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坤 寇俊東
1.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0;
2.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201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簡稱《綱要》),部署推動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依法治體、協同聯動,持續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將體育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1]在此背景下,從學校體育層面出發,“體育強校”發展策略呼之欲出,各高校均對《綱要》進行全面學習和深入貫徹;結合學院特色,制定并發展了百花齊放的高校體育發展方針。
武術作為體育項目的一種,因其豐富的內容體系、獨具特色的技擊含義、深刻的文化內涵受到了各類群體的喜愛,[2]也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承擔著不可缺席的重要作用。目前而言,武術課程在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發展普遍較好,而除開部分體育專業院校外,大部分高校武術課程建設與發展仍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開設了武術相關課程,但課程反饋褒貶不一,無法達到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目的與意義。
武術項目博大精深、博采眾長。既有注重在自我修煉中追求形神兼備的套路演練形式,又有注重在格斗搏擊中凸顯武術技擊性的散打對抗形式;既包括了名揚海內外,參與人數眾多、老少皆宜的太極拳項目,又有傳承于傳統思想集大成者的健身氣功項目;既有不受場地、器械制約的徒手演練或徒手對抗項目,又有注重正面對抗的短兵與盔甲項目;既有需要多人協同參與、團隊奮進的舞龍舞獅項目,又有教導學生應對暴力危險的防身自衛項目;既可以實施傳統的競賽、表演、展示、宣傳等活動,又可以組織策劃新媒體氣息的“快閃”、社團創新文化等活動。
學校體育活動實施過程中,需要多層次、多樣創新的計劃開展,這既是“體育強國、體育強校”政策的指引,也受到學生們日漸提升的體育運動需求所倒逼。當前,大多數高校的體育活動開展已逐漸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而武術項目可以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強有力的內容支撐,不管是從公共課、選修課、特色課、社團活動、學生組織等方式,亦或是教育、經濟、文化層面考慮。選取適當的武術項目融入學校體育活動中,有益于學校體育活動的多樣性,有益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運動鍛煉的積極性。[3]
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凸顯傳道授業解惑基礎上的立德樹人。[4]它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而體育教育中的課程思政相較于其他理論課程最大的優點便是既可以通過語言思想的引導進行教育,又可以通過肢體運動的協作進行教育。這會使教育更加直觀、更加深刻、更容易達到身體、靈魂全面教育的目的。
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發揚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習武以德為先”的思想貫穿于課堂始末,可以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嚴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武術追求技藝提高的過程中,需要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武德思想與體育課程思政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如出一轍,都是以學生的德行與價值觀念作為最終落腳點,通過一定的方式、手段,引導或鼓勵學生追求高尚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
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之源;是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我國軟實力的關鍵因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5]
現階段,隨著國民素質教育的逐步提升,高校已作為大多數人從學校跨入社會的重要傳輸紐帶與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塊主陣地,其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中對大學生群體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策方針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教育中的關鍵所在。而武術項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靚麗子符號之一,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點,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武術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武術項目的動作技巧與肢體控制能力,又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貫穿武德思想與武術哲學思想,對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構建健全人格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武術項目進校園的發展策略提出已久,早在2016年由中國武術協會推出的《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中已經提出重點推進“武術進校園”戰略發展方針,[6]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也結合全國中、小學與大學生武術活動的特點,組織開展了多次武術教程優化與師資培訓,全國各地方院校及各地體育、教育部門也對武術項目進校園提供了大力支持與保障。
