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功 天津師范大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師范類高校學生畢業后大多走上教師崗位,肩負著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與時代新人培養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師范類高校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就業擇業和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政治理論和專業素養,才能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師范類高校學生作為眾多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就業具有一定的典型特點,如何教育引導師范類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對師范類高校學生的就業觀現狀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師范類高校學生就業觀整體較好,學生面對就業積極樂觀,就業渠道逐漸多元化,就業競爭意識、自我提高意識和自主創業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師范類高校學生就業觀也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明確這些問題,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提出教育引導對策。
1.主動競爭意識增強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行業發展情況通過多種媒介渠道呈現在學生面前,擁有職業生涯規劃和明確就業目標的畢業生對于如何通過努力競爭進入該領域就業有著清晰地認識。在大學期間,很多師范類高校學生參加社團等學生活動鍛煉自身能力,通過實習實訓提升專業技能。在求職擇業期間,主動搜集招聘考試信息,認真準備考試,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尋找一份好的工作,需要靠提升自我,努力競爭。
2.就業渠道趨向多元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部分學生已經打開思路,尋求更加多元化的就業渠道和目標定位。目前學生在求職中追求自我,不想被單位“束縛”,除了要求通過工作獲得勞動報酬外,更關注工作帶來的精神價值和個人成長,會著重考量用人單位的帶薪休假、年終津貼、企業文化、工作環境等軟實力。師范類高校學生考慮到教師以外崗位工作的人數逐漸增多,例如藝體類學生到藝術培訓機構、網絡短視頻平臺企業工作成為一種新趨勢。
3.擇業主體意識覺醒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部分師范類高校學生的擇業主體意識開始覺醒,特別是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尤為明顯。這部分學生主動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結合自身特點和外部就業環境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斷修正付諸于實踐,面對多元化的就業渠道有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不受家人、同學和朋友的左右。在求職擇業中主動出擊,在接受考察的同時,也對用人單位進行綜合考量,最終確定合適滿意的工作,對于就業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
4.自主創業意識提升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師范類高校學生對自主創業形式就業表示可以接受,甚至個別學生態度積極,這說明近年來在大量創業優惠扶持政策和各類創業大賽的帶動引領下,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不斷提升。自主創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業成本要求較高,學生在沒有接受系統的創業指導的情況下,僅靠自身濃厚的創業興趣、敏銳的創業頭腦還遠遠不夠,所以高校仍需在創業教育和政策宣傳上多下功夫。
1.功利主義傾向明顯
成長于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大學生,豐富多彩的信息資訊充斥著他們的生活,互聯網上個別追求金錢、名譽、享樂等的不良信息容易使部分學生的就業觀發生扭曲。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很多師范類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更多關注就業考研相關的課程學習和技能提升,無關的課程和學生活動隨意應付。求職擇業時將地域好、待遇高、體面穩定等條件作為必要條件,更多關注個人得失,對于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效益考慮較少。
2.社會價值彰顯不足
目前,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開展了西部計劃、特崗教師、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項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鎖定基層,選擇到基層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發光發熱。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個人主義和本位思想,無法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擺正關系,在求職擇業中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基層條件差、環境苦都是他們拒絕到基層就業的理由,即便選擇也是迫于嚴峻的就業形勢作為過渡,缺少扎根基層彰顯社會價值的原生動力。
3.就業焦慮心理突出
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外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面對就業不可避免的產生焦慮心理。部分學生將成功應聘理想工作視為今后人生發展的關鍵步驟,在求職擇業時考慮因素較多,表現出失眠、煩躁、恐懼、抑郁等癥狀,甚至有極端心理情況發生。就業焦慮存在性別等方面差異,例如女性因更容易受到就業歧視和就業面更窄而比男性更容易產生焦慮,家庭困難學生考慮到畢業后要經濟獨立和賺錢養家等因素易產生更多心理壓力。
4.職業規劃重視不夠
高校開展的有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類課程使師范類高校畢業生的職業規劃意識逐漸喚醒,但是學生很多將職業生涯規劃停留在課程,有的學生即便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也沒有按照規劃付諸于實施。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到高年級和周圍學生的影響,其他人在考研,自己就也要準備研究生考試,完全忽略了自身實際。有的學生認為職業規劃為時尚早,在求職擇業時再思考也來得及,將職業規劃等同于職業選擇,忽略了職業規劃在低年級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作用。
