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中原工學院體育部 河南鄭州 4511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并進一步要求“要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由此高校課程改革的“課程思政”應運而生。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這就意味著高校教師要深入做好學生的育人工作,充分利用所授課程優勢,挖掘潛在資源,因勢利導,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學校體育肩負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3]。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而言,雖然以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但更為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端正其心態,糾正其行為,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謀而合,聯系密切[4]。身體練習是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獨有特性,正因為這一特性的存在,在學生育人功能方面,高校公共體育課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授課方式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線上體育教學與線下體育教學有較大差異,這對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無疑是一種考驗與挑戰。線上教學在開課前及開課后一直都有源源不斷的問題產生,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師生上課環境存在差異性。由于教師與學生不處于同一環境之中,上課條件及情況較為復雜,教學環境穩定性無法得到保證。(2)網絡“擁堵”及學習軟件“崩潰”影響教學效果。線上教學的作息時間基本與線下教學同步,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高峰”學習,網絡承載力不足與APP 自身運營的卡頓等問題,隨時影響著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效率。(3)教師的教學監督不能及時落實,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授課模式多采用“一對多”方式隔屏上課,由于受網絡與設備的影響,教師無法同步觀察每一位學生的上課狀態,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4)體育學科的特殊性。線上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實操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體育項目的開展受場地及器材的限制,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籃球項目的線上教學,要學生進行同步學習或者課下鍛煉是有困難的。(5)學生的惰性問題亟待解決。由于疫情的緣故,假期時間延長,學生居家的作息時間比較自由,突然開始進行線上教學,學生自身的惰性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克服,表現為上課遲到、曠課、課堂零互動、掛機學習、不交身體鍛煉作業等。(6)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有些年齡較長的教師線下授課經驗十分豐富,但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對電子設備、網絡操作、軟件APP等線上教學業務不太熟練,也有一些教師前期不太適應線上授課模式,互動環節比較差,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以上問題反映了線上體育教學中,甚至是其他學科線上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作為主導者,應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中去,利用好線上教學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以體育人,這也是課程思政的本質所在。
體育“課程思政”是將思政元素自然地、順理成章地融入體育專業知識之中,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5]。課程思政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積極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真正觸及他們的思想深處[6],從而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今,如何使學生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適時的體育鍛煉,以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是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將課程思政的元素融入教學中,教學效果會得到一定的改善與提升,其積極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
有些學生認為線上教學中,教師無法實時監督自己,自己的惰性心理泛起,認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也是可以的。針對此類問題,教師在課程開課前就對學生“約法三章”,從服裝、紀律、考勤等方面都作出要求,對學生的平時成績做出量化考核,讓學生從最基本的、具象化的要求及考評中意識到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并無兩樣,不是躺在床上、掛機聽課就可以完成課程,拿到學分的。例如,教師可采取線上直播授課的方式,不定時抽查學生進行理論問題的回答以及身體練習的動作展示,采取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的上課狀態,檢查學生的服裝,而且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有些學生不重視體育公共課,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尤其面對線上教學,教師無法監督學生的身體鍛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也更低了。這主要是由于所教授的學生大都處在18~22歲年齡段,當他們不愿意參加身體活動時,不是因為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會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動作經驗沒什么價值[7]。對于改善學生積極活動動機降低的情況,應通過教師這一外在動機,轉化為學生主動參與的內在動機,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需要教師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是最有說服力的。在線上教學中,通過直播、錄課等方式將教師較好的身材展現出來,其良好的精神面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認為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自己也可以擁有很棒的身材,從側面也讓學生認識到自律對一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參與體育活動對自己是終身受益的。
大學生群體容易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的敏感、情感問題、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問題加劇,變得更糟,有可能還會有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適應障礙、社交障礙等,而參與體育鍛煉是排解自己消極情緒與緩解壓力的一種良好方式,高校體育公共課就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調節自己的情緒,磨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的隱私性和學生采取一對一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從而避免一些尷尬的情況,使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更要注意語言藝術,線上教學不同于線下教學,隔屏教學容易產生溝通“障礙”,尤其是文字溝通,如何讓冷冰冰的文字傳遞出溫暖,就需要教師提升自身語言技巧能力。在直播課堂中,偶爾詼諧的語言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舉一反三”式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技術考試環節中,多人同步在線考試既高效,還能培養學生堅持到底、頑強拼搏的精神,良好意志品質的養成對學生今后的工作與學習都是有益的。教師對學生不同方式的鼓勵與“批評”,可以讓信心不足的學生逐漸自信,將體育中得來的自信心轉化到生活中去,讓過度自信的學生正視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正確地審視自己。這正是課程思政結構立體多元的體現。
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線上體育教學更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從思想上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觀念的習慣,逐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在教學方法、模式、評價等方面,要有新的發展和側重點,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籃球基本知識與技戰術之外,在籃球氛圍中積極引導并幫助學生增強面對問題時,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境的抗壓能力以及心理承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為將來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對象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年齡普遍在17~19歲之間,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參與意識、情感和交友需要,但是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與批判精神,籃球這一對抗性集體項目十分吻合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具體表現為:學生對籃球的學習興趣高,籃球運動技能有差異,尤其是男女生之間的差異;身體素質一般,具有一定的組織紀律性,但個人英雄主義強,喜歡個人表現,其中男生較為突出。
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及編排與線下教學有很大的區別,由于線上教學的特殊性,集體進行實際操作的時間減少,但理論學習的時間也相對應增加了。如何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激發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內容的選取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講述籃球運動史、NBA優秀運動員的事跡等,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面對挫折與困難有著沉著應對的勇氣,對待比賽有“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品質;通過籃球課堂的集體學習、小組討論、教學比賽等方式,可以滿足學生的個人交友訴求,進而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接力比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身體素質練習,培養學生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的精神,提升個人決策力。
課程思政不能僅僅是口號上的響應,更應該是理論與實際教學的契合,通過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線上體育教學,這對體育教學的開展無疑是錦上添花,由于高校公共體育課具有特殊性——身體練習,應該利用其特殊性這一優勢,因勢利導,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深耕課程思政與高校體育的聯系,高效開展體育教學,讓學生不僅熱愛體育,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更要使學生在體育中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