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景洪 666100
旅游產業是云南省的傳統支柱產業,對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作為云南省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旅游人才是推動旅游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石,為更好地推進西雙版納旅游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凸顯旅游人才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必須加快研究旅游人才的培養模式。結合西雙版納地緣優勢,參考國內外旅游人才培養機制,加快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模式的研究符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實與人才培養規律。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把云南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戰略目標。西雙版納作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開放門戶,在習近平總書記“把云南打造成對外開放新高地,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戰略目標背景下,跨境旅游發展被提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隨著泛亞鐵路的即將建成通車,西雙版納跨境旅游即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近年來,云南充分發揮區位、資源、開放優勢,積極推進了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1]。
旅游業是西雙版納的支柱產業,為了更好地發揮西雙版納大湄公河次區域和面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作用,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已從理論走向實踐。隨著出入境旅游的飛速發展,旅游業需要提高服務與管理的國際化水平,需要一大批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因而需要加強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2]。
2001年7月,西雙版納教育學院經云南省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更名為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3]。自2007年開始,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就與周邊國家的高校、職業院校及政府開展了旅游人才培養的合作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選取了西雙版納和泰國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各一所。通過調查發現,兩地在跨境旅游人才的合作培養上主要以政府間的短期培訓,高校間的學生、教師的交換、交流,搭建高校平臺接收留學生等為主要模式。僅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就先后與境外26所院校或單位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并有效施行。其中與泰國合作的高校11家,與老撾合作的高校4家,英國合作的高校1家;與泰國、老撾的政府部門合作8家。
2010年,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南邦國際技術大學達成合作培養,采取由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招生,泰國南邦國際技術大學培養的方式進行。共向泰國南邦國際技術大學輸送了旅游專業學生9名,商務泰語專業學生10名。2011年,與清邁遠東大學合作,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泰語專業學生由泰方教師及中方交換教師帶隊前往泰國清邁遠東大學進行為期10個月的應用泰語學習。同時,2007—2016年間,積極開展交換教師項目。筆者于2011年7月—2014年3月以交換教師的身份在泰國南邦國際技術大學擔任人文系旅游漢語專業教師,并充分參與南邦國際技術大學的旅游專業建設、專業教學、畢業實習。
師資交換能夠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提升教師國際化專業水平,專業技能,是保障跨境旅游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跨境旅游人才的培養又進一步促進師資的提升與雙方經貿、人文的往來。
隨著跨境旅游合作的不斷深入,對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培養規模、培養方式及合作深度上依然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地區產業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旅游管理專業被建設成為學院的特色專業。該專業的建設充分結合了學院區位優勢、區域特色,在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上呈了一定的特色,但在國際化教學體系的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 旅游人才培養規模增加,但培養模式較單一
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的指引下,云南與周邊國家的旅游合作也越來越密切,西雙版納作為與東南亞各國開展旅游深入交往的前沿陣地,使得西雙版納對跨境旅游人才的需求愈來愈旺盛,也對西雙版納旅游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的跨境旅游人才規模大幅增加,但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顯得較為單一。在國際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外方院校只是單向的招生或輸送學生,對方并不參與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才培養過程,使得對外籍學生的培養無法更好地 提升合作培養深度。
2 課程設置地方特色與行業特色鮮明度不夠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課程設置以服務當地經濟為目標,充分結合了區域優勢,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了多門特色鮮明的課程,如西雙版納民俗風情、民族音樂、民族舞蹈、茶藝茶文化等。此外,還開設了為開展邊境旅游服務的課程,如小語種課程、泰語模擬導游、東南亞文化等課程。課程設置雖然特色鮮明,但課程的實踐化教學上由于師資、實踐條件等的限制,導致特色化課程教學不夠深入。
3 專業課程課證融通,但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將導游資格證考試作為旅游專業學生必考的項目,將導游資格證考試的課程采取課證融通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考證率,并將考試技能更好地融入了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融入了技能考核與訓練,也能以考證指導課堂教學。
4 課程設置以“理論+實踐”為主,但缺乏見習
課程設置以“理論+實踐”教學為主,根據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體系的要求,旅游專業的教學突出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因此,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的培養模式為“2+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年在校專業知識及考證技能的學習,1年的校外企業實習。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訓練的缺乏,并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工作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間的日常教學缺乏見習教學,因此在最后一學年的企業實踐中會凸顯較多的問題,如學生對企業崗位的不適應、實踐技能不強等。
