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鵬 張琳 趙永麒
就業是大學生寒窗苦讀追尋的目標,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就業輔導,助推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為此,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有效途徑進行簡要分析,可以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基礎。
我國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出臺了一系列疫情下應屆大學生的就業幫扶政策。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單獨面向2018/2019/2020屆大學生公開招聘。在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招考要求中明確規定,只限2018/2019/2020屆大學生報名,同時國家還對就業困難地區實現針對性就業幫助。從企事業單位用人出發,很多線上招聘成為常態,大學生只需在線上瀏覽招聘簡章,進行簡歷投遞,以及進行線上面試等[1]。從國家到企事業單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給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很多便利。由此可見,雖然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影響了大學生就業,但大學生就業依然可期,大學生可以在政策幫扶下,根據自身需要,積極進行就業工作。
大學生就業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是民生之本。疫情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為保證大學生穩定就業,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要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關于大學生繼續深造方面,國家強調應擴大招生規模,以減緩就業壓力。同時,為保障大學生就業,企事業單位應擴大就業見習規模,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實習崗位。面對疫情,國家從多個角度出臺了大學生就業政策,全方面幫助大學生就業。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擴大私營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規模。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級高校畢業生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一定吸納就業補貼。積極開展“線上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簡化入職手續的辦理和就業服務程序,暢通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的渠道。政府鼓勵大型民辦企業擴大高校畢業生的招聘規模,可以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減免獎勵。企業的招聘計劃可以上到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進行備案,需要在人力資源市場公開招聘,不得為應屆畢業生增設入職門檻,例如以實習期滿作為入職的前提條件,招聘企業不得單方面隨意毀約,切實保障高校畢業生可以順利入職。
(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高校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進村進社區村官計劃”“研究生支教團”等基層就業項目的組織申報工作。廣泛收集各地區選調生招錄通知,匯編成冊下發到畢業生,配合組織部門做好各省選調生的選拔推薦工作。建立基層和地處艱苦邊遠地區單位信息庫,精確掌握基層單位用人需求。廣泛聯系各地人才市場,邀請基層單位來校招賢納才。
(三)擴大高校畢業生入伍規模。為響應國家政策,擴大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的規模,健全參軍入伍激勵政策,重點提升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征集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畢業生就業壓力。
(四)擴大畢業生求職補貼和就業見習規模。將新冠肺炎疫區高校應屆畢業生納入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范圍。維護就業公平,若發現企業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地區求職者的就業歧視,相關部門要及時糾正問題。支持企業、政府投資項目、科研項目設立的見習崗位。受疫情影響見習不得已暫時中斷的,根據整體見習時間相應延長見習補貼期限。對見習期未滿與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的,將不足見習時間的剩余補貼返回給見習單位。
(五)適當推遲錄用接收。引導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推遲面試體檢和簽約錄用時間。對延遲離校的高校畢業生,適當延長報到接收、檔案轉遞、落戶辦理的時限。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可根據本人意愿,將個人檔案在學校保留活轉入生源所在地的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2年期間可以以迎接畢業生的身份參加事業單位、公務員等招聘考試、錄用,落實工作單位后可參照應屆畢業生辦理相關手續。
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有著不同的就業需求。因此,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考慮學生本身的個體特征,根據學生性格、優劣勢、需求、期望、能力等進行社會崗位匹配。同時,為保證學生高質量就業,很多高校應選擇同企業合作,實現校企辦學。或者在學校中開展企業班,以企事業單位命名,增強切合性。同時,要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篩選企業。校企聯合辦學,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學生就業,一方面為企業輸送了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企業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知,在具體崗位上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帶來重創,很多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倒閉,有些大型企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面對疫情,很多企業選擇減少用人,給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即使高校可以根據學生綜合素養,科學、合理、負責地進行大學生就業指導,但沒有更多的企業提供支持,就業指導工作無疑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一)推進就業指導專業化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施途徑是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工作的重點。為保證大學生穩定就業,高校必須推進就業指導專業化,利用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高校可以通過就業指導培訓,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每所高校都會設置就業指導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就業。疫情期間,如若不能實現集體培訓,高校可以選擇網上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大學生就業指導[2]。就業指導可以包括科學課程培訓,也可以進行課外拓展訓練。課外拓展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強身健體,同時通過體驗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職業素養。疫情下,心理疏導同樣重要。如今,大學生就業出現了對自身認知不清晰、就業期望過高等多種心理問題,就業指導中心的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心理疏導以緩解就業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在推進就業指導專業化中,高校同樣可以從輔導員到就業指導中心,從學校到企業,全方位、全面地進行學生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清晰自我認知,提高就業質量。
(二)實現個性化就業創業指導
為保證大學生就業,高校也可以實現個性化就業指導以幫助大學生就業。個性化就業指導體現在幾個方面,例如:針對特別學生(貧困生)、針對特殊區域(疫情重點地區)、針對學生創業等。其中,針對貧困學生就業,高校可以要求輔導員或專門的教師進行單獨輔導,針對其個性化就業困難予以針對性幫助。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高校可以出臺具體的創業幫助政策,積極地向大學生宣導國家的創業政策。同時,可邀請創業成功的師兄師姐到學校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在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針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學校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實現成功就業創業。
(三)重視網絡信息的使用
疫情暴發期,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明確告知,阻斷疫情的有效方式是戴口罩、遠離人群。為有效切斷疫情傳播,畢業季的很多線下招聘活動被取消,依托于互聯網的線上就業環境開始發展。企事業單位將用人招聘轉移到線上,在線上發布招聘簡章、線上預約面試、電話通知面試、線上面試等,網絡信息成為大學生就業必須重點關注的內容。為保證大學生就業,高校應與時俱進,積極關注線上信息,重視網絡信息的使用[3]。幫扶大學生就業,不能僅限于喊口號,還應落實到實處,應幫助大學生聯系企業,時刻關注網絡信息,以第一時間幫助學生獲取到有用的就業信息。同時,牢記一些企業公布的“雙選”會時間,第一時間推送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珍惜每一個寶貴的就業機會。
(四)推送精準的招聘信息
信息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就業非常重要的資源,是學生就業的有效保證。高校就業工作指導中,要重視推送精準的招聘信息。現今社會,網絡招聘已是常態,應多了解網絡招聘平臺、企事業單位官網及基層招聘公告。招聘平臺包括智聯招聘、前程無憂(51JOb)、BOSS直聘、獵聘網等,這些平臺都有獨立的應屆大學生招聘模塊。疫情下,很多企業將應屆生招聘信息放在這些招聘平臺上。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高校可以關注招聘平臺上的招聘信息,進而給學生進行精準推送。同樣,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安排基層對應屆生擴大招聘范圍,給應屆生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4]。另外,國家的基層人才吸納信息會通過人社等相關部門推送,中公教育、華圖教育等社會培訓機構也會進行信息匯總,這些方面同樣可以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就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