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楊曉曉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甘肅隴南 742500)
武術操以武術基本動作為編排元素,將武術與廣播體操藝術結合在一起,是鍛煉身體的有效運動形式。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將武術操引入中小學,既能發揮其增強中小學生體質與體能的功能,又能有效傳承、發展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熱情,有利于中小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寬厚基礎知識的教育,也是培養健全人格、創新精神的基礎階段[1]。因此,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引入武術操,發揮其多元的教育價值,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武術進學校”既是為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2]。當前已經有很多中小學將武術操應用于體育課教學、課間操及各種形式的開幕式表演中。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武術操在繼承、保留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融入了時代元素。文化自信背景下,武術操進中小學校園旨在增進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中華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武術操是基于武術這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編排而成的運動形式。學生練習武術操,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堅韌、勇敢、仁愛、正義、自信、豁達的人格品質,而且能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武術操將武術中的基本動作,包括步型、步法、身法、腿法、手型、手法等經過編排組合在一起,搭配不同風格的背景音樂,以小節的形式展現出來,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武術操引進中小學,可以讓學生在深度接觸及學習中華武術精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承武術文化。
文化熏陶是一種隱性滲透的教育方式,新時代依托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3]。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對中小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中華武術講究“身心合一”,武術操進入中小學校園具有身體鍛煉與精神熏陶的雙重價值,一方面,能增進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提升體質;另一方面,能通過武術操感受與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精力充沛,身體機能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武術操能促進中小學生的體質與體能發展,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增強學生體能。研究表明,武術操進入中小學,不但對中小學生的神經、骨骼、肌肉等系統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學生的動作協調性、柔韌性、靈敏性等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將武術操引入中小學校園對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前,國際基礎教育的課程理念與實踐都發生了大變革,課程改革呈現以下發展趨勢。課程政策注重國家課程統一性與學校課程靈活性的動態平衡;課程結構注重課程類型、課程內容和課程形態等方面的調整和完善,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中小學教育階段的課改目標趨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多樣化發展,而課程結構和形式則更加多元化。武術操具有多元的教育價值,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武術操引入中小學的課程形式不拘一格。
課間操是中小學常規的體育鍛煉形式,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保證學生的不同身體部位得到有效的運動與鍛煉。中小學生的課間武術操創編以武術基本動作為媒介,選編動作充分考慮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運動負荷,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武術操動作編排包括身法、腿法、步法、手型、步型、手法,整套動作應自然流暢。在充分展示武術藝術美的同時,也要注重技擊與防守相結合,讓學生學到防身與攻擊戰術。
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是檢驗課程實效的重要標準。小學體育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與語文、數學等文化類課程互為補充,共同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4]。基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將具有多元教育價值的武術操引入小學體育課,是一舉多得的有效教育途徑。武術操的突出特點是實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強,易于學習和推廣。將武術操引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體育課教學的實效性。一套完整的武術操套路組合包含不同的武術動作,以武術的技擊動作為素材,再以攻守進退、剛柔虛實、動靜疾徐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排而成。武術基本功練習往往比較枯燥,而武術操練習輕松愉快,但創編武術操要選擇與動作套路風格相匹配的音樂,動作表現節律要韻律化,增加了武術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武術操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不同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屬于各個中小學的地方課程,其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是學生最為喜歡的課程形式之一。例如,中小學學校運動會、課外體育活動、體育游戲、情景表演等,武術操也成為這些活動中的項目之一。學生年齡小,對于世界的認知較多來源于感性認知,對于充滿趣味的事物具有天然的熱情。因此,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體育活動形式開展武術操教學效果更好。
一套結構合理、難度適中的武術操,能很好地體現健身、娛樂和教育價值[1]。因此,中小學武術操的創編是開展武術操的重要前提。中小學武術操創編要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素材選擇、動作創編、音樂選配等多種因素。
小學武術操創編要以武術元素為支撐,以情感體驗為命脈,以情境表演為路徑。因此,武術操素材的擇取是創編武術操的支撐點[1]。素材的搜集與整理要結合生活、歷史中與武術有關的素材,提煉相關的創編元素。武術操的編排形式主要有套路式和操節式,兩種形式各有特點。套路式武術操表演性更強,適合于學校大型運動會的開幕式及其他文藝形式的表演;操節式武術操節拍韻律感強,健身效果更佳,適合于學校大課間操及健身活動。整套操結構布局要遵循運動規律及學生的運動能力。從運動負荷、動作難度來看,要遵循“小—大—小”的運動規律。
為了提升武術操的表現力,一般要選配背景音樂來激發練習者的精氣神。例如,棍法練習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快速勇猛,創編類似風格的武術操就要選擇“中國功夫”這種風格的音樂,更能激發演練者的精氣神;太極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拳法,所以在創編類似太極風格這種動作緩慢輕柔的武術操時,可以選擇一些輕音樂,在選配武術操的音樂時要充分考慮武術操的動作表現風格,選擇與其風格一致的音樂,才能體現操節與音樂的融合。例如,在學校運動會開幕式上表演的套路式武術操,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能夠煥發學生的萬丈豪情,增加其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武術操具有很好的健身性,能夠提升練習者的體質健康,這也是中小學引入武術操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武術操本身具有多元價值,在實際創編武術操時要注重整合性,做到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
綜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將武術操引入中小學校園,不但能更好地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還能促進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更有利于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