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民宇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在2020年8月出臺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目的是借助于學校體育工作的強化,使廣大的青少年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享受到運動的快樂,促進青少年學生文化與體育協調發展,對全面發展的人才進行培養。體教融合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為我國高校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提供了發展的路徑。基于“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深化體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加強體育人才的培養,推動了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
體教融合是以體教結合為基礎的創新發展。體教融合體現了以人為本,要求通過對資源的深度整合,促進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由此實現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基于體教融合的理念培養體育人才,是體育與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具有雙重價值內涵。一是體教融合為培養體育人才和市場接軌提供保障。一直以來,高校培養體育人才實施的是“體教結合”戰略,要求在培養體育人才方面,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整合資源。體教融合旨在推動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服務于我國“全民健身”戰略、“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對職業化、專業化的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進行培養。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這就需要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教學、運動訓練等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借助于體育教育改革的深化,使體育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匹配度提高。二是體教融合有助于高校體育人才運動技能和實踐的提高。體教融合借助于學科與理念的融合,創新了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模式。高校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對運動技能訓練給予重視,對實踐應用缺乏關注”影響了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內容得到了更新,體育教學中融入競賽規則、競賽體系、場地等內容,在體育課程體系中融入體育產業、體育賽事等相關內容,同時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打造“互聯網+”體育教學模式,提高高校體育人才的實踐能力,推動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
第一,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面臨著突出的學訓矛盾。一直以來,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存在著突出的學訓矛盾。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為了使體育人才的運動水平得到提高,必然要確保訓練的時間足夠。體育人才學習文化知識使運動訓練的時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體育人才提高運動成績。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體育人才對于訓練給予重視,對于文化學習缺乏重視,時間主要用于運動訓練,很少花時間放在文化學習上,由于體育人才在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方面不能進行合理的時間分配,從而加劇了學訓矛盾。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缺乏對于體育人才文化課學習的高要求。進入新時代,國家對于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給予高度重視。體育人才文化水平不但對于其運動訓練有重要影響,并且也會影響到體育人才的就業、深造等。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學訓矛盾不但不利于體育人才的培養,也使體教融合的深度發展受到影響。
第二,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對運動技能培養給予重視,對人文素養培養重視不夠。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對于培養體育人才的體育專項能力給予重視,旨在使體育人才的運動技能提高。但是,在對高校體育人才進行培養過程中,缺乏對于體育人才的人文素養教育。高校體育人才對于學習體育運動技能過度偏重,在人文素養方面存在缺失。比如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人文素養類課程不足。人文素養類課程對于體育人才理想信念、世界觀、審美等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人文類課程設置要進行優化,推動高校體育人才人文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高校體育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不完善。由于高校體育人才的導向是“職業化與專業化的體育人才”,因此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課程重疊,缺乏準確定位,專業課程缺乏關聯性等,影響了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
第三,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缺乏經費。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缺乏資金支持,不能確保體育人才體育訓練與文化學習得到保障。高校培養體育人才要求體能訓練設備先進,需要專業的訓練設備、標準訓練場地等硬件資源,同時需要專業體能訓練師、營養師、高水平教練員等軟件資源。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此外,高校體育人才參加體育比賽必然要求經費支持,由于缺乏經費,體育人才需要被迫放棄部分比賽,由此鍛煉的機會就會減少。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撥款,經費有限,高校在文化教學與校園維護方面花費了大量的經費,用于體育人才培養方面的經費不足,使體育人才的訓練與比賽受到影響,從而不利于體育人才綜合能力的提升。
第四,高校體育人才生源質量良莠不齊。現階段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生源的來源包括通過降分錄取的參加普通高考的學生、參加單招的高水平應屆畢業生以及省隊或者是國家隊的運動員。由于生源不同,其特點也不同。(1)通過降分錄取的參加普通高考的體育人才,在入學之前缺乏系統的訓練,在高校中需要通過加強訓練提高運動成績,但是相對于其他生源,這部分生源在文化學習方面存在一定優勢。(2)通過單招錄取的體育人才,在參加高校體育測試之前進行了大量高強度的訓練,在體育訓練方面時間與精力付出比較多,使文化成績受到一定影響。(3)運動員盡管在提高運動成績方面存在優勢,然而文化教育不系統,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與此同時,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優秀運動員通常具有突出的運動成績,一般需要代表高校參加各種體育競賽,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文化課學習,同時因為缺乏文化基礎,在學習專業知識上存在難度。由此可見,由于生源不同,質量良莠不齊,導致了高校在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缺乏系統性,不利于體育人才的培養。
第五,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教練員的綜合能力需要提升。伴隨著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對體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學習,做到與時俱進,使自身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教練員的作用非常關鍵,為提高體育人才的運動成績提供保障。基于此,教練員必然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執教經驗。現階段,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教練員是高校在職運動訓練領域的教師兼任,盡管具有雄厚的理論知識,然而在實踐經驗方面相對不足,執教能力需要提高。其主要體現是:一方面,盡管具有單一方向的扎實的專業知識,然而缺乏全面性,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需要對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等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掌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練員由于技能水平有限,不能對于運動技術動作進行準確的講解與示范,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不能對體育人才的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訓練的針對性不夠,影響了訓練的質量與效率。
