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
(太原學院 山西太原 030012)
高校是我國社會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其體育教學改革效果直接關系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陽光體育運動理念在高校教學改革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性價值。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堅持陽光體育運動的原則,持續完善體育教學改革內容,落實“以人文本”“終身體育”等核心內涵,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效率。
根據2019—2020年的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可知,在當代社會中,青少年速度、耐力、力量等身體指標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且青少年群體中肥胖率有持續增高的趨勢。而青少年長期缺乏運動、體育鍛煉意識不足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多數學生在減少運動時間的基礎上,還會存在依賴電子產品的行為,這會導致青少年群體交流能力低、意志薄弱,不利于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升[1]。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陽光體育運動”的概念,該理論的核心在于強健學生體魄、鍛煉學生意志品格,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讓學生在陽光體育運動思想的滲透中,掌握運動、健康常識,改善身體素質,培養意志力,并為學生內外部交流提供有利空間,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生活困境,熱愛生活,懂得通過交流、溝通、運動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緒。
在新課程改革中,各大高校已經初步具備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意識,然而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依然面臨著較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高校體育改革工作中,課程內容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但現階段的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部分院校所使用體育課教材的內容實用性較弱,整體設置不合理。比如,在高校體育教材中,其基本知識多為理論性、片面性的體育觀念及案例,未能將體育技術、學生應掌握的體育常識、體育技能及陽光體育運動滲透在教材中,導致學生無法深入體育課程內涵,重視體育教學活動的參與[2]。因此,體育課程體系中教材內容的缺乏、不合理會導致體育教學針對性較弱,限制著體育教學改革事業的發展。
除體育專業外,體育課程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占比較小,部分高校體育教育認知不足,所以體育教學改革中資金、資源投入的減少,導致體育課配套設施缺乏。教師在有限的體育設施中通常無法系統地開展體育教學,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體育鍛煉的基本需求,這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難以執行到位,無法保障體育教學改革質量。
教學改革目標不明確,是當前時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教師在體育課程實踐中,對非體育專業學生課程目標設置不明確,教學活動模式化,忽視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運動意識的培養,并且未強調體育教學活動與學生文化、心理素質的融合,整體教學改革目標不明確,最終使得體育教學活動效果不佳,體育教學改革進展慢[3]。
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滲透,能夠幫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確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豐富課程實踐中的體育內容,將“新穎體育”“運動關鍵”輸入體育課堂中。一方面,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積極推廣、實施陽光體育運動,可在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進后調動學生主動性,使其成為體育教學主題,讓學生具有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在體育課程實踐中的參與感,保障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創新體育教學實踐模式。另一方面,陽光體育運動屬于新型體育教育理念,強調課程教學中學生體質的改善,要求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4]。
為將陽光體育運動有效滲透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應進一步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將符合“陽光體育運動”需求的課程內容、體育教育觀念落實到教學活動中。
首先,高校應合理調整體育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實踐課、拓展活動的比重,增加與陽光體育運動內容貼合的體育教材資源,營造各類體育課程的教學環境。比如,在體育理論課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具有加強鍛煉、積極運動的基本認知,逐步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
其次,在體育課程模塊設置中,高校應將“多樣化”“健身性”“興趣化”作為三大課程版塊。具體應用該課程體系時,高校可依據高等教育階段體育教學特點及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從課外拓展性活動、豐富體育實踐項目、體育宣傳教育等方面,為學生打造符合其興趣點、個性特征的體育課程模式[5],從而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使其產生走進操場、積極鍛煉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課程實踐中從原有的“要我學”逐步改變為主動學習,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比如,某高校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將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為健身課、興趣課、課外體育項目等版塊。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資金投入較少,會直接導致陽光體育實施期間校內基礎設施不足、師資力量引進不到位。所以高校在推廣應用陽光體育運動理念時,需加大體育教學改革成本投入,增加用于體育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資金量[6],完善體育課堂實踐中的教學設備、鍛煉設備,使教育工作者能夠依據陽光體育運動需求,為學生建立項目多樣的運動場所。同時,這也有助于教師利用現有的體育教育資源,拓展體育教學范圍,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讓陽光體育運動更為有效地落實。