5.追求穩定意向強烈
部分師范類高校學生求職目標非常明確,即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及公辦學校教師,這種對于體制內工作的追求從高考報志愿選擇專業時開始,一直貫穿大學在校期間。由于社會、家長及學生對師范類高校的片面認知,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雙減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師范類高校學生在求職擇業時追求穩定的意向特別強烈,只把目光瞄準在體制內單位招聘考試,所有企業的招聘一律不參與。但是體制內工作崗位有限,招聘時間普遍較晚,使這部分學生錯過最佳求職 時機。
師范類高校學生的就業觀念是家庭、高校、社會等多方因素影響作用,以及自身認知和自身觀念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學期間是學生心智逐漸成熟、社會經驗增長、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如果不能快速適應,容易產生心理調適問題。特別是師范類高校女生較多,女生在適應社會、心理抗壓方面弱于男生,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況。功利主義思想也不斷影響高校學生,不健康的價值觀易使學生產生消極就業心理。部分學生追求熱度報考師范類高校,其實對專業興趣不深,入校后也沒有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做好充分的職業準備,自身現實與就業目標差距較大使其進一步喪失就業動力。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價值觀的養成至關重要,部分家長對一些職業看法偏頗,認為師范類高校學生畢業就必須從教,人為限制學生的職業選擇。有的家長受傳統精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學生期望較高,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業心理壓力較大。一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家里悉心照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在求職擇業中極易手足無措,競爭力不足,遇到挫折后也極易引發心理問題。
高校目前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相關課程授課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很多沒有將知識應用于大學生活規劃和就業實踐當中。高校教學計劃的安排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學生走上講臺機會不多,教育教學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不夠系統,不能連點成面形成就業合力。對于學生的就業心理的關心指導也存在缺位情況,往往重視心理問題干預,輕視心理教育輔導。
一些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方面,不結合崗位實際需求一味追求高學歷,學歷歧視促使很多本科畢業生盲目考研催生“考研熱”。三胎政策使部分用人單位在考慮用人成本的情況下招聘中存在性別歧視現象,同時還有地域歧視、外貌歧視等這些就業歧視不斷打擊師范類高校學生的就業熱情。社會上一些大眾媒體制造就業焦慮,為博人眼球進行一些片面報道,人為劃分工作好壞,制造學歷無用論,進一步增加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科學正確的就業觀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需求與個人追求的結合與統一,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發展需要的求職就業觀念。面對上述不正確的就業觀可以從學生自身、家庭和高校教育、社會環境優化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
師范類高校學生要發揮個體主導性作用,充分認識自我,合理看待就業市場和就業競爭,做到知己知彼,將個人興趣、愛好和所學的專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制定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在求職擇業中調整好心理預期,提高自身抗壓能力,要善于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不可眼高手低、盲目自信,也不可自怨自艾、畏首畏尾,在求職擇業中鍛煉意志,實現人生價值。
家長在學生求職擇業中扮演風向標的作用,首先自身要多深入了解學生個人狀態,熟悉社會就業市場情況,摘掉有色眼鏡合理看待各個行業和職業,給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不帶功利主義傾向、不一味追求穩定,給學生寬松的擇業精神空間。在學生日常生活和擇業期間,多溝通和鼓勵,少干預和埋怨,對學生的發展多一些傾聽和理解,充分發揮心靈港灣作用。
高校在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的作用外,要注重學生全過程就業規劃教育和就業能力提升,讓師范類高校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愛黨愛國教育、就業典型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在就業中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理念,通過實習實訓、就業培訓講座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求職擇業能力,加強學生創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從容面對就業。
政府應加強對社會就業環境的優化治理,嚴防學歷和性別等就業歧視,維護就業市場公平。鼓勵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完善全鏈條就業保障措施,讓學生不僅愿意去,還能留得住、干得好。從政策上支持學生自主創業和從事網絡主播等靈活形式就業,不僅政策跟上就業形勢的更新發展,還要走在前邊,做好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在社會輿論上,加強良性引導,避免制造就業焦慮。
在新時代背景下師范類高校學生就業觀雖整體積極樂觀,但還存在功利主義傾向明顯、社會價值彰顯不足、就業焦慮心理突出、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追求穩定意向強烈等問題,需要家庭、高校、社會的正確引導和學生個人的努力,促使師范類高校學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