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南
(甘肅省臨夏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甘肅 臨夏 731100)
作為母語,語文學科的教學,有著先天的語境優勢,學生們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并基于其工具性的屬性,進行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技能的培養,更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很多工科院校并不重視語文的學習,這就使得學生的人文素養不足,在綜合素質上存在著欠缺,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學科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視,語文教學的創新和優化,勢在必行。
微課就其內容來說,內容短小精悍,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精講,視頻一般不超過十分鐘,課題范圍也較小,一般都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或者是對階段知識的總結,這種講解,也并不會局限于教材的內容,會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主題內容,或者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語文學科通常會涉及到背景、作者生平、同類作品等相關內容,有較多的橫向、縱向聯系內容,微課可以更好的詮釋主題內容和重點知識點。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這種高度集中的教學,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效果,而且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
就其內容的展現形式來說,非常的立體直觀,結合了文字、圖像、聲音,創設了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給人以多感官的刺激,重點標記、趣味導引等,很容易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并讓人產生深刻的學習印象,這是傳統教學單向輸出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科的教學,通常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微課可以利用豐富的圖像、視頻素材,來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就其使用形式來說,微課最初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衍生而來,后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教師可以分享課程資源給學生,使學生隨時隨地的開展學習活動,不但課堂中可以使用,課前課后也都可以進行自主的學習,還可以依據自身的學習需求,通過暫停、重復播放等,滿足自身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并且非常迎合現代人碎片化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語文單元知識點的歸納時,教師可以錄制出微課視頻,供學生隨時隨地的復習。
就其制作來說,微課的制作成本并不高,有著較為豐富的網絡素材,并且可以借鑒相關的優秀視頻設計,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需求來進行剪輯,錄制也較為容易,利用手機錄制,再通過軟件編輯就可以實現了,錄屏軟件、視頻編輯軟件、動畫效果制作軟件,功能都較為強大,基礎的操作也相對容易。
就其教學效果來說,由于形式較為新穎,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容易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1 課前預習中的應用。一般來說中職生,學習缺乏自律性,大部分屬于不愛學習的學生,而并非真的學不會,普遍存在著學習興致不高,性格頑劣、活潑好動的特征,但也同時對新鮮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具有時代感和科技感的微課視頻,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學習,可以較為順利的達成預習目的。教師提前把微課視頻分享給學生,或者使學生進入線上教學平臺去觀看,自主的決定預習的時間和地點,完成個性化的自主預習。在完成預習后,通過測試問題來檢測自己的預習效果,遇到的疑惑問題,要重點標記出來,便于在課堂教學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并在教師的教學中重點學習。
教師可以在開展新課前,利用微課來幫助學生進行預習,把即將要開展的教學重點知識,設計為預習微課,并輔助導學問題,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使學生在問題任務的導引下,邊思考邊觀看微課視頻,通過導學問題的完成情況,掌握學生的預習效果,從而及時的調整教學,開展針對性的教學[1]。
當然基于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可以由學生來參與教學課件的制作,為了保障學生群體的制作效果,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通過任務的形式,使小組成員共同進行預習和課件制作,這樣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不同小組制作的預習課件,也會呈現出多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間通過預習成果共享,無形中對預習進行了延伸和拓展。
以古詩詞《山居秋暝》的教學來說,教師提前把學生劃分為四個學習小組,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盡量均衡各小組的成員素質,使組間整體水平平衡,而組內成員間互補,以便最大化的發揮小組合作的效果。然后布置小組合作預習的任務,小組成員共同搜集這首詩的相關資料,并做成課件的形式,詩詞的創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和代表著作,詩詞和詩人的風格特點等,使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書籍查詢等,自主的完成資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并制作成教學課件。這個搜集資料的過程,自然也就加深了對資料的印象,潛移默化的實現了預習。在完成了課件的制作后,還要共同對這首詩的語言成果進行品味和探究,分析其中的詩句和用詞,感受詩詞的風格特點。王維的詩,以山水田園詩而聞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歌頌山水田園,表達對大好河山的喜愛,也同時流露出愛國主義情懷,對于《山居秋暝》這首詩來說,詩人隱居山野,怡然自得,寄情于山水,醉心于風光,為了放大學生的興趣,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還要讓小組完成給詩配畫的預習任務,使語文學科的學習,更加趣味十足。整個預習過程,都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而且預習模式也較為符合學生的身心規律和興趣愛好,這種新穎的預習模式,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課堂教學中,對于微課的應用,重點在于對知識點的梳理、歸納,把知識點制作為精美的微課視頻,通過播放微課視頻,使學生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并達到理解和記憶的目的。由于課前的預習,學生們大體上掌握了教學的知識內容,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點解決學生們在自主預習中產生的問題,通過測試問題,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驗,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對存疑惑的問題進行探究釋疑。由于課前的預習掌握了簡單的內容,這樣就節約了很多時間,課堂教學中可以騰出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合作探究。當然整個過程,還是需要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師通過引導問題和探究任務,把整節課銜接起來,使學習流程更加流暢,使知識體系更加清晰立體[2]。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山居秋暝》的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們完成了預習任務后,教師在正式課堂開始前,要對小組的任務完成成果進行檢查和指導,以確保學生小組制作的課件,不偏離教學內容,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各小組的制作成果,并把小組制作的課件,作為教學的素材,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主體作用。
教師首先從學生制作的課件入手,使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搜集到的資料,先使一個小組對詩人進行介紹,其他小組進行補充,這樣學生就會較為專注的傾聽,別人搜集到的資料是否足夠全面,自己還能補充些什么,專注力提升,同時這些背景資料也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從詩的題目入手,“山居秋暝”僅僅四個字,卻清楚的交代了時間、地點,那么山是哪個山呢?秋是個什么主題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傍晚,同學們會產生什么樣的感慨呢?提出引導問題,使學生從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提取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詩詞的主題情感。學生小組紛紛發言,山是終南山,作者居住在終南山下輞川,但卻并沒有悲秋,反而醉情于秋日傍晚的美景中。
再次明詩意,體會詩境,感悟詩情,對詩句的意思進行解析,使學生小組找出詩中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竹林、蓮、石、浣女、漁舟,帶領學生逐句進行解讀,并引導學生體會意境,使學生體會到每句詩詞所勾勒出的畫面,讓學生先表達自己從詩句中感受到的畫面,然后教師再進行修正描述,接下來再通過微課視頻,使學生感受到每句詩句的知識點,與優美意境[3]。
最后再使各小組呈現小組所畫的畫作,是否呈現出這些意象,是否創設了相應的意境,小組間進行交流互評。當然并不是每個小組都能完美的從畫作中,呈現出詩詞的意境,但整個學習過程,既生動又有趣,使學生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通過激勵式的評價,對學生在微課預習和微課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肯定和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維系學生不斷積極學習的興趣[4]。
2.3 課后鞏固中的應用。微課在課后的應用,主要是用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與記憶,教師可以把課上整理的微課分享給學生,使學生在課下可以隨時隨地的播放觀看;也可以以某個知識點為主題,橫向、縱向的延伸,制作主題性的知識內容,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也可以進行階段性的知識總結,用來幫助學生的鞏固和復習;還可以如筆者所舉的例子,使學生參與到微課課件的制作中,進行預習課件的制作,或者復習歸納課件的制作[5]。
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教學過程更加的高效、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對微課這種教學方式,進行充分的利用,并不斷的反思總結,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