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秀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教育局教研室 廣東 河源 517000)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但目前很多課堂呈現出一種現象:看似多讀多練,但都無重點,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走過場;或就干脆將“寫”放在課后。這樣,學生在課堂里沒得到實在的指導,課后就毫無方法可尋,更無材料可寫,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們現階段使用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是“讀寫結合”,恰當地運用教材這一亮點,用好教材中的課例,在40分鐘里讓讀真讀,讓寫實寫,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我們語文老師不懈的追求。
葉圣陶說“我們要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不說一句不完整的話,說一句話一定要表達出一個意思,使人家聽了都能夠明白;無論何時不把一個不很了解的詞硬用在語言里,也不把一個不很適當的詞強湊在語言里”“小學教師對于小學生,就應該教他們,督促他們,做這樣的鍛煉”。
統編教材的每篇課文乃經千挑萬選,字里行間總能看到清溪,聽到鳥鳴,聞到花香……引領學生讀其言,情致中輸入;寫寫句,共鳴中輸出。
如一年級上冊《項鏈》一課,里面有很多形容詞及描寫顏色的詞語,如“快活的”“小小的”……“藍藍的”“雪白雪白的”“黃黃的”……
在讀中有了基本的語感后,引導學生看眼前的事物、想校園里的景象、憶生活中的畫面,然后說、寫。再如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寫到魚群好看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這句式,讓學生在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中感受魚多好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課后練習中有關魚群和鳥群的兩幅圖,練習說話、寫話,然后再引導學生想到課間十分鐘的場面,人群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個體,繼續練習此句式。
這樣,寫就避免了蜻蜓點水,避免了走過場,而是真讀真寫,學生在讀寫中進行語言實踐,鍛煉運用語言的習慣,語言思維得到啟發、培養,語文能力得到扎實的訓練。
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時,我們在一些特點非常明顯的段落,要帶著學生在讀中揣摩:第二句跟頭一句是怎樣連接,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樣連接的,第一句與最后一句又有什么關系。尤其對初初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他們寫東西不具體、不清楚,在這方面的引導更為重要。
如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每一個段落的總分結構或總分總結構非常明顯。如描寫“鳥多”的段落第一句是總起句,下面的都是分句,都是繞著段落開頭一個句子的意思寫的;如“魚多”的段落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總分總的關系,也都是繞著一個意思寫的。用以上方法引領學生觀察,帶其品讀。然后,設計相應的仿寫練習,可以繼續用課后的幾幅圖,或拓展開去,如引導學生寫眼前的一個小花壇、當地的美景等等,在共鳴中實踐語言,鍛煉寫功,讓輸出及時、有效。
葉圣陶在《認真學習語文》里寫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絕不亂走的”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選用的課文,謀篇布局都很嚴謹,可圈可點,是學生習作的好例子。正如六年級上冊的《橋》一課,這篇課文的文體是小說。課文內容的情節發展,在最后才道出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這樣寫是為了什么?又有什么好處?在引領學生充分地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討論這個問題,在討論此問題的過程中又反復回讀課文前面的內容,進一步了解到段落之間的關系,情節的發展等,從而體會到一個不徇私情的共產黨的高大形象。悟到這種寫法的妙處后,讓學生習得這種寫法。
再如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一課,讓學生繞著“鼻子一酸”這一情感變化主線去閱讀課文,去了解背景資料、了解當時家里生活的窮苦,去與同學劃出母親工作環境惡劣的描寫,去交流母親工作強度大與酬勞微薄的對比,從而充分體會到母親對“我”深深的愛,以及我由衷地體貼母親而產生的愧疚而鼻子一酸。緊接著將從文中獲得的情感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去觸及每個心靈的最軟處,設計小練筆:你有過“鼻子一酸”的一幕嗎?請寫出來。這正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引導學生想開去,把自己生活的萬花筒拉到眼前,一幕幕,一件件往事就在眼前,就在筆下,就到紙上。
總之,鉆研教材,將教材的亮點使用到最大化;了解學情,扣住重點,以讀促寫,讀中習得方法,寫中練就使用語言的習慣。真讀實寫,還語文課堂本真,培養學生扎實的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