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華
黃山學院旅游學院,安徽黃山 245041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旨在振興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1]。與此同時,該通知還對一流專業的建設原則、建設方式、組織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規定。黃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于2019年被遴選為安徽省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年榮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行列。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拓展性課程,“旅游文化”開設的對象是旅游管理等專業的高年級學生,該課程是建立在專業基礎課程之上的提高性課程,“它能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專業素養和鑒賞識別能力”[2]。
當前,為適應旅游管理一流專業建設的需要,實現課程在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升課程建設質量就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在此情形下,優化“旅游文化”的現行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當前,有多種版本的“旅游文化”教材可供選擇,其內容設置大致都包括山水、建筑、園林、聚落、宗教、飲食、民俗、文學藝術等方面文化,編排體例基本上按照上述內容進行,即每種類型文化作為一章。它的優點是條理清晰,便于歸納,且每種文化內容可以單獨組成一個授課部分。不過,這種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識之間的內外聯系,弱化了課程教學的效果。如把山水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章節進行授課,其主要內容是有關山水的概述、類別、特征和品鑒等。但不可否認,山水文化中也涉及建筑、園林、宗教等文化領域,這種情形下就會造成內容的遺漏或重疊,從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
專題式教學模式則“打破了傳統的按照選定的教科書直接設計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備課方式,是在全新的邏輯架構下對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新梳理、提煉、整合直至升華”[3]。為此,按照“旅游文化”內容的屬性特征和內在關聯性,結合授課的現實需求,將原先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歸納,從中抽取一部分內容經過補充達到專題授課的要求;或經過篩選提煉出專題教學需要的要素,完成專題式教學內容的集合,從而做到優化課程內容設置,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實現教學目標。
“旅游文化”課程主要探討的是旅游活動過程中的文化現象,讓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發展脈絡,這有助于擴大其知識面、拓展其思維、提升其綜合素質、激發其愛國熱情。目前,該課程主要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理論方式展開,無實踐教學環節,課程學時安排偏少,課程考查方式單一。這種現狀難以滿足地方應用型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及定位,改變現行的課程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借助于學校所在城市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優勢,且部分文化資源和課程內容吻合,加之學校已建有智慧旅游實訓室、旅游規劃與景觀實訓室、烹飪實訓室等40余個,這為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展開提供了基礎和平臺。它可以在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突出授課重點,將專題理論、實景呈現和具體案例分析有機結合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把課本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
“課程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單元,是構成專業的基本單位。專業改革以課程為基礎。一流課程建設是一流專業建設的基礎,專業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內容是否先進、方式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專業培養的效果”[4]。有鑒于此,需要優化“旅游文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為一流專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通過專題式教學模式,借助先進的實驗實訓平臺,利用學校周邊教學實踐場地,輔助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把課程、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統籌好,滿足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實現旅游管理一流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建設既要結合學校的發展定位,也要因地制宜發揮地域文化特色。學校坐落在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徽文化教學和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和品牌,將徽文化元素融入專題教學中是建設“旅游文化”課程的有效途徑。
在講授建筑文化內容時,可以形成徽派建筑教學專題,將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杰出代表西遞、宏村作為教學案例,采取現場教學的形式,讓學生面對面感觸中國古典建筑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于該專題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了學生愛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又如,學習飲食文化時,將徽菜列為教學專題進行授課,借助徽菜的活態展示—中國徽菜博物館、徽州糕餅博物館等展館平臺,讓學生近距離學習徽菜從原材料選取、加工、制作、成品展示到風味傳承、典故傳說等諸多環節,真切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將鮑家花園列為園林文化專題,將謝裕大茶文化博物館列為茶文化專題等等。以上數則案例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主動利用當地特色文化匯集成教學專題,實現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目標。
一流專業的建設和一流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流教材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有學者指出,“沒有一流的本科教材就沒有一流的本科教學。優秀教材不僅可以提升一個國家整體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且可以擴大該國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5]。不言而喻,在教育教學中,一流教材對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推動性,這對建設一流教材提出了要求。