例如,某高校在陽光體育運動理念指導下,開展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時,建立符合院校文化特色的體育俱樂部,為學生打造設備豐富、器材多樣的鍛煉場所,鼓勵學生在課后、空閑時間積極鍛煉。而教師可根據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的實際情況,明確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偏好,針對性地調整體育教學內容,深化高等教育階段中的體育教學改革。另外,在體育教學改革中,高校在增加成本投入基礎上,還應增加體育課程實踐中的師資力量,招收深刻理解陽光體育運動精神的專業人才,共同致力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給予學生更為專業、深入的教學服務[7]。這樣,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將不斷積累體育技能,感知體育課程魅力。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最終也將實現陽光體育運動的“達標爭優”目標,滿足新時期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基本要求。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目標的明確,同樣關系著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質量,影響著陽光體育運動的落實。因此,為適應新時期體育教育中陽光體育運動的需求,高校還應明確體育教學改革目標。
首先,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將“陽光體育”“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滲透在體育課堂中,協調體育課程實踐與學生綜合發展的基本關系,充分挖掘學生體育潛能,讓學生能夠自主、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使其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應用型人才[8]。
其次,高校應制定多元化體育教學改革目標,從學生社會意識、身心教育、體育觀念等多方面滲透陽光體育運動理念,拓展高校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增加體育教育的文化、審美、意識塑造等基本功能。高校所確立的體育教學改革目標,應堅持個性化、具體化、人文化的核心觀念,確保教學目標、課程目標設置符合陽光體育、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原因在于高校只有使教學目標具有發掘學生運動潛力,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才能讓學生樂于、主動參與高校體育教學實踐活動。
最后,個性化教學目標是指高校需關注大學生身心特點及其現有體育價值觀念,設置符合院校特色、學生認知特點的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改革目標設置的具體化,是指教師在教學時間中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理念時,應制定出“走進操作”“走到陽光下”“主動參與體育時間活動”“可在課外時間中養成自覺運動習慣”等具體化、可操作且可支撐教學評價的教學改革目標。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新穎、有趣的體育課堂實踐方法是落實陽光體育運動的關鍵,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還應依據陽光體育對大學生身心素質、改善體質的基本要求,創新體育教學實踐方法。
首先,開展體育教學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將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情境創設等教學理念滲透在體育課堂設計中,重點突出體育教學流程的趣味性、教育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形成團隊協作、獨立思考的精神意識。
其次,在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需要堅持“陽光體育運動”,關注學生體質健康、依法治教等基本原則,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活動,讓學生體質健康指標能夠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漸提升。創新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時,高校還應按照陽光體育運動、學生個體差異,確立分層體育教學模式。一方面,按照高等教育中各年級、各專業的課程教學特色,分階段、分專業設置體育教學內容,實施差異化體育訓練、課外及課內體育運動,以此滿足各年級學生體育素質提升要求。另一方面,針對高等教育中體育教學特點,高校應堅持“課外+課內+興趣班”的體育教學模式,制訂詳細的體育教育計劃,形成可考核、監督的陽光體育運動教學方案。某高校為貫徹落實陽光體育運動,在體育課程體系中將學生每天鍛煉1h作為體育教育計劃,積極組織運動會、田徑運動會、特色體育項目等,學生可在課外、空閑時間參與的體育項目,借此通過學生體育活動形式、教學方法的創新,創建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園地。實踐證明,新穎的體育教學實踐課堂,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滲透陽光體育運動理念,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體育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開展,高等教育階段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暴露出較多問題。陽光體育運動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融合,可指明體育課程建設方向,為教育工作者創新體育課題實踐模式創造有利條件。因此,高校應深入分析陽光體育運動核心,探索該體育理念的實踐要點,明確體育教學改革目標,引導學生在陽光體育活動中積極鍛煉,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