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治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200237)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差異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每天中國的大學都在強調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真諦需要與教育實踐密切結合,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方法,能夠深度挖掘學生的受教育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在中西方都提倡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而其對于不同教育類型的界限相對比較模糊。
西方更看重作為個體的人發展的進程,將人的獨立發展性至于相對重要的地位,完全主張突破人的個體性,維護個體的自由脆弱。這導致了西方個人主義的教育傳統與復興對于人類權利意識的影響顯著。西方文化差異更加張揚,尤其是在信息化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西方的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領域內產生了融合,也產生了沖突。中國現代大學教學,既需要融合西方教育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提倡學生為主體,同時也要遵循傳統的教育內容,講究德行教育作為衡量人才高低的重要標準。
2.1 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相對比較落后。眾所周知,西方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相對比較完善,多年的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在融入西方文化實踐中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隨著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不斷的擴招,融合了不同高等院校教育的多元化思路,使部分教育活動出現了形式化主義嚴重、粗制濫造的不當局面。尤其是在西部地區高校建設步伐緩慢,師資力量不足,投入經費較少,直接困擾著高校教師教育活動和教研活動的展開。
2.2 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大學高校教學課程設置單一。既然是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之下進行教育教學,那么就應該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因素,西方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氛圍相對比較活躍,情境性、活動性和教育實踐性互動非常多,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亦師亦友。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也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教師非常尊重學生的意愿,并且與學生共同探討很多問題,目前大學教學課程設置比較單一、模式統一,雖然導向性作用確實很強,但是卻缺乏了創新的依據和創新的思路。
3.1 以西方式的人定勝天帶動東方式的順應天物。西方的教育思想特別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于大學教育來說,是特別適用的教育指導思路,源自于基督教教義的戰勝自然的思想,特別適用于現代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大學教育教學中應當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提升觀念,并將這種理念上升到教育的理論研究高度。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建構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并且自行制定階段性的學習計劃,同時又要領會東方教育思路中順應天物的發展理念,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在完善不足的同時發揮自己學習中的優勢,而不要一味的制定不現實的發展目標,而是應該循序漸進的完成學習計劃。
3.2 以賞識教育帶動因材施教教育的實效性。因材施教是將教育對象分成不同的層次依據,其個性化特點較為清晰,概括賞識教育的教育理念可以發現在中西方均有相關的內容,但是賞識教育并不僅僅只是一句鼓勵那么簡單,而是應該把不利的原因告訴學生。在大學教育教學的進程中,學生到底因什么而進步、進步體現哪些方面應該讓學生熟悉了解,因材施教就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真實的面貌擅長什么,未來應該朝向哪個方向發展。以賞識教育帶動因材施教,教學生的分類和分層做得更為細致,將成為大學教師制定教育體系和教育設計日常工作計劃的依據,因材施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過于焦躁,而是應該有節奏的、有節律的緩步前行。
3.3 使愛心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結合。在大學階段,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建設步伐明顯變慢,大部分教師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在高校進行愛心教育的內容不多。而在西方的教育進程里,愛心教育是持續進行的教育內容,愛心教育從來不會因為學生的年齡增長而停止,西方的教育體系的愛心教育鼓勵了其創新意志,具有持續的發展后勁,而且樂意幫助他人,形成了全員提升的教育氛圍。中國的高校教育同樣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取長補短、方便自己、方便他人。教師有教育資料的整合及共享意識,學生也有基于愛心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結合的自我發展概念,在日常教育教學的進程中,利用多媒體網絡課件分析教育資源,尋找教學中的知識點漏洞,并且規范地在教學中解決這些漏洞,實現逐一擊破。
人類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與自然和諧相處,西方的教育基礎思想更為張揚,東方則含蓄而內斂,基于這兩種文化的差異有效的融合,大學教育工作者要遵從教育的實際規律和學生的學情,了解教育和中西方文化差異之間的關系,認知教育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發展規律。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規律,既要符合人倫教育規律,又要符合教育科技進步的規律,還要符合教育實踐水平提升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