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上海市青浦區東湖中學 上海 青浦 201700)
1.1 語文高考的功能與高中語文常規考試的功能混淆不清。語文考試是語文課程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語文高考的主要功能是甄別學生的層次水平,為高等學校選拔學生提供依據。高中語文常規考試的主要功能是檢測和診斷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反饋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而,當前廣泛存在的實際情況是:語文常規考試一味追求與語文高考試題的一致性,從內容到形式甚至評分標準都模仿高考。這樣的做法抹殺了語文常規考試原有的功能和特點,將常規考試這一檢測教學效果的手段和升學的目標混為一談,本末倒置,使得語文常規考試淪為挾裹教學一同盲目追求升學率的工具,扼殺了語文的人文性。
1.2 高中語文常規考試的重要作用得不到良好發揮。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語文常規考試是相對公平、有效的一種評估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狀況的方法。然而高中語文常規考試量多質低,脫離常規教學,在檢測和指導教師教學行為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學生也沒有充分利用常規考試的結果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改進。
語文常規考試作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具有積極的調節和促進作用。首先,從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角度來說,語文常規考試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強化鞏固,在改進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學生生成與高中階段課程標準要求相吻合的結構完備、內容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從教師這一教學主體的角度來說,語文常規考試可以直觀反映出教師某一階段的教學效果,同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力圖在下一階段制定出更符合學生學情、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可以說,語文常規考試對于教學活動中的兩大環節——“教”與“學”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語文常規考試反觀自身,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方法和策略,進而優化教學效果。
通過對高中語文常規考試的研究,明確高中語文常規考試的功能和目的,找準當前語文常規考試的癥結。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指導高中語文常規考試朝著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去發展。
3.1 控制語文常規考試頻率,提高考試效率。
3.1.1 精簡語文常規考試的類型,適量減少考試次數。語文常規考試的類型繁多,且疊加在一起,考試頻率居高不下,常規考試的種類亟待精簡。語文教師對語文常規考試的精簡范圍應該是周測、半月考、季度考、單元測驗、專題測試等幾種類型的考試,教師應當根據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類型控制在兩種以內。
語文常規考試的類型根據檢測范圍大致可以分為綜合測試和專項測試,目前中學語文常規考試綜合考試與專項測試疊加使用,主次不明,造成了時間浪費,效果不理想。應將綜合考試與專項測試結合起來,以專項測試為主,教師對考試不宜安排密集,一月內不超過兩次,這樣既可以避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又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考試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調整,還不會給學生造成過大的壓力。
3.1.2 合理計劃和安排考試時間,妥善處理常規考試與作業之間的關系。綜合性的語文考試檢測范圍較大,耗時較多,完成一次綜合性語文測試需要2.5小時,教師占用自修課時間組織語文考試,使學生失去了及時總結復習和完成作業的時間。語文教師應合理計劃和安排考試時間,以專項檢測為主,原因就在于專項測試比綜合性測試用時更短。
3.2 密切教考聯系,充分發揮語文常規考試的功能。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加強考試的針對性。教師組織語文常規考試,要圍繞檢測指導語文學習和教學活動這一中心,樹立科學正確的考試觀。語文教師應樹立宏觀意識,對一學期乃至一學年的考試計劃有宏觀的把握。按計劃有序進行,保障語文常規考試有條理、分步驟、有目的的開展,進而增強考試的針對性。在確定考試題目時,教師可以使用教學參考資料里已經命制好的試題,但在使用前一定要認真閱讀題目,明確考試的目的和范圍,即明確該次考試所要檢測的學習目標究竟是什么,選擇的題目務必與教學內容相關并屬于學習目標的檢測范圍,一些課堂教學內容以外的試題應該刪除,切忌不加選擇的整套照搬試題。語文教師要將年級統測與班級自主測試結合起來,在班級自主測試中充分發揮主觀作用,通過嚴格把控題目來加強考試的針對性。
3.3 積極轉變認識,努力踐行以教促考。學校和教師在面臨各種壓力,唯分數和排名是從,形成了以考促教這種錯誤的教學思路,致使語文常規考試淪為應試教育的劊子手,喪失原有功能。面對這樣的情況,從學校到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從根源上消除錯誤認識。從學校層面來說,對語文教師的考核應該多元立體,建議從課堂教學行為、學生評價、學生考試成績和學生發展能力水平四個維度進行考核。
