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波
(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莊林小學 江蘇 新沂 221433)
學生進入中學段不僅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教學內容層面也增加了更多的讀寫內容。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中學段的學生更傾向于從他律發展到自律,由此帶來的便是思維方式的變化。經過一定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發展,也可以讓學生對讀寫結合全面接納。這不僅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穩步提升,也可以系統地把握寫作的方式。除此以外,很多地區的孩子自中學段開始學習英語,也同樣促進了思維導圖的實際應用。由此可見,以思維導讀作為學習語文的途徑之一,并深度落實讀寫結合的影響,就可以多角度、多層面地激活小學語文教學,切實提升小學中段學生的語文素養。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我們既不能簡單定義為識文斷字,也不能高談闊論過度夸大內涵。事實上,學生進入小學中學段,就承擔起了整個小學階段的“承上啟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語文擁有整體上的思維,更便于“大語文”觀念的形成。在常態化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由對生字的學習上升到學習詞語,繼而是由詞語連成句子,再由句子組成段落,繼而整合句子構成篇章。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既肯定了語文各個要素之間的不可或缺,又凸顯出了語文學習的連貫。因此,由點到面的組織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首先就要先建立一個整體的語文思維。具體來說,可能是基于對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解讀,也可能是單獨就語文教材的某一冊,但是,無論是哪個維度上的思維組合,都要將語文中的“讀”與“寫”有機結合。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重視語文教材的整體構成,而是先入為主直接過度到閱讀教學階段。事實上,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好整本書的學習思維,更有助于細化每一部分的內容。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三年上冊的時候,就可以先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目錄來奠定讀寫結合基礎。
在常規的語文教學中,忽略目錄學習的情況比比皆是。甚至于對相應知識點的整合很多教師也認為應該放在復習階段。其實不然,這樣好比假設我們要閱讀一本書,除了看書名最直接的了解內容方式便是翻看目錄。從這個角度來看,目錄的作用不僅是相關內容的“在哪里”,還有更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有什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目錄,除了學生已經比較熟悉的八個主單元,最明顯的是增加了“習作”,也進一步明確了寫作教學在中學段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引導學生去發現識字表、寫字表和詞語表,也是讓學生打好生字基礎的有效方式。基于這些考慮,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整合目錄的時候就可以將教材的基本內容置于中心,然后平行分布八個單元和最后的“三表”。完成了第一層級的發散,可以進一步對閱讀文本、口語交際、寫作、語文園地進行劃分,并相應標注具體的內容,使得整冊語文書的學習都囊括在思維導圖中,也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語文的單元教學特性一直應用于一線教學,但是,就以往經驗來看,有些教師雖然意識到同一單元的各部分內容存在關聯,可卻并沒有深入地指導學生認真去研究。尤其是隨著人教版語文在全國范圍內的投入使用,單元主題在教學中的地位更為凸顯。這涉及到的不光是同單元閱讀、口語交際、寫作、語文園地等內容的緊密相關,還有單元導語部分提綱挈領式的提示語,更能將整個單元進行融合。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單元主題,用思維導圖的設計來整理單元內容,不僅能較好地把握語文要素,還可以在直觀地展示中讓學生更明確整個單元的結構,可謂一舉兩得。這里要強調的是,對于用思維導圖展示整個單元的內容,除了要重視單元導語部分圖文并茂的渲染,還要讓學生能夠以讀寫結合的觀點審視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把握口語交際和語文園地的讀寫功能。這一點,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充分地體現出來。如果從單元主題來看,本單元的中心應該是“寓言”,這也就確定好了思維導圖的中心環節。單元導語“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有著豐富的意味,也能生發出多樣的解讀。在單元建議中,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說清楚圖畫的內容都成了對寓言的直觀感受。不僅如此,“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配圖也進一步點明了寓言的中心。基于這樣的理解再繼續分析整個單元的內容,四篇閱讀文本《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就可以直接作為思維導圖的要素。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明確的閱讀文本,閱讀鏈接中的兩則寓言故事也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因此同樣可以作為思維導圖的分支。口語交際中的“該不該實行”,其實也是一種對比性的辯證思維。習作教學部分雖然是看圖寫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風箏”的寓言意義從來也不在少數。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環節主要談論寓言給人的啟發,日積月累更是直接選擇了九個成語寓言故事,甚至于快樂讀書吧也以“小故事大道理”作為標題。靈活地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單元整合,也就無時無刻體現出“寓言”的主體,進一步優化教學。