5 學生結構具有國際化,但缺乏國際化的旅游專業教學體系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培養部分已通過了漢語言水平測試四級的周邊國家留學生,因此在學生結構上具有明顯的國際化特征。但在專業教學體系上卻缺乏國際化的專業教學體系。如實踐教學中缺少國際化的實踐教學環境及條件,很難在專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泰國南邦國際技術大學(LIT)位于泰國南邦府南邦市,為一所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本科院校,與該校同址的還有南邦工商技術學院(LCCT),LCCT主要為五年制、三年制專科為主。主要有專業有計算機、旅游、會計、營銷、機械等專業,旅游專業為該校特色及重點專業。該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采取按照學生學習層次、學習水平分類教學的模式,對專科及本科實行課證融通一貫制的培養模式。
1 旅游專業專科、本科層次課證融通一貫制
南邦國際技術大學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分為三個層次,其中專科及本科層次的學生采取的是課證融通一貫制的人才培養方式,學生在完成了學制內的所有課程以后,就能夠取得導游資格證書。
2 實踐教學以見習教學為主,方式靈活多樣
南邦國際技術大學旅游專業實踐教學采取的方式以學年內見習教學為主。按照旅游專業的學制安排,三次見習分別穿插在教學中,按照泰國國內的旅游線路分別安排見習。即分為北部、南部及泰國境內重要的旅游景點全線。見習的方式為由旅游系主任協助旅游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選取景點,由學生自行組成模擬旅行社及旅行團,旅行團成員由學生及老師組成,學生自行設計旅游線路,完成真實的旅游行程。見習全程中,學生職責分工明確,導游講解、酒店預訂安排、突發問題解決全程體現。此外,見習行程中,重點景點均安排停留,旅游系主任做景點解析,給予學生在見習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機會,以此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全程參與了兩次學期見習教學,分別是專科層次新學期見習與本科畢業見習。通過全程參與本科見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出現問題時,首先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只在特殊情況或者問題不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時才協助學生,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及應變能力。
通過參與該校教學過程,了解到該校教學方式凸顯實踐教學。結合泰國教育體制,該校旅游專業教學設計中突出活動式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活動或項目的方式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如模擬導游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景點進行見習,并要求學生拍攝現場導游講解視頻、要求學生制作一份問卷,在景區內進行問卷調查。見習結束后,學生需提交相關的現場模擬導游視頻資料、問卷調查資料及一份專業見習報告。這種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旅游專業教學方式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3 課程設置呈現多樣化及國際化
南邦國際技術大學旅游專業學生在結構上以國內及中國留學生為主,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出課程多樣化及國際化的特點。如針對泰國旅游專業開設了漢語基礎及提升課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旅游漢語、商務漢語等課程。針對中國留學生開設了除了語言課程外的泰國文化類相關課程,如泰國歷史文化、泰國旅游發展概況等課程。
跨境旅游人才不僅要培養旅游類專業知識,還要培養有較強實操服務能力的旅游專業人才[4]。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注重以邊境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基于此,我們認為跨境旅游人才的合作培養應結合區域目標市場特征及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上充分發揮西雙版納區位優勢,結合跨境旅游人才培養目標,增設周邊國家語言、文化、旅游實踐等課程,讓學生除了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還能更深入地了解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文化。
建立一套適合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課程體系,是保障跨境旅游人才培養順利進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在過去幾年的對外國際合作教育中,工作的重點是合作培養、教學交流合作及師資交換。隨著與周邊國家跨境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對于跨境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愈發旺盛。因此,建立并踐行跨境旅游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將見習教學納入日常教學實踐中,并與當地或周邊企業緊密合作,并要求研究所、高校、企業協同合作,鼓勵自主創新、培養高技術人才[5]。以學期或學年為學生提供見習崗位,并建立評分體系,將見習納入學生期末總評,以此加強學生的職業意識,更能為最后一學年的實習實踐打下專業技能基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迎接新時代,又一輪轉型升級擺在云南旅游業面前[6],西雙版納應結合區位優勢及當地旅游發展實際,建立一套國際化的旅游專業教學體系。其中包括:建立跨境校企實踐教學體系。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中,應加強與邊境企業、跨國企業的校企合作,促進跨國校企合作的發展;完善專業體系。做好跨境旅游人才市場調查,以此為人才培養基礎,不斷調整與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出高質量的實操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是促進西雙版納邊境旅游發展,加深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東南亞各國深度合作交流的基本保障。國際化的旅游人才培養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文化培養、語言技能提升、旅游專業知識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培養跨境旅游人才的實踐能力、對外交往能力。為加強與周邊國家跨境旅游合作,更好地推進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培養合作,西雙版納跨境旅游人才合作培養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優化整合地區教育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旅游專業結構體系,并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機制,深化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