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實驗小學 福建 仙游 351200)
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是從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開始,要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漢字,為閱讀和寫作做準備。但一年級小學生才處于初始學習的階段,而漢字結構復雜,讀音多變,形狀類似,在經常發生讀錯、寫錯、誤解漢字的音譯時,信心驟降,出現了排斥識字的現象。那么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呢?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教學內容而設定的,不斷地變換指導方式,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體驗知識的形成與建構,能有效助力他們興趣的提升。因而注重識字教學的多元化,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識字,這是完成識字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
在包含趣味元素的識字活動中,學生變得異常積極,在識字方面更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一面,不僅記得快,而且不易忘記,使用過程中出錯幾率小,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尋找恰當的契機,讓學生對識字產生強烈的欲望,便能快速打開高效識字的大門,使學生在識字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的課文中出現了兩個謎面,謎底分別是“秋”和“青”,課后練習中也包含了猜一猜的活動,從這一特征入手,組織學生進行猜字謎的活動,從他們熟悉的漢字入手,“一加一”、“夫人何處去”、“朋友不見了”、“去丟一豎”等,抓住生字的特點,讓學生在猜字中牢記字形,使他們在最快地時間內回顧所學生字,加深他們的記憶。學生經常會分不清一些漢字的寫法及含義,用編順口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區分,如與天氣有關的漢字:雪、霧、雹、霜、雷,從偏旁入手編順口溜:山字遇雨雪花飄,包字遇雨下冰雹,田字遇雨雷聲吼,相字遇雨結成霜。在教授同聲旁字時,結合字的含義編順口溜,讓學生在背誦這些內容的同時掌握漢字的音、義。
巧妙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開展識字活動,讓學生在充滿科技感的氛圍中認識漢字,能夠加倍地提升效率。新課改中提出了要增加學生識字量的任務,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同時,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不能給學生增加負擔,這就需要將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與傳統的方式進行有機地結合。例如在教授“禾”字時,用動畫的形式慢速展示稻谷的整體形象,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稻谷的根、莖、穗,引導他們思考“禾字中哪一筆代表了穗?”從而快速地記住字形。在筆畫的指導中,示范時應用電子白板中的工具,在屏幕上畫出一個巨大的田字格,放慢寫字速度,讓學生的眼睛跟著屏幕走,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每個筆畫的形狀、走勢以及筆順和整個漢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況,這樣就將漢字的筆畫、節奏、運筆等過程更加清晰直觀地展現出來,使得他們的觀察更加仔細,提高了他們的記憶力,增強了他們書寫的規范性。
識字過程是枯燥的,除了運用趣味活動和科技手段之外,還需要創建多樣的識字情境,保持學生的識字熱情,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例如從聽說讀寫綜合發展的角度,在恰當的語境中指導學生識字,使學生掌握正確組句、組詞的方法,為他們進行閱讀和寫作做鋪墊。組織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讓他們在大量的閱讀中增加識字數量,一方面能夠鞏固已掌握的漢字,讓學生認識到更多的漢字,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領略到經典作品的魅力,使他們產生自主閱讀的欲望。從日常生活入手,提示學生在哪些地方看到了自己學過的漢字,這些字在不同地方所代表的含義是否一樣,這樣的話就能讓學生體會到認知漢字的重要性,能有效地調動他們的主管能動性,還能擴大他們的識字范圍,增強他們自主識字的意識。在多變的識字環境中,擴大了學生的識字空間,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識字能力。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不論是運用猜謎、背順口溜等充滿趣味性的活動,還是運用微課、電子白板等新型的教學輔助工具,亦或是結合語境、閱讀等方式,都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字技巧,使學生從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讓識字變得簡單起來,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保持著高漲的識字情緒,催動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漢字的探究活動中。身為教師則需要結合學生的識字能力發展情況,在不同時期運用不同的手段,適當地增加教學難度,逐步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推動識字教學的不斷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