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
(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教學管理制度是為高校教育工作開展服務的一種重要工具。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會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發揮效果。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落實應用的過程中,所需要依托的制度保障在內容要點和體系結構上也有所不同。平臺與模塊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需要結合這一模式的特點在相應的管理制度建設環節進行優化和完善。
“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按照大學教育的不同學年階段,在第一年不進行具體專業劃分,而從第二年開始結合不同學生參與相關考核的成績和個人意愿進行專業選擇,到了第三學年再基于所選專業完成相應的理論課程學習,最后完成最終的專業選擇。這種培養模式更大程度地尊重了學生的主觀意愿,對于取得更為顯著且具有專業性與個性化特征的人才培養效果有重要作用[1]。從本文探討的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角度上來說,區別于傳統模式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然需要相應的管理制度做支持。
“平臺+模塊”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無論是教學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還是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和應用,都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并且在高校教學中積極實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在實際運用中及時發現新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和不足,為進一步通過制度制定解決該模式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提供依據。另外,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過程中管理職能的發揮來實現。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和障礙,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夠結合具體教學工作開展中的實際情況,依托制度的管理解決教學模式推進應用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這也是管理制度能夠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效果的基本原理[2]。
學分制是高校傳統課程教育模式下,長期應用的一種課程教學推進與學生考核方式。是通過為不同的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設置學分對學生進行考核,同時也可通過觀察不同學生的學分獲得情況,確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度。但在“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對不同專業的自主選擇范圍更加廣泛,從實際出發來講,這意味著一部分從性質上屬于選修課的課程會在自由選擇的背景下進入學生的專業選擇視野。但在目前的學分設置結構中,都是以必修課程為主體設計學分分布結構的,對于選修課學分的設置存在分值占比較低以及選修課納入數量不足的問題,這與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需求存在沖突,應當及時通過優化完善學分制度體系提高其與“平臺+模塊”人才培養模式的匹配程度[3]。
雖然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需求都較之普通教育階段有所提升,但由于受到周邊教育教學環境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高校大學生仍然存在自主學習意識缺乏、專業選擇缺乏針對性、對自我認知不清、學習目標不明確的現象[4]。這些現象出現在“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不利于學生做出正確的專業方向選擇,會進一步影響專業教育的質量。而從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角度分析,可知學校針對學生此方面的指導教育工作缺乏系統化的制度支撐,也沒有針對性地輔助規劃措施為學生提供幫助。這種情況使得教學指導工作的實際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不利于學生取得更好的專業學習效果。
在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優化中,教學管理制度的作用發揮非常關鍵。尤其是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相應管理制度的匹配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從實際出發觀察可見,基于提升專業設置工作的制度建設在匹配效果上呈現出不足。具體表現在,專業模塊的建設中缺乏針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匹配教學運行管理制度,以及專業教師篩選與管理培訓制度未能同步推行。這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管理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最后,針對性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和合理性。這一點主要從教學質量評價的幾個關鍵指標入手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教學質量的衡量指標包括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是否得到有效應用、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是否良好。高校方面針對這一系列評價指標的匹配管理和控制制度缺乏制定的針對性[5]。
學分制度的完善具體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從課程篩選與學生設置比例的初步規劃分析環節入手,通過詳細的研究討論,選擇適應性更強的課程結構體系,在與學生達成有效溝通的基礎上納入一部分選修課程,并合理設置學分。二是從教師的角度入手,通過模擬學生學習的學分制計量方法,面向教師開展教學任務完成度以及學生反饋情況等不同維度的考核和教學進度分值計量。一方面可對教師起到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這種方式對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起到激勵作用,當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及實際教學效果得到提升,教學工作推進的有序性以及與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匹配性也會進一步提升。三是推行校際學分認定制度。高??山Y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不斷完善和補缺為原則,鼓勵學生運用跨校選課的方式更好地滿足自身的專業學習要求,并且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專業選擇范圍。學分互認模式是為學生部分課程的學習提供便利的一種針對性制度。
學習指導制度的具體落實可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是推行導師選擇制度,即不同的學生可結合個人的自主學習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導師為其學習開展提供輔助指導。被選定的導師需要結合個人的專業教育教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潛在學習能力進行分析和確認,并進一步選擇更加有效的教學指導方式為學生提供其需要的實際指導。另外,隨著導師人選固定性的提升,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范圍也可適當擴充,例如,從專業教學開展的層面轉化到日常生活層面。在不斷加深溝通層次的情況下,師生之間的指導與學習關系也可以得到同步優化。二是基于學生建立不同體系內容結構的獨立學習指導規劃。必要時可重點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薄弱科目,并制定更細化的學習指導規劃,為學生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學習指導。
教學質量的控制與管理工作更需要制度層面的支持。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管理質量提升效果,具體的制度制定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從課程教學內容本身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建設上,推行更加具有先進性的課程篩選與設置制度流程,并且在具體的課程設置環節重視其多元化、制度化[6]。另外,從課程設置創新優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可知,現代化的教學質量還集中在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應用上,學??稍诰唧w的執行落實流程方面實現制度化與體系化,為先進教學模式與教學工具的應用提供基礎依據。二是在教學質量的管理方面制定宏觀的管理控制制度,對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以及課程設置制定細節制度,制定整體上的教學質量檢驗制度。從“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角度出發,制度的建設還需要依托此種培養模式的要求,從實踐訓練基地的建設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角度入手,匹配融入新的教學質量控制與管理制度,通過建立在線溝通渠道,為管理好此種教學模式的運行提供支持,并為教學質量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總而言之,高校教育在現代教育環境下需要對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加以更新和優化。具體到教學管理制度的層面上來講,制度主要是為具體的教學工作開展提供支持。因此,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前提,并且從教學質量控制、教學成績考核以及教學指導規劃三方面入手,制定相應的輔助管理制度,力求依托制度的管理達到更好的人才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