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蕾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就業”問題22次,在談到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時,高校畢業生排在了首位。在高校畢業生中,女性大學畢業生人數早已超過半數,且占比一直在提高[1],但在求職就業、職業發展上仍然屢受歧視。在黨和政府一直強調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當下,占據就業市場半壁江山、處于就業弱勢群體的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研究擬在調查女性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狀況的基礎上,比較不同性別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并研究人口統計學變量、就業狀況、就業壓力與女性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采用方便抽樣法,在廣州某高校中抽取畢業班在校學生作為被試,研究女性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及與男性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最終獲得女性大學畢業生有效問卷407份,男性大學畢業生有效問卷392份,總有效率為96.85%。
研究工具為幸福感指數量表、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和自編的人口統計學調查問卷。
1.幸福感指數量表:由Campell(1976)編制,包括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兩個問卷,采用7點計分,將兩個問卷得分加權相加即為總體幸福感指數,得分越高代表主觀幸福感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52。
2.大學生就業壓力問卷:由唐蕾等(2017)編制,共28個項目6個因子:因就業形勢評估造成的壓力、因求職能力評估造成的壓力、因求職成本評估造成的壓力、因就業期望評估造成的壓力、因求職挫折評估造成的壓力、就業壓力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采用5點計分,分數越高代表被試的就業壓力越大。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 α為0.94,各因子的Cronbach α分別為0.85、0.87、0.84、0.90、0.79、0.82。
3.人口統計學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家庭經濟狀況、家庭居住地、專業類別、政治面貌、學生干部任職情況、是否已找到工作等項目。
由各學院負責人向被試分發紙質版調查問卷,統一指導語,現場作答,當場回收。
使用SPSS24.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內部一致性分析、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幸福感指數總分為9.848±2.171,生活滿意度得分為4.70±1.258,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分為4.675±1.008。
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幸福感指數總分及總體情感平均分與男性大學畢業生無顯著差異,但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低于男性大學畢業生(t=1.976,P<0.05)。
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大學期間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經濟狀況相關顯著,與專業類別、家庭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黨員、是否師范生相關不顯著。
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幸福感指數總分及兩個維度與經濟狀況顯著相關(P<0.01),單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種比較的結果顯示,經濟狀況良好的幸福感指數及兩個維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幸福感指數及兩個維度的得分,經濟狀況中等的幸福感指數及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幸福感指數及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得分,經濟狀況良好的幸福感指數及生活滿意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中等的幸福感指數及生活滿意度得分。
女性大學畢業生幸福感指數總分及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分與大學期間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顯著相關,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幸福感指數總分顯著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t=1.985,P<0.05),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分也顯著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t=2.251,P<0.05)。
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是否已經找到工作與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兩個維度均無顯著相關(P>0.05)。
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兩個維度與就業壓力及各個維度顯著負相關(P<0.01)。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值均超出理論中值,說明即使在日益嚴峻的就業環境中,女性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仍然處于中等偏高水平。近年來,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尤其面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國務院、教育部、各級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在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心理疏導的同時,更是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擴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包括女性大學畢業生在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的就業壓力,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仍能達到中等偏高水平。
研究比較了女性和男性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結果顯示女性大學畢業生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低于男性大學畢業生,這與岳昌君等對2019年全國17個省區市共32所高校的就業滿意度調查結果一致[2]。岳昌君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就業狀況、起薪、職業類型等是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起薪的影響尤其顯著。而2019年我國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比男性大學畢業生低17.022%,中位數低20%。畢業生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就業性別之間的不平等可能是女性大學畢業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低于男性大學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研究還顯示,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幸福感指數總分及總體情感平均分與男性大學畢業生無顯著差異。雖然職場性別歧視依然存在,但近年來職業女性與男性在起薪方面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且受傳統文化影響女性更重視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這使得女性大學畢業生的情緒體驗比較平和,幸福感與男性一樣達到中等偏高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幸福感指數總分、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分顯著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因此擁有更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更高幸福感水平。
研究結果還顯示,經濟狀況中等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幸福感指數及總體情感指數平均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得出經濟狀況良好的幸福感指數及兩個維度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較差的,經濟狀況良好的幸福感指數及生活滿意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經濟狀況中等的。這一現象容易理解:經濟狀況越差的女性大學畢業生越要為平時及找工作所產生的衣、食、住、行、資料、通訊、化妝品等費用所憂心,主觀幸福感水平自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是否已經找到工作與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相關不顯著。同時,是否已經找到工作與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相關不顯著,這可能還與調查的時間在畢業前半年有關,未找到工作的同學畢竟還有半年的在校時間可以用于求職就業,未就業狀況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沖擊并不明顯。
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經濟下行趨勢加劇和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屢禁不止,女性大學畢業生承受著較大甚至高于男性的就業壓力,在對就業形勢、求職能力、求職成本、就業期望、求職挫折等進行評估時壓力越大、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越大,則生活滿意度越低、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越少而消極情感越多,主觀幸福感就越低。反之,女性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越小則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
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幸福感指數總分及總體情感平均分與男性大學畢業生無顯著差異,但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低于男性大學畢業生;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經濟狀況、大學期間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顯著相關,經濟狀況越好主觀幸福感越高,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生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就業壓力顯著負相關。
研究結論提示我們:進一步推動公平的就業環境的營造,提升女性大學畢業生的生活滿意度;重點關注經濟狀況較差和在大學期間未擔任學生干部的女性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女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提升其主觀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