞的收貨地址。一些教師有時午餐或下午茶會通過外賣在校內消費等。所以教師在學校內的垃圾投放行為也需要重視。一項規定越需要被嚴格執行,權威人士的示范效應也越大,無論這種示范是好是壞。在高校,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就具有權威人士的特點。因此教師即使偶爾的不分類投放行為也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一方面需要各個部門做好宣傳工作,讓每位教師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參加志愿者活動,除了服務于學校之外,也提高自身分類投放的意識和技能。最后也需要提醒教師沒有分類投放的行為有可能會被學生拍照,并通過朋友圈等自媒體進行傳播。
首先,根據前述調查結果,可以考慮對男生宿舍安排更多志愿者,以提高男生的垃圾分類投放率,讓更多男生養成好習慣。其次,對來自尚未開始強制執行垃圾分類地區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因為理論上他們養成分類投放的習慣會更慢一些。但要注意方式,不能過分明顯,否則會傷及學生自尊。可以鼓勵他們更多參加相關競賽活動以及后面的志愿者活動,又或者在主題班會上給他們更多機會分享學校實施垃圾分類活動的心得體會等。對于可能是因為性格、態度、興趣等深層次原因造成的不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情況,輔導員、班主任不用馬上采取措施,可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來被整個大環境所影響。后面實在不行,再通過鼓勵他們參加一些相關的興趣活動、討論小組等方式來逐步糾正。
從垃圾種類上來說,由于頻繁實踐,學生更容易區分自己網絡消費所產生的各種垃圾。但是對于像硬果殼、硬果實、大骨頭、化妝品容器等不太常見又容易混淆的垃圾則不太容易掌握其投放標準。因此對這些垃圾需要設計針對性的活動來讓學生掌握其分類投放要求,養成相應的投放習慣。
當在校大學生基本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之后,后面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該習慣的鞏固。為了減少不分類投放垃圾的行為,或者至少不讓其增加,應該根據情況不定期繼續開展志愿者活動,減少學生出于僥幸心理的未分類投放行為。另外可以建立類似于有些城市的交通志愿者服務制度,告知學生被志愿者發現故意不按要求分類投放的學生,將需要擔任一段時間的志愿者。另一個問題是新生的問題。因為一所高校的新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一般不清楚本校的垃圾分類規定。因此從長遠來看,需要建立新生垃圾分類培訓制度,這應該包括入學前和入學后兩個階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