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海軒 王新鈺
近年來,有關省市推行的產業鏈“鏈長制”,是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
“鏈長制”最早出現在湖南,2018年湘潭在全國首提“鏈長制”。2018年7月,湖南省印發《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聯系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分工方案》,省級領導開始參與“鏈長”的相關工作。2019年8月,浙江省為進一步推進開發區創新提升,提出在開發區開展“鏈長制”試點,評選出27家鏈長制試點示范單位(27條鏈)、38家鏈長制試點單位名單(39條鏈),“鏈長制”在浙江省省級層面上開展實施。2020年以來,江西省、山東省、深圳市、河北省、河南省、廣東省等一批省市基于本地產業發展特征,紛紛出臺工作意見、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鏈長制”政策。
目前,國內關于“鏈長制”的文獻還較少,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內學者在“鏈長制”的由來、產業政策、產業生態等方面的研究涉及“鏈長制”的內容,如孫華平、包卿分析了“鏈長制”的來龍去脈與功能角色,認為產業鏈“鏈長制”以產業集聚為基礎形成,著重打造互動融合的創新生態圈,以實現融通協同發展。劉志彪、孔令池分析了“鏈長制”出現的內在經濟邏輯以及我國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創新和演變的方向,針對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張貴從以“鏈長制”推進產業鏈現代化角度出發,分析“鏈長制”實施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李鵬飛研究了“鏈長制”的定義、國內實踐,并從打造產業生態共同體為地方政府實施“鏈長制”提出建議。本文著眼于服務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借助“鏈長制”思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為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形成有力支撐。
各個省市對于產業鏈的遴選,一是新興產業建鏈,當發現一項技術創新突破、市場需求突破時,“鏈長制”迅速調動資源搶抓先機,占領產業鏈制高點。二是主導產業補鏈,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組織生產要素補短板強弱項,創造地方產業鏈優勢。三是優勢產業強鏈,當優勢產業具有競爭力時,發揮“鏈長制”的資源要素協調作用,實現“鞏固、增強、創新、提升”產業鏈,引導產業鏈從區域優勢走向全國優勢。
各省市主要領導擔任鏈長,每人負責一條產業鏈,統籌商務、經信、科技、財政、投促等主要部門及各個園區,形成全市齊抓共推的合力,由省市領導親自協調產業鏈上下游各種矛盾,做好困難化解、企業幫扶、市場需求拉動、要素保障,協力推進產業鏈發展。
湘潭、廣西、深圳等地,均為龍頭企業或產業聯盟負責人擔任“盟長”“群長”“鏈主”,作為所負責產業集群的直接責任人,負責組織協調相應產業鏈發展工作,牽頭推進大中小企業互幫互助及資源共享,形成若干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省市建立對產業鏈鏈主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的常態化服務機制,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描繪招商引資地圖,安排產業鏈工作計劃,列出龍頭“骨干企業”“主要配套企業”“鍛長板補短板環節”“可對接省內外創新主體”等各類清單,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把產業鏈“鏈長制”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牢牢把握天津市“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信創業為主攻方向,圍繞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1+3”重點領域,梳理現有優勢、“卡脖子”和戰略必爭三類技術清單,布局“補短板”和“鍛長板”并重的創新鏈,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聚焦基礎軟硬件、先進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合成生物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強化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供給能力。加大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協同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難點。
強化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推動以信創產業為突破口的產業創新能力提升。打造創新應用場景,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發展,加快提升數字化管理。強化產業技術基礎研究攻關,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
引聚一批領軍型企業,示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圍繞產業鏈龍頭企業需求,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全面合作,加大重大創新平臺在企業布局的力度。對研發優勢力量和技術應用主體集中在企業的項目,以行業領軍企業牽頭實施“業主制”。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重大創新聯合體,集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統籌行業上下游的創新資源,形成體系化、任務型的協同創新模式。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扶持力度,落實提高科技型企業研發加計扣除比例政策。
發揮創新型企業“天津經驗”示范作用,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科技中小企業。支持大企業平臺化整合作用,推動大企業裂變式創業。推動高校、院所前沿技術創業,孵育新業態和新產品。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圍繞細分領域精細化發展,形成一批極具特色的單項冠軍企業。加大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孵化轉化載體承載能力。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內部創業,衍生孵化一批中小企業。
著力培育“中國信創谷”“生物制造谷”“細胞谷”“天津智谷”等應用場景牽引的科技創新標志區和創新集聚區,在體制機制上發力,著力打造“谷”“村”“巢”的創新生態。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在創新要素集聚、主導產業發展、人才引進等領域開展制度創新,全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版”。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城市管理、智能交通、自主算力、車聯網重大應用場景落地。圍繞國家戰略、重點產業和民生需求,鼓勵大中小企業與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