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舒心
2020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高度肯定了廣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的擔當作為和展現出的精神風貌,勉勵廣大青年“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斗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1]。逆境面前最見力量,全國人民同心抗疫的火熱實踐及由此凝聚而成的戰“疫”精神,無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鮮活而深刻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增強吸引力、時代性與感召力,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青少年的思想行為特征為基點,促進思想引領與價值引導相融合,制度要求與人文關懷相協調,危機轉換與精準施策相統一,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一線和全過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次典型的“灰犀牛”事件,這場疫情檢驗了中國人民齊心戰“疫”的勇氣和信心,映照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情懷本色,體現了中國始終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擔當,彰顯了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2]。此次疫情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與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會面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封城”,10天建成3.4萬平米、1000多個床位的火神山醫院,16省“一省包一市”援馳湖北,海外同胞將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源源不斷地寄回祖國[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鮮活素材中汲取正能量元素,借助“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黨在實踐中發揮主心骨作用的為例說話,用以人為本精準施策的事實說話,用高速運轉全員聯動的效能說話,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理清楚、說明白、講透徹,把國家治理體系形成的歷程和成就理清楚、說明白、講透徹[4]。把制度自信的種子深深埋在學生心里,以理想信念為根基,讓學生成為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絕不可忽視“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知行合一,不斷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實效。
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展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毫無疑問,中國這次的抗疫成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如醫護人員不懼怕病毒的侵害舍己為人深入疫區為當地人民提供治療與護理,各界人士無私奉獻為疫區捐獻財物,普通民眾聽從指揮將自己封閉于家中避免病毒的傳播。偉大戰“疫”精神再次闡釋了為什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勇戰艱難險阻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進一步堅定了“四個自信”的決心,昭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召開線上主題班會、推送新聞視頻、經典案例呈現等方式,灌輸給學生何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何為“快速反應、分秒必爭”,何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引導大學生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
倘若要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松懈對理性平和心態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健康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講話:無論是心理疏導抑或是心理干預,對于疫情防控工作而言都必不可少。同時,必須加強人文關懷的貫徹落實。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處于對世界形成認知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所以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才能實現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多媒體平臺普及科學防疫知識,增強青少年對疫情的理性認知;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分類進行心理輔導、調節情緒;借助云課堂、在線直播等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調適;以活動為依托,增強大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同時,要關注“次生”心理問題,利用心理援助熱線和心理自助平臺,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調適,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戴上抗擊疫情的“心理口罩”。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過程中應兼顧繼承與創新;各級黨組織、政府和廣大干部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廣大的醫護工作者負重前行,肩負起生命守護神的職責;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勇挑重擔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全民動員,打響疫情阻擊戰的人民戰爭,全國人民聯防聯控,眾志成城。“沒有誰是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后疫情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聚焦“戰疫情”“戰疫事”“戰疫人”,積極挖掘先進典型,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幫助大學生獲得內在的驅動力并落實于行動。
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牽動人心,廣大青年發出“以前你們保護‘90后’長大,現在‘90后’保護你們”的呼聲,他們“逆行而上”,用奮斗青春共筑疫情防控“防護墻”[5]。一群年輕人,學著前輩的樣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宣傳疫情防控注意事項;化身鐵面巡查,毫不留情驅散扎堆聊天人群;發起公益捐款,動員親朋好友慷慨解囊,用愛心和善舉匯聚成抗疫路上的紅色暖流。這些青年學生用勇氣傳遞青春正能量,用朝氣驅散病毒肆虐的陰霾,他們所展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令人動容,也令人振奮。習近平總書記赴武漢考察時為“90后”“00后”點贊,過往“嬌滴滴的一代”成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突擊軍,他們身體力行、奉獻擔當,不怕苦、不怕犧牲,禁得住考驗[6]。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擊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緊密結合抗擊疫情這一特殊教育契機,加強朋輩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釋放“為民發熱、為國爭光”的熱情,使其可以真正投入到社會的建設中去,從而在服務社會中茁壯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要主動承擔、多管齊下,協同聯動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責任清單、強化工作舉措,共唱育人“合奏曲”[7]。在弘揚戰“疫”精神的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校園育人的主戰場,主動發聲亮劍表明態度,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8];注重家校共育模式,打造家校合作“云”矩陣,組織搭建“云課堂”“云養成”和“云家長會”等教育平臺,分時段分層次開展主題教育、親子交流,合力引導大學生感悟國家責任和團結奮斗精神,感恩沖鋒在前的無私奉獻者。在“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融媒體時代,學校要推進信息化與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重科學、聽官宣、不信謠、不傳謠,構建網上網下育人同心圓,共筑文明網絡“中國夢”。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里的“搖動”“推動”“喚醒”就是對教育方式創新性的強調與追逐[9]。疫情防控是一本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是一堂“三全育人”的新時代思政課,后疫情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致力于實現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良性互動,置身現實場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經歷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從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