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芳
(上海市朱家角中學 上海 201713)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每一篇名著節(jié)選文章都具備不同的難度,只有將其難度進行準確定位,教師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可以有著最高效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每一篇名著節(jié)選文章的閱讀側重點也不同,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教師既要把握好文章的難度,也要分析好文章的定位,從而為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可以做出更加科學的學習計劃。經過對節(jié)選自文學名著的相關文章進行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本文以為此類文章的教學難度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1.1 文章整體邏輯存在斷層。文章整體邏輯存在斷層是這一類型文章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學生在學習此類型文章時感到吃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為此類型文章節(jié)選自某些名著,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只是整個名著內容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在具體的人物設定、場景布置、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都會與整個著作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這一點在小說類文章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為對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把握“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故事的發(fā)展)”這四項指標,而這四項指標往往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將整個故事中的一部分單獨摘出來必然會造成整體故事的斷裂,而摘出來的這一部分也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讀者群體立刻接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選自《水滸傳》,在文章開頭直接寫道“話說當日林沖正閑走間,忽然背后人喊。回頭看時,卻認得是酒生兒李小二。當初在東京時,多得林沖看顧…”,而學生在讀到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就會有一種突兀感。因為若學生之前未接觸《水滸傳》,便不知道文章主人公“林沖”的相關情況,而且對“李小二”這一人物的介紹也是通過林沖與之在東京的經歷一筆帶過的,而這一部分的內容文章也并未涉及,所以就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心中的困惑與生疏。所以,本文以為,節(jié)選型文章在教材上單獨出現(xiàn)時表現(xiàn)出的與原文的斷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故事的完整性,而這會給學生學習文章帶來一定難度。
1.2 文章語言處理相對困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雖然屬于白話小說,但其寫作時間為元末明初,距今已經有近700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方式、行為習慣、社會風貌乃至語言文化都有了非常重大的變化。數(shù)百年后的我們很難對小說中描繪的歷史場景和大眾風俗有一個完全準確的認知,而這也會成為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遇到的一個難題。而且這篇文章存在眾多的帶有一定色彩的古今異義的詞語,這同樣會給學生理解這篇文章帶來一定的壓力。例如“救了他免送官司”這句話中的“官司”一詞便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在現(xiàn)代漢語體系中,官司主要解釋為民間對訴訟的習慣用語,是一種名詞。而我們分析文章中的這句話時便會得知此處的“官司”雖然也是一種名詞,但具體含義為政府的執(zhí)法和司法部門。除了這種古今異義的詞語外,一些表示古代特有的稱謂詞同樣也容易給學生造成閱讀困難。例如管營、差撥、虞候等詞匯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頻率已經非常有限甚至不存在了,學生在讀到這些詞匯時也會感覺到不明所以。因此,《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語言特性也會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要面對的困難。
文章的教學難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付出:如果文章的整體教學難度相對較大,那么教師就需要在一種統(tǒng)一的教學戰(zhàn)略指導下合理規(guī)劃每一個部分的具體教學事宜。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文章的第一步,也是教師開展文章教學的首要立足點。良好的課前預習工作能夠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省力,更加條理化。課前預習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保持在一個共同的思路上,同時課前預習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可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能夠有著充足的準備。預習作業(yè)的布置應當密切結合文章教學難點的基本分布,這對整體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是非常有幫助的。結合我們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文章難度的理解與分析,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課前預習作業(yè)設置的基本思路:
