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付麗
(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從概念上講,“整書閱讀教學”主要是指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促進學生閱讀素養提高的閱讀教學策略。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部分教師在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使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具體化實施受到了諸多的限制,本文將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化進行分析,通過明確了整本閱讀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與教師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視,再通過提出了相應優化建議的方式,實現整本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生素養發展具有整體性特征,而整本書閱讀教學與學生素養成長具有較強的貼合度,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積累閱讀經驗,閱讀經驗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各類文本所形成的語感與思維模式,一般而言,閱讀經驗可劃分為問題閱讀經驗和整體閱讀經驗,其中整體閱讀經驗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度、信息獲取能力、多角度思維能力,而文體閱讀經驗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文本知識,引導學生從人物、語言、情節、結構以及特點等角度對文本進行理解與評價;二是培養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可細化為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其中思考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對信息的檢索信息、反思評價以及整合解釋等各方面能力,表達能力具體劃分為應用寫作、文學創作以及個人觀點表達等各方面能力;三是閱讀素養發展,閱讀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借助文本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習素養和語言素養等方面,其中,語言素養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上。總的來說,整本閱讀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1]。
2.1 立足課程標準,確立整本書閱讀教學計劃。作為整個閱讀教學的方向,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對整個閱讀教學的質量和保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組織全書閱讀教學之前,語文教師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標準把控,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明晰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對規定的閱讀文本進行整理,并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控制各階段的教學目標,為整個閱讀教學提供指導;二是閱讀計劃的制定,閱讀計劃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計劃和學生學習計劃兩個方面,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課程進度對閱讀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以促進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2]。
2.2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知識內容向學習任務的轉化,是整個圖書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圖書閱讀教學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促進二者的轉化。語文教師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活元素的融入,語文教師在組織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適當融入政治、社會、經濟以及日常生活元素的方式,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一方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聊齋志異》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將《畫皮》等融入其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科技元素的融入,通過科技元素融入到教學課堂中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一方面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例如: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鋼鐵是怎么樣煉成的》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動畫片等方式,給予學生較強的視覺沖擊,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興趣度。
2.3 創新互動活動,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但是其具有思維活躍度高和競爭意識強等方面的特點,通過組織互動活動,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閱讀教學課堂的生動性,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課堂參與度的提高。在組織互動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互動引導,語文教師應當通過提問等方式,增強對學生的閱讀引導,以保障閱讀活動的落實,例如: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我是貓》時,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貓給你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只貓,你會怎么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布置閱讀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對教學任務進行檢查;二是優化小組活動,通過組織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閱讀問題進行討論,通過思維的碰撞,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度的提高[3]。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閱讀教學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此,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明確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整本書閱讀進行閱讀教學,優化教與學模式,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可以促進整個圖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中小學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路徑參考,為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