小學中段語文學習的變化,不單單是思維擴展的表征和單元主題的加強,還包括閱讀教學容量的激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學生在低學段的語文學習中,更多是培養識字寫字的習慣,對于閱讀的要求也是在讀懂文本之上增強語感,但是到了三、四年級,長課文的出現讓學生不能只滿足于以往的學習,還要掌握更多的閱讀文本分析策略。思維導圖的應用通常可以從閱讀題目出發,即作為整篇文本的題眼,從題目中明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匯更利于學生把握好整篇文本的內容。接著,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逐步去探究寫作內容,也就自然而然轉化成對思維導圖的逐層完善。但是,對一篇閱讀的文本的精細化分析而言,只是建立大致的結構還遠遠不夠,還要教師能夠知道學生用讀寫結合的眼光切實豐富起思維導圖的內容,做到既有“骨”又有“肉”。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看待文本,既可以從內容層面考慮,也可以思考文本的結構,又或者是用了哪些藝術手法。用這樣的方式來全面地思考閱讀文本,才能從正面反饋中最大化發揮思維導圖的功用。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部分內容時,就能看出思維導圖對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
本文一共有四頁,可以說是一篇長課文。就閱讀內容來看,作者從事情發展的角度不斷推進,行文脈絡清晰,故事也通俗易懂。但是,除了文本中的情節設置,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更值得深思。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分析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參考多個維度。首先,就課文題目來說,大老虎無疑是整篇課文的中心詞匯,可是在初讀文本以后不難發現作者更想表達的是對“窩囊”一詞的思考。那么,在思維導圖的布局中就可以平行出兩條線索,一條是關于“大老虎”的扮演,另一條則是對“窩囊”的解讀。由此就將整篇文本分成了故事內容和心情變化兩大部分,再順著相應的閱讀體驗來逐層完善,讓學生既有“理”的感知又有“情”的表達,切實獲益于思維導圖的正面影響。
良好語文習慣的養成從來也不是一蹴而就,要想讓學生真正養成運用思維導圖學習語文的習慣,還少不了教師全面的指引。毫無疑問,思維導圖既是學生語文思維的聚合也是語文能力的發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將學生全部歸為同一水平。實際上,學生由于語文能力的不同,所表達出的語文思維也不盡相同。這種情況帶來的好處之一是學生可以更加靈活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但是,就思維的發散程度來看,則可能參差不齊。針對這種情況,靈活地鍛煉學生的思維,以教學模型的思想來引導學生,更能在“民主”中實現“集中”,從而形成語文教學合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將思維導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融會貫通。小學中段語文的教學模型,可以拿寫作教學為例。搭建好目標明確的讀寫結合意圖,讓學生盡可能做到“凡寫必讀”,就可以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也完成思維導圖的輸出。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四:我的動物朋友》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明確善于鍛煉學生思維搭建讀寫結合模型的有益之處。
讀寫結合的思想體現在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拿本次習作教學來說,需要寫的是“我的動物朋友”,但就之前的幾篇閱讀文本來看,也充分給學生提供了寫作的指導與素材。考慮到教材中對情境創設的強調,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來完成對環境描寫的塑造,進而在結合閱讀文本寫法的同時確定自己所要描寫的動物目標,并一點點完善相應的內容。為了更好地適應班級里的全體學生,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搭建思維模型。具體的操作可以是選擇與輸出的過程,即選擇好相應的情境和要寫的小動物,就可以相應地輸出諸如外貌、習慣、性格等方面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用確定好的思維導圖來激發學生思考未知的部分,繼而在充分閱讀中創作出自己的個性化思維。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段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讀寫結合,歸根到底還是引導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的策略。配合著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從“要我學”的局面轉變成“我要學”,最大化激發出學生的語文學習內驅力,由點到面地優化教學,靈活地搭建讀寫模型,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