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華
(江蘇省豐縣范樓鎮范樓小學 江蘇 豐縣 221742)
在信息化和國際化時代背景下,國人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影響,青少年的思想更是受到巨大沖擊。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唯有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才能使青少年堅定文化立場,保持文化自信。而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以思想教育為根本任務的學科,更應該認識到傳統文化傳播與滲透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本文中,筆者立足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嘗試從“深刻解讀教材”、“聯系生活實例”、“利用影視作品”、“引入地域文化”、“組織課堂活動”、“開展生活實踐”幾個方面,探索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途徑與策略,從而促進傳統文化與道法教學的融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綜合培養。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具有指導性意義與綱領性特點的教學材料,是濃縮的精華。在傳統文化滲透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應該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視角理解教材內容,學習道法知識。
例如,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合理消費》這一課的教材中,通篇從現代消費觀的視角,教育學生要合理認識自己的需求,科學而理性的消費。然而,“勤儉節約”一直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淵源。因此,教師可以對于教材內容進行深刻解讀,從而建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合理消費”不僅是一種科學的理念,也是一種崇高的美德。比如,在教材中,對于“小茜想買名牌包”這個案例,編者給出的評價是“看來我們的一些愿望確實不合理,難怪父母會拒絕。”面對這個評價,很多學生并不理解,認為父母的經濟條件明明可以負擔一個名牌包,為什么就不能圓了“小茜”的一個愿望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入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并借由這句話,向學生闡述“節儉”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將教材的解讀由消費層面引申到德育層面,不僅挖掘了教學的深度,也凈化了學生的思想。與此同時,還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滲透。
對于小學生來說,“道德”和“法治”是兩個既抽象又深奧的概念,教師只有將這兩個概念融入到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當中,才能使學生理解其意義,正視其價值。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例,使學生將學習的眼界由課內轉移到課外,將學習的思路由書本拓展到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加強知識學習與道德修養。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生活實例為載體,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團團圓圓過中秋》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在中秋節的時候都會有什么活動?”于是,學生們紛紛回想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并給出“賞月”、“拜月”、“吃月餅”、“吃團圓飯”、“猜謎”等答案。此時,教師結合生活實例,再向學生講述中秋節的文化習俗,則不僅能夠使學生增加對中秋文化的理解,也能夠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仿照民間中秋猜謎的形式,組織一個猜謎活動。活動規則為:教師說出古籍中關于中秋的習俗,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于古籍文字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經驗,猜測古籍中敘述的是中秋中的哪一種習俗。比如,教師以北宋《東京夢華錄》中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為謎面,則學生能夠猜出謎底為“月餅”。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以生活為紐帶,搭建起道法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橋梁,從而不僅拓寬了教學邊界,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處于具象思維占據主導的思維階段,因此,教師單純依靠抽象的語言文字往往難以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適當引入影視作品,使學生在影像的輔助下理解道法知識,深化情感體驗。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精心選擇與巧妙應用,在豐富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可敬可愛的家鄉人》的時候,教師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了解了身邊的家鄉人的突出事跡,激發了學生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介紹自己家鄉不同時期的杰出人物,激發學生對于家鄉的自豪之情。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影視作品,為學生介紹家鄉的古圣先賢,使學生通過直觀感受,體會古代家鄉人的可愛與可敬。比如,山東地區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孔子》的片段,使學生了解孔子這個“家鄉人”的偉大成就和卓越貢獻。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對于儒家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孔子的個人履歷有了全面的了解,也深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可見,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影視作品優化教學,還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擴展的過程中,必然不能忽視地域文化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與思想的熏陶。換言之,教師應該將地域文化納入到教學資源中,發揮其教人與育人的功能。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對于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化選擇與巧妙應用,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地域文化的引入,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滲透傳統文化。比如,“棲霞龍舞”是南京地區享有盛名的民間藝術形式。那么,在學習《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課的時候,南京地區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地域性文化資源,帶領學生現場觀摩“柴龍”的制作過程及舞龍的排練過程,使學生近距離了解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不僅如此,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把“棲霞龍舞”的傳承人薛友新請到學校開展講座及示范,使學生在其指導下親自體驗舞獅動作。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地域文化的引入,不僅豐富了課程資源,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滲透了傳統文化,傳承了民間藝術。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地域文化的引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使其成為教學的一部分。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較為普遍的性格特點;好奇心強,是小學生較為普遍的認知特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這兩大特點出發來創新教學形式,通過組織富有新鮮感與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習的感悟。而教師也可以以課堂活動為載體,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傳統美德故事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能夠受到古圣先賢的品德與言行的影響,形成高潔品質與良好操守。同時,學生也能夠了解諸多國學經典故事,增加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美德小短劇”活動,讓學生將自己聽到的傳統美德故事以短劇的形式表演出來。這樣一來,教師能夠為學生營造“沉浸式”學習氛圍,使學生代入古人角色,融入古代文化,更好地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顯然,通過這兩個活動,教師既創新了教學形式,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滲透了傳統文化,提升了教學的影響力。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指出:“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因此,教師應該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延展到學生的生活領域,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對于生活實踐任務的巧妙設計,在增加教學影響力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實踐任務: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建筑、醫學、科技、文學等一個領域,以查閱資料、線上調研、線下訪談、實地考察等形式,發現遺留在身邊的古代文明及其影響,并通過文字、圖片或影像,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形成小型的“古代文明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小組內部的分工協作以及與外部成員的溝通互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交際能力是十分有幫助的;同時,學生在查閱資料、線上調研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與嚴謹的科學態度;此外,學生在利用文字、圖片和影像制作“古代文明展”的時候,也能夠發現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古代文明中閃耀的智慧的光芒和積淀的情感的光輝,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十分有幫助的。可見,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生活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實踐中走近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加強對于傳統文化滲透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通過“深刻解讀教材”、“聯系生活實例”、“利用影視作品”、“引入地域文化”、“組織課堂活動”、“開展生活實踐”等途徑,促進傳統文化與道法教學的融合,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下,不僅優化知識學習,也形成高尚品德,從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