3.4 探索開發豐富多樣的考試方法和考試形式。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觀不斷變化,教師更多關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追求各教學參與要素之間的民主與平等、交流與協作,課堂豐富多元。語文常規考試作為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順應語文教育教學的變化,在考試方法與形式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力爭做到考試方法與考試形式豐富多樣,從方法和手段上推進語文常規考試的改革。首先,從開閉卷形式來說,教師要打破閉卷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引進開卷考試,每一次考試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適應的方式,例如,組織古詩文言識記情況的專題檢測應選用閉卷考試的形式,組織議論文寫作專項訓練考試可以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對于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可采用開閉卷結合的形式。其次,從考試形式上來說,教師要積極引進靈活多樣的方法形式,建議可以運用辯論、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特長表演、任務表演、情境測驗、閱讀比賽等,這些多樣化的考試形式能夠與傳統的紙筆測試形成互補。
3.5 建立一套尊重學生、促進發展的成績反饋系統——成績排名處理堅持三原則。適量排名原則。語文常規考試的主要目的在于診斷而非區分層次,務必要堅持適量的原則。對于由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統一組織的考試,將成績排名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自己情況的基礎上把握自己的相對水平。但對于教師自主組織的各類常規測試以及一部分年級統測,不建議排名,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應集中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排名除了具有激發動力外還具有施加壓力的作用,語文教師對常規考試必須堅持適量排名。
激勵先進,鼓勵后進原則。公布考試排名其實是一種欠人性化的做法,尤其是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這會極大地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應堅持激勵先進,鼓勵后進的原則。
個人發展參照原則。所謂個人發展參照,指的是語文考試的排名只用于個人成績的縱向比較,它符合語文教育原理。判斷某生是否獲得進步,現有學習方法是否得當,應該依據該生前幾次考試的成績,既不能憑空對這個名次做出判斷,也不能通過與其他學生的比較得出結論。語文教師對常規考試的排名應該務必堅持個人發展參照原則。
3.6 提高語文常規考試試卷講評課課堂教學質量
3.6.1 精選講評課的教學內容,調整講評題目的順序。試卷講評內容的質量是影響試卷講評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核心要素,教師根據學生考試的情況,統計出易錯點和難點,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篩選,確定出所要講解的題目,對其進行充分準備。教師應幫助每一位學生建立一本易錯點題,這樣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學生的問題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而且能夠為老師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依據,對于一些愿意自己編制常規考試試卷的老師,這更是一本寶貴的資料集。
合理的講評順序是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要素。教師設計試卷講評課的講評順序,要充分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課堂中段的20分鐘是學習的最佳時段,教師應當講解最重要、出錯率最高的題目,以利于引起學生充分的關注。
3.6.2 加強對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指導。講評試卷并不是要教師講解考試題目本身,而是要教師以考試題目為例向學生傳授解題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師應該對所要講解的試題進行歸納分析,著重塑造學生問題遷移的能力。其次,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包括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動機和態度以及語文學習既有的強弱項等。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盡量選擇兼顧性較強的方法技巧教授,或是同時介紹多種適用于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方法技巧,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差異。
3.6.3 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活躍、有趣、愉快、互動的課堂氛圍。語文試卷講評課要力求打破枯燥乏味的現狀,教師可以設計小組討論活動,小組成員的分配遵循優中差搭配的原則,教師按照學生特點分配不同的任務,小組成員首先在組內進行交流,成員之間相互幫助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試卷講評課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還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減少因為教師的單獨提問而引起的學生心理上的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科學分派小組成員,事先安排好小組任務,以保證試卷講評課的質量和效率。教師要善于開發教學形式并靈活運用,例如使用多媒體教具能夠給傳統的試卷講評課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同時使用便捷,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高中語文常規考試與教學相結合,查找錯誤,彌補遺漏,解決問題。重視考試結果,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消滅知識盲點,語文常規考試對于語文學習發揮出積極、重要的作用,使學生通過訓練將知識方法運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之中,以完成知識方法的建構,同時讓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感,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