但究其現實開展現狀來說,情況并不樂觀。一方面來說,雖然武術進高校發展策略呼聲很高,各高校體育課程發展規劃與課程體系建設都有所提及,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止于表面。只是把簡單的太極拳或初級武術段位制內容開展成武術公共課,或籠統的開設武術選修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無形的給學生營造了一種錯誤觀念,“武術課程就是太極課程”。其實從武術教學的角度來講,24式或42式太極拳內容并不適合沒有武術基礎的初學者,較多的動作組合加大學生的記憶負擔,較慢的動作節奏也不符合大多數大學生的運動需求。這導致了學生思想上抗拒教學內容,只追求考試合格的情況發生;也會導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降低,一味的只追求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惡性循環,不利于武術課程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武術課程教學方式單一、武術理論與武術文化教育缺失也成為了大學生對武術課程褒貶不一的原因所在。當前武術課程教學中,除體育專業院校外,基本采用的都是由武術教師(也有非武術教師)示范動作,學生機械模仿,整個授課過程乏味且單一,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甚至連其然的教學效果都達不到。在武術理論課層面,經了解,在武術公共課課程體系中,設立整體、專門性的武術理論課的少之又少,更別提武德思想教育了。有學生就反應,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武術是什么,太極拳是什么,長拳是什么?就開始扎馬步和練習野馬分鬃了。這樣的武術課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現階段,除開一些體育專業院校或下設武術學院的高校來說,大多數普通高校開展武術公共課時,都以太極拳、太極劍、段位制長拳等內容為教學大綱體系;而在選修課方面,也基本上以武術套路、武術散打為代表性的課程體系構建。事實上,從公共課課程課時數有限、學生群體較廣、身體素質層次不齊等特點上分析,不應該安排一些較復雜、較晦澀且練習模式單一、枯燥的武術教學內容,既不便于學生通過練習提高個體的機能水平,也容易打擊學生對武術課程的積極性。而武術選修課程相較于武術公共課來說,其本身就存在一種被動與主動的區別,大多數選取武術選修課的學生,應該是對武術項目有很大的熱情或本身就具備一些武術基礎和武術經歷。這樣就更不能簡單的以武術套路、武術散打為界定線,開展涵蓋面這么廣的選修課程。武術概念所屬的龐大知識體系與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影響的淺嘗輒止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思維認知落差;也無法針對學生的特點(初學者和有一定基礎者)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
第一,對武術人才引進的力度不足,武術專業教師在體育教師中所占比例較少。[7]針對武術公體課來講,由于涉及的班級學生較多,存在授課教師非武術專業出身的情況,僅在正式授課前由武術專業教師簡單進行培訓,甚至有的是課前從網上學習授課內容,邊學邊上課。第二,武術場地、器材較為匱乏。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標準訓練場館和標準訓練場地,在器材申報上面也是支持力度不足,顯然這對武術課程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第三,武術課程授課模式單一、枯燥;在武術教學中,采用的大都是教師動作示范,學生機械模范的講解示范方法,缺乏因材施教、理論聯系實踐、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方法。第四,武術課程管理、服務單位的重視度較為不足。籠統的將武術課程與其他體育課程同樣要求、同樣管理。當然武術項目屬于體育,這毫無疑問,但它同樣有其獨特的習練風格與形式,籠統的覆蓋只會讓武術課程的發展逐漸走向歧路。
現階段,雖然大部分高校開展了武術項目公共課、選修課、社團活動等武術運動內容。但大都是抱著錦上添花的目的而實施的,一方面,只重視課程設置的有無,沒有認識到武術運動的深刻價值、意義以及與學校體育間的深刻聯系;另一方面,錯誤地以保障學生安全為由,抹殺武術項目中大部分技擊內容。當然,學校注重學生安全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認可的。但武術項目歸根結底不同于其他體育項目,其立足點與優勢也正是其所涵蓋的技擊性,那么,拋開了技擊性的武術內容如何吸引學生,如何讓武術課程出亮點,又如何構建系統的課程體系呢。
對武術項目內容進行深度挖掘,選取既符合學校體育發展方向,又符合學生運動需求的武術內容,或對某一項武術內容進行學校體育層面上的借鑒改良。例如,武術中的防身自衛課程,既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和應急應變能力,又能增強學生對武術課程的積極性與體驗感;舞龍舞獅課程,這是一門需要兩人或多人配合的項目,學生通過練習后,身體素質得到一定提高的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協同配合能力,同樣也是對中國舞龍舞獅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宣揚。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只有具備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教師,才能更好的完成課程目標、課程要求。[8]所以,學校層面上既要加大武術專業教師的引進力度,也要鼓勵既有的武術教師進行理論與技能的多方位繼續學習和培訓。另外,武術課程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對場地和器材有一定的依賴性,學校應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待武術課程的發展,對教學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
一方面,加大理論課在武術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對武術項目基本理論、武德教育、中華武術傳統文化進行課程梳理與建設,讓學生對武術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既能為后續的實踐課搭建理論基礎,也能起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強武術實踐課程中“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利用體育課程獨特的育人特點與武術項目特有的攻防技擊含義、武德思想、哲學思想等來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
這就要求高校既要開展武術項目課程,又要對武術課程有清晰的認知,不能蜻蜓點水,只強調課程設置的有無,要對授課教師、授課內容、授課質量、課程目標及課程效果有一定的制度要求[9];然后對武術課程體系的建設、實施、宣傳等提供政策支持,讓學生能通過武術社團、武術展演、武術講座等方式開展學生武術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體育活動,也能為武術文化的傳播與宣傳起到很好的紐帶作用。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歷了近代中國時代變遷的大轉折下,繼而以體育項目發展至今天,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但近幾年的發展停滯也是一個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而“體育強國”“體育強校”戰略方針的實施,為武術項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也是武術項目在學校體育層面上實現其育人價值、樹德價值的綜合體現。反過來講,武術項目也是“體育強國”“體育強校”戰略方針實施的重要內容,即能體現出學校體育項目百花齊放的璀璨發展,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實際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