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銘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29日,我國累計確診患者為93447人,死亡人數4750人。在疫情暴發期,許多行業階段性停產,造成生產經營活動大面積停滯,最明顯的就是交通運輸、批發零售、旅游、住宿、餐飲、娛樂以及農林漁牧等行業,這些行業占GDP的36%左右。有報告顯示,僅僅兩個月,我國經濟損失了約3.5萬億元人民幣。針對疫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親自指揮部署。直至目前,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復工、復產、復學等有序進行。
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2020年全國普通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高考的推遲不僅考驗了全國所有高三學子的意志,臨時的工作變化和更高的工作要求也對各地教育考試院、各高校的新生錄取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秩序和人才培養也造成了極大影響,由于疫情,我國大部分高校在2020年春季紛紛延長寒假、推遲開學,一些地區的高校甚至停課整個學期,直至9月才恢復正常報到。開學以后,學校實施封閉式管理,學生的日常管理、餐飲住宿、心理疏導等工作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可以說是對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一次大考,而高校也是其中一位重要的“答卷人”。有研究表明:我國70%以上的突發衛生事件發生在學校,80%以上為重大傳染病。幸運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并沒有發生在高校,也沒有在大學生中擴散,盡管如此,高校對疫情的防控工作仍需保持警惕。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涉及許多方面,而學生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又是在校人員數量的第一大主體,疫情防控狀態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連職院)在校生1萬余人,生源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相比連云港市其他學校的學生,連職院的學生具有生源地廣、流動性大等特點。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性極強、傳播迅速,加上疫情前期尚無針對性疫苗的特點,校內一旦發生疫情,很可能會造成暴發流行的嚴重后果[1]。所以,特殊時期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僅關乎校內的人員安全,更關乎社會的穩定和“戰疫”工作能否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正處于學生寒假期間,由于連職院的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所以對于學生的身體狀況和行程軌跡只能依靠電話、QQ、微信以及第三方軟件等線上方式進行管理。各地區受疫情影響差異性大,對及時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增加了難度,而且學生遠離學校,學校的約束影響力減弱,活動自由度高,班主任、輔導員難以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行程變化。加之部分地區經濟落后、通信設備不發達、網絡不穩定,也給線上學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重重困難。
根據江蘇省教育廳針對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學生報到工作相關安排,連職院定于2020年4月19日、20日為春季學期開學報到日,9月6日為秋季學期開學報到日,2020級新生報到日為10月11日,兩次老生集中報到日均有近七千名學生返校,而新生報到日也有近四千三百名學生進校報到。根據學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每名學生均需經過“一核、二測、三掃描”的工作流程方能進校,即核對健康碼、測量體溫、掃描完美校園APP等,新生報到工作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因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學校要求新生家長不能進校,所以新生所帶行李完全依靠校內志愿者進行搬運,如若行李搬運環節不暢,將直接導致新生在校門口發生聚集,給防控工作帶來阻礙。另外,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自駕車輛到校以后,給校門外的交通疏導工作帶來極大壓力,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會造成校門擁堵,報到效率將會大大降低。
面對這場來勢兇猛且充滿未知的疫情,連職院的部分學生出現了恐慌、焦慮、緊張、擔心、無助等情緒表現,有些甚至因為認知偏差、心理素質較差、個人以往的特殊經歷、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等因素,而不能正確看待疫情發展,逐漸表現出了一些消極癥狀,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另外,西方某些國家在自己國內疫情防控工作成效不理想的情況下,利用各種輿論渠道妄圖將矛盾轉移給我國,并且打著國民“民主”的幌子推行所謂的“自由化”思想,別有用心地攻擊我國衛生健康體系,無視我國在世界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的貢獻,甚至抨擊我國對疫情防控所采取的積極措施,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集體主義精神,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了不利影響。