當前,市面上有各種版本的“旅游文化”教材,使用對象方面既有高職高專的學生,也有以本科和研究生為閱讀的對象。內容方面大同小異,主要涵蓋主體、客體和介體文化。由于受篇幅和編寫體例所限,其內容大多是概括性的或描寫性的,缺乏針對性且深度不足。為此,在一流專業建設周期,應重視“旅游文化”教材的編寫工作,組織團隊力量加以編寫,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體現地方應用型高校學科建設特色,呈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亮點,將教材建設與一流專業建設協調起來,發揮“旅游文化”課程教材的指向性,真正做到為一流專業建設助力,為一流人才培養服務。
課程評價是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檢驗。作為一種效果評價手段,其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完善教學環節,促進并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引導教師、學生在教學體系中角色定位和目標實現。
當前,“旅游文化”課程評價主要存在考核形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等方面問題。就評價形式來看,授課期間主要采用提問、討論、作業等形式評價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學期結束周一般采取課程論文進行考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介入。受制于主客觀原因所限,課堂教學以理論講解為主,雖然輔助于圖片和視頻,往往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就是無法有效地將“旅游文化”與前期學習的課程進行有機的銜接。具體來說,低年級課程的學習是為高年級的深化做基礎性準備,“旅游文化”作為高年級開設的課程之一,是在前期相關知識儲備到一定基礎上的提升,起到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效果,同時又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然而在現實教學評價體系中,這難以得到量化體現和客觀反映,它只是孤立地作為一門課程存在,“承前”和“啟后”的作用有待彰顯。有鑒于此,“旅游文化”課程需要從多維度設置課程評價指標,以推動該課程的改革創新。
2018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并在第五條“基本原則”中指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又要注重“學得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該《意見》中第十一條“推動課堂教學革命”要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因課制宜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 激發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6]。由此可以看出,《意見》對于課堂教學方式、目標、意義提出了具體要求,旨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實現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使命。這也為我們開展課堂教學方式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指明了方向。
結合“旅游文化”課程來看,通過實施專題式教學改革,引導、啟發學生將教材內容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起來,構建相應的授課專題。專題內容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協助完成。為此,可以將班級劃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根據興趣愛好自行組合,然后根據授課內容和課程進度搜集資料,補充課外知識,制作PPT或展示素材,最后交由授課教師審查和補充。通過商議主題—確定小組—分工協作—搜集材料—制作課件—展示效果等系列環節,一方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聯系,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團隊合作,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達到“學得好”的目標。不僅如此,讓學生積極融入專題教學活動中去,可以實現對其進行過程性考核的目的,避免了課程評價考核形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新時期以來,教師不僅要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還要用科研實踐促進教育教學發展,達到彼此協同育人的目標。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首創性,積極吸納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豐富教育教學內容和資源;要有改革創新的先進性,采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批判探究能力,使其成長為知識豐富、視野寬廣、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材”[7]。這就要求教師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將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教研相長。
對于教師而言,在設計專題教學過程中,將會進行材料的收集、整理、閱讀、篩選及整合等步驟,這既是教學環節的準備過程,也是科研素材的搜集階段。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完成的科研成果可以應用到教材中去,可以引進課堂教學中去,學生會接收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并擴大其知識面。對于學生而言,在接收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識后,主動將其運用到專題設計中去,彌補資料收集的不足,提高專題的效果和水平。不僅如此,結合自身興趣和愛好,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這既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此外,還可以利用積累的知識,積極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撰寫活動報告;志愿服務地方社會,編寫服務心得與體會,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需要補充的是,學生在專題資料收集階段,可以將其與畢業論文選題結合起來,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通過專題式教學活動,師生教研實踐活動得到增強,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科研對于教學的反哺作用。
一流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從辦學定位出發,構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模式,三者不能各自為政,也不能顧此失彼”[8]。作為專業建設要素之一的課程,需要從內外延和多個層面對其進行完善、提升。在一流專業建設期間,“旅游文化”課程進行專題式教學改革既是一種實踐,也是一種創新的體現,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