第一,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要妥善處理學訓矛盾。文化學習時間與運動訓練時間不能合理分配嚴重影響著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體教融合旨在推動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事實上,我國體育強國的建立不但要求體育人才的運動水平提高,同時也需要體育人才的文化知識與道德修養不斷提升。伴隨著體教融合的不斷實施,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要求文化學習、運動訓練的有機融合推動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基于此,高校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需要對科學的培養計劃進行制定,使體教融合得到充分體現。一是基于體育人才的運動項目特征、文化學習實際,對于體育人才訓練與學習的時間根據年級盡可能的進行統一安排。專門安排文化課教師進行單獨授課,使體育人才在運動訓練與課程學習存在的時間沖突得到避免,體育人才的學習權利與訓練權利得到尊重;二是對于體育人才的運動訓練內容與時間進行統籌安排,運動訓練質量要提高,由此使體育人才學習文化的時間增加。三是充分發揮高校體育人才文化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借助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通過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高校體育人才能夠進行在線學習,課后能夠進行回放,由此文化學習突破了時空限制。如果高校體育人才由于運動訓練、比賽等影響了文化課學習,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能夠隨時進行學習。四是深刻領會體教融合的內涵,在加強體育人才運動訓練與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對于體育人才的思想、心理等加強培養,使其能夠得到全方面發展。
第二,體教融合下優化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使能力與素養得到凸顯。體教融合背景下基于“能力本位”和“素養先導”的觀念對新型的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優化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課程要完善,構建“通識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的課程體系,不同課程的關聯性要加強,由此能夠推動高校體育人才能力、文化、知識與素養的全面發展。(1)在通識課程模塊,設置哲學、心理學、美學等課程,能夠對體育人才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2)在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對專項體育人才方向的課程進行設置,旨在提高體育人才的專項運動能力;(3)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對體育教育、體育運動學、體育教育技術等課程進行設置,培養體育人才的運動技能;(4)在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基于體教融合的理念,重視發展體育產業對于體育人才的要求,對體育賽事組織、體育賽事管理等相關課程進行設置,為體育人才獲取相關體育產業職業資格證書提供保障。通過立體化課程結構體系的設置,提升高校體育人才綜合素質,推動體教融合的深度發展。
第三,體教融合背景下,拓展資金來源為高校培養體育人才提供資金支持。一是高校領導對于培養體育人才給予高度重視,在建設體育場地器材方面,增加經費的投入為體育人才培養提供物質保障;通過資金投入的增加,加快體育教練團隊的建設,使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有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的支持。二是充分發揮體教融合模式的優勢,拓展資金來源,使培養體育人才需要的資金通過社會渠道得到解決,對多元化主體互補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構建。高校培養體育人才要積極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借助于高校體育競賽資源對體育賽事品牌進行打造,吸引社會企業的贊助。同時,高校和社會體育俱樂部、專業運動隊等進行聯系,對體育人才進行共同培養,由此節省了體育人才培養的經費,并且對于體育人才提升競技能力有重要意義。
第四,體教融合背景下,逐步提升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的生源質量。高校培養體育人才受生源質量的直接影響。現階段高校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面臨著優質生源不足的困境。基于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生源特征與結構,生源不同其特征也不同。基于此,通過對生源選拔制度進行完善,切實提高生源質量。一是基于自主培養的層面,高校借助于高水平測試對在運動競技存在巨大潛力的體育人才進行錄取。需要注意的是,高校體育人才受到運動損傷、文化基礎薄弱以及過早專項化等問題的制約,使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高校選拔體育人才過程中主要是參考其參加比賽的成績與運動測試成績,盡管可以對體育人才的運動技能水平進行直觀體現,然而體育人才選拔時并不能發現其運動損傷、訓練動機等,基于此,高校通過對招生辦法的修訂,能夠對于體育人才的潛力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對體育人才的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從而提高生源質量。二是高校對于選拔優秀體育人才的途徑進行拓展。對“選拔+培養”的一體化制度進行構建,借助于科學、全面的選拔標準,重點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體育人才。高校經費有限,這就需要高校通過有限的經費與精力提高體育人才的成材率。幫助體育人才對正確的目標進行樹立,高校對體育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優化與完善,盡可能的為體育人才的運動訓練與學習提供支持,通過具有吸引力的獎懲制度的制定,鼓勵體育人才參加訓練與文化學習。與此同時,高校對培養體育人才的路徑進行拓展,加強和社會體育俱樂部、省隊以及體校等的合作,充分發揮培養體育人才過程中不同機構的作用,提高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第五,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對高校體育教練員提升執教能力給予高度重視。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在授課方面具有優勢,可以使體育人才學習專業知識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然而現階段高校體育教練員通常是體育教師兼任,大多數的體育教師盡管具有比較突出的單一方向的專業理論知識,然而在實戰方面缺乏經驗,尤其是在國內外大型體育比賽中缺乏實戰經驗,影響了其執教能力。現階段伴隨著我國體教融合戰略的實施,高校體育教練員的執教能力使培養體育人才受到制約。基于此,高校對于提高體育教練員執教能力要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對于高校體育教練員的選拔與培養工作,一方面要重視體育教練員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要重視體育教練員運動技能的提升。加強體育教練員的培訓,使體育教練員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對于體育教練員帶隊參加各種體育比賽給予支持,使體育教練員的經驗不斷積累。此外,對于優秀退役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吸引,擴展體育教練員來源,豐富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的經驗。此外,對具有激勵性的獎懲措施進行制定,從而對體育教練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激勵作用。
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健康第一”、建設體育強國戰略的實施,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向國民教育體系的融合已經勢在必行。我國教育工作與體育工作在對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審視基礎上,從頂層設計角度提出了體教融合。體教融合能夠有助于我國建設體育強國,也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現階段我國高校培養體育人才存在著各種問題影響著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培養。高校是體育融合戰略實施的重要陣地,需要對體教融合的本質有深入的認識,從全局發展的角度,對于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體教融合的作用給予高度重視。通過體育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妥善處理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學訓矛盾,加大體育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加強體育教練員培養力度等措施,提高高校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一方面促進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推動體教融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