2020年的就業形勢復雜多變,一項來自全國工商聯的調查結果顯示,58%的中小企業預計2020年收入下降20%以上,77%以上的小微企業業績變差。在這一形勢之下,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為繼,繼續運行的也選擇或被迫選擇了降薪或裁員的方式以縮減企業運行成本。而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接近900萬人,考研報名人數也超過340萬,疫情發生時,畢業生和企業正處在求職和招聘的關鍵期,企業招聘規模的縮減對于應屆生的就業和求職產生的沖擊是十分重大的[2]。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疫情防控體系,可以盡量做到疫情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為此,高校應成立疫情防控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以黨委牽頭、主要領導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全面落實日常應急管理隊伍,落實工作、明確分工、劃分責任,全校上下執行決策,提高工作效率。各學院作為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在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開展工作,學工處、教務處、后勤處、心理健康中心、校醫務室、保衛處等部門要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和校園精準防控工作方案。
假期中,所有教師要迅速從“假期模式”切換至“備戰模式”,一線學生工作人員要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各種辦法對所有學生進行全面排查。各學院要按照“全覆蓋、無死角”的要求,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輔導貓、釘釘打卡等第三方平臺,對所有學生進行定位打卡,尤其是針對中風險及以上地區的學生逐一排查,建立個人健康臺賬,了解其14日行程軌跡和體溫狀況,及時掌握學生的旅居史、生活史等健康信息。要做好信息報送工作,當日統計匯報學生的身體狀況,落實“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杜絕錯報、遲報、漏報、瞞報等問題的發生。
學校應根據生源地情況、城市交通、區域分布等因素,結合疫情防控方案組織學生分批次、錯峰返校。對于中風險及以上地區的學生,建議其暫緩返校、居家觀察,根據當地疫情防控情況確定返校時間;對于原定返校路線途經風險地區的學生,建議其換乘交通工具或者改變返校路線;對于其他有條件的學生,告知其在返校途中盡量選擇直達學校的公共交通工具,盡量避免在途中多次中轉,特別鼓勵學生由家長自駕車送學生返校報到。進入校門時,要求學生主動配合學校工作人員,提前出示并核對健康碼,檢測體溫,間隔有序排隊進入學校,如出現體溫異常、咳嗽等癥狀應迅速反應,采取措施,根據情況立即進行集中隔離或采取醫學觀察,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
高校應采取封閉式管理,對所有出入學校人員需要嚴格控制,無特殊原因禁止學生外出,降低在校人員流動性。宿舍應給學生配備體溫計,建立晨午晚檢制度,要求學生一日三打卡上報體溫,出現發熱狀況應及時采取隔離等措施,并在第一時間安排防護專車由專人送往醫院進行核酸檢測,根據檢測情況做好集中隔離學生的住宿以及伙食安排,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食堂應設置個人擋板,要求學生就餐時保持距離,分散就餐,嚴禁共用餐具和用餐交談。教室、自習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每天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清潔,并配備免洗洗手液、香皂等清潔用品。
面對重大疫情,學校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有效介入、及時關注學生,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思維方式,做好自身情緒調節,保持身心愉悅。要組織校內外專業力量成立心理干預小組,通過線下交流訪談、面對面輔導,線上心理干預熱線、網絡平臺服務等方式,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學生消除對疫情的焦慮、恐慌情緒。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高校畢業生線下求職渠道被迫暫停,因此,地方高校應盡快建立線上招聘平臺,積極開展畢業生線上招聘會,多渠道收集畢業生信息和招聘單位崗位信息,努力實現無縫對接;第二,引導畢業生響應國家號召,落實大學生走向基層就業政策,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組織申報大學生村官、畢業生直招士官、“西部計劃”“蘇北計劃”“三支一扶”等重點項目計劃;第三,構建精準幫扶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建檔立卡等重點群體以及疫情防控一線醫護子女建立工作臺賬,實行“一對一”幫扶,開展精準推介,落實國家對畢業生求職創業等補貼的申報和發放工作;第四,及時緩解畢業生的就業焦慮和心理壓力,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