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娟
(湖南省藍山縣第一中學 湖南 永州 425800)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很多教師都會通過單方面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甚至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會故意限制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思維,嚴格按照自己的教學流程對學生進行管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無法加強自身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因此而產生思維禁錮,這對學生的發展自然無法形成有利影響。
1.1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早期在授課時,由于應試理念的影響,普遍教師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們的成績方面,而對教學的本質有所忽視。在應用了合作探究方式之后,將整個課堂全部交給了學生自己,讓其自主展開知識學習,思考問題的處理方式。通過這一模式,學生們就會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同時有著較強的自主性思維,對其未來的個人發展將會帶來諸多益處[1]。
1.2 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之中,學生是其中的主體人物,而教師則是一名引導者。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展開知識學習,與他人合作,尋找其中的問題,并獨立解決。如果無法獨自處理,則可以和他人一同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就能得到激發。
1.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早期在授課時,由于都是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因此普遍學生對教師有著較強的依賴性,每當遇到任何問題,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會尋求教師幫助。顯然,這種行為方式對學生沒有任何益處。而在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方法之后,學生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先自己思考,調動自己的知識基礎,嘗試解決。或許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困難,但只要足夠努力,最終都能得到處理。
2.1 依靠興趣培養創設自主閱讀方式。基于建構主義的核心理念,在授課的時候,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應保持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人物,而教師則是一名領導者。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理應充分把握學生個體層面存在的區別,通過應用合理的方式,對其思維模式進行激發。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就會逐步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樹立共同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對詩歌進行指導的時候,教師便需要從興趣培養的角度入手。諸如學習古詩《望岳》的時候,教師就以嘗試對學生的探究思維予以激活,讓其體會到讀詩的樂趣所在。在課堂中,教師采用“飛花令”活動,以四個人為一組,輪流說出與山有所關聯的詩句。不同學生的積累有所不同,說出的詩句自然有所不同,從而讓其接觸到了許多其他的詩句。之后,教師再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引導至課堂之中,讓其感受杜甫是如何進行山岳描寫的。依靠這種方式,學生們的興趣就能得到激發,同時還能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帶來益處[2]。
2.2 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以往的教學觀念中,很多教師都會將學生看作是一臺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將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上,單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無法形成學習興趣,同時其本身的自主意識以及閱讀思維也會受到較為嚴重的禁錮。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此進行調整[1]。
例如,教師在講解《背影》這一篇課文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如“你覺得你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和他之間有哪些比較印象深刻的經歷”等等。之后,教師可以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當學生介紹完畢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對文章進行閱讀,也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小任務,比如“仔細閱讀父親買橘子的片段,從中你能夠獲得哪些感受?”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時,整體的目的性以及針對性會得到加強,整體的閱讀效果也能夠得到提高,久而久之自身的自主意識自然得以形成。
2.3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應用工具書的習慣。在閱讀期間,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形成有效指導,促使學生能夠在完成基礎閱讀活動后,對不認識的生字詞進行記錄查找,豐富自身的詞匯量,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自主意識。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制作閱讀筆記的習慣。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思想。所以即便是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也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想所感寫在文字旁邊,然后在整個活動結束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深度,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的知識點十分龐雜。教師在對其進行引導的時候,理應嘗試進行思維激發,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意識,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所在。久而久之,學生們的整體水平就會得到提升,為其未來的個人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