2.1 抓住文章出處,縫合整體邏輯。節(jié)選自名著的文章在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整體邏輯結構方面表現(xiàn)出斷層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因素,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能是采取相關措施最大程度上彌補這種斷層差距。《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選自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主要介紹了一百零八將于梁山聚義而后被奸臣所害,最終凄慘收場的故事。在整部小說中,林沖雖然是重要人物之一,但圍繞其展開的故事并未貫穿整部作品。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將《水滸傳》中有關林沖的故事(特別是發(fā)生在風雪山神廟之前的故事)讀一遍,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熟悉林沖這一人物形象,同時也能極大地減輕學生對文章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水滸傳》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更是被拍攝成電視劇,其中便有關于林沖這一人物的劇情。在預習作業(yè)布置階段,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收看相關電視劇,這樣做一來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二來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心中“林沖”這一人物形象,從而在正式學習文章時可以快速進入狀態(tài)。需要指出的是,聯(lián)系文章出處的最終目的是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生疏感,降低整體難度,所以具體的預習方法也要具有可調節(jié)性,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讓學生了解節(jié)選文章的出處,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合理的閱讀情境,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刻的理解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非常顯著的幫助。
2.2 重視文章注釋,梳通全文細節(jié)。在預習作業(yè)設置階段要求學生加強對文章注釋的關注與分析是提升文章整體教學效率的另一項重要舉措,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出于以下兩點考慮:第一,文章的語言分析是掌握整篇文章的一個前提條件。語言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也是學生閱讀文章并分析其人物形象和表達主題的重要使用資源,只有把整篇文章的語言融會貫通,才能在正式學習階段表現(xiàn)得更加順利和出色。第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的語言雖然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不同,但整體理解難度相對于文言文要低很多。在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語言都有著非常詳細的課下注釋,只要學生能夠仔細閱讀課下注釋的內容,整篇文章的梳理便不再困難。而且這篇文章篇幅較長,解讀文中語言的課下注釋更是多達七十余條,如果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梳理這些注釋,無疑會消耗大量的時間。所以,在課前預習階段要求學生將課下注釋的相關內容整理一遍并做好標記無疑是符合教學實際與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優(yōu)解。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學生在預習階段的完成的工作并不能覆蓋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所以在課上教學時,教師仍然要強調一些比較重要的注解并詢問學生有無不能理解之初,而后視情況做出處理與解答,最終幫助學生完成對整篇文章細節(jié)部分的掌握。教師一定不能忽略細小的文章注釋,往往有時候一些注釋可以讓學生茅塞頓開,如果忽視了某些重要的注釋,學生便會被困在自己的思路里,導致學生不能對文章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2.3 解讀課后資料,推導理解主題。名著一般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所以對一本名著的主題思想和相關人物的解讀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開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材設置過程中,編寫者不僅會把名著其中的一部分原文作為正式課文編入教材,同樣也會把一些與之相關且比較典型和知名的學術研究成果附上。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同樣也是出自名家大師之手,所以對學生開展整篇文章的學習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的課后部分便安排了兩則材料:一則是明代李開先所作的《寶劍記》一詩;另一則是金圣嘆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故事的點評和解讀。這兩則材料對學生分析林沖的人物形象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我們以《寶劍記》這首詩為例,由于這首詩只是學生在預習階段熟悉整篇文章的一個素材,所以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詳細的解讀和分析,只需要提煉一些比較關鍵的字詞和句子從而判斷出其基本的感情色彩和語調便可。學生閱讀全詩可以發(fā)現(xiàn)詩中蘊含了大量如“愁云、悲愁、孤客、難渡、有淚、傷心”等冷色調的詞語,由此便能基本判定林沖這一人物的悲情遭遇。主要人物的基調被初步奠定下來,整個預習工作也就圓滿完成了。學生只需要在接下來的正式學習中,進一步體會這種悲情色彩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以及林沖本人具體的人物形象便可以了。課后資料的選取和解讀教師要進行仔細篩選,讓學生可以從有限的課后資料解答中,獲取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從而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
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中,由于較大的學習壓力,學生并沒有充足的時間能夠進行課外名著的閱讀。然而,隨著當今“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可以有著越來越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到這些名著,通過一些課本中的節(jié)選型文章,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名著節(jié)選型文章出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閱讀優(yōu)秀文學著作的良好機遇。而對這些經過精挑細選并最終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文章進行深入剖析與解讀,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培育其基本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這些節(jié)選的名著文章,對于學生的共情能力培養(yǎng)也會起到顯著作用,使學生可以在思想方面更加的成熟,甚至對人性的了解也能更為及時和深刻,對于學生的未來長期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這一類型文章的教學工作,將其全部的知識價值與文化價值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不僅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需要,更是每一名教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