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玉軍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鄰,是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約占總人口的48.07%為少數民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州內主要經濟來源為發展工業、對外經貿(對緬甸進出口貿易)、旅游業、特色農業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專生不再包分配工作、高校擴招帶來了普高熱,為了適應改革,德宏州原有中專學校進行整體撤并,將原來德宏州農機校、財校、衛校、技工校合并為德宏職業學院,原德宏州民族師范學校、德宏州農校并入德宏州教育學院,更名為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各縣市開辦中等職業學校。新時期,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面臨新挑戰,通過研究學生的就業現狀,調整培養目標,優化專業結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以適應時代需求和學生就業需求[1]。
本研究編制了“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采取隨機取樣的方式在州內走訪調研,發放問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0份,問卷有效率90%,得到了較為系統科學的數據,數據回收后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
對回收的90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男性占46.7%,女性占53.3%,19歲~22歲的占了91.1%以上,說明調研群體中大部分為近幾年畢業的學生。女性中90%以上的是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為學前教育或者財經類,男性中90%以上在校學習的專業是機電類或者汽車維修類。75%左右的學生在私企或個體工商戶上班,3.3%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說明州內職業學校畢業學生自主創業意識不強。其他為待業或者回家務農,汽車維修類專業的學生有的成為卡車司機。州內工業企業發展緩慢,受到產業結構的影響,學生的就業情況也受到極大沖擊。
調查群體中從專業看,學前教育類占31.1%,財經類占17.8%,汽修類占13.3%,供用電類占8.9%,建筑類占5.6%,計算機類占7.8%,農林畜牧類占1.1%,其他的占14.4%左右。財經、學前、建筑設計專業收入較為可觀,收支基本平衡,從工作1年~4年以后的人員比例來看,畢業1年的人占大多數,可能與州內學校安排學生實習后直接留在企業工作有關,但隨著畢業年限的增長,汽修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每年以10個以上百分點流失。
對造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過少、員工流失量大、收入不高等現狀的原因進行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44.4%的學生表示不清楚,37.8%的人表示學習過就業創業相關指導課程,17.8%的人表示沒有上過就業創業指導方面的課程。22.2%的人對自己在校學習的專業滿意而且能夠積極完成工作任務,當問到“如果時光倒流,自己是否會選擇同一個專業”的時候只有不到27.8%的人表示會,53.3%的人表示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不愿意采取積極的態度去改革創新技術。筆者認為導致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與畢業生個人的技術水平、職業道德和當地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工資水平有關。
筆者通過以上對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偏低,對工作不滿意或者工作積極性不高,專業與工作不對口,收入偏低等;第二,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意識淡薄,畢業后基本上隨大流到人才市場投簡歷或者依靠學校的校企合作項目到相關企業就業;第三,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以前在校學習興趣低,學習動機不強,掌握的基本技能不扎實,家長對職業教育依然存在偏見,認為去職業學校的都是差生;第四,德宏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自我定位不準,對待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較低,畢業后對自己要求不嚴格,不愿意主動去提升自己的技能,終身學習理念不強,部分人員對自己收入水平定位不準。
1.調整德宏州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邊疆民族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就是在職業教育體系的范疇之內,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即為高素質勞動者。實現從注重學歷到注重能力的戰略性轉變,只有轉變了觀念,邊疆民族地區職業學校才能為地方經濟持續性發展服務,才能促進邊疆地區生態農業、及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不能與當地生產脫節而追求“熱門”專業,中等職業學校要立足德宏州內實際,調整校內專業結構設置,政府要加大對學校特有專業的支持,不能因為特殊專業招生少而減少或者放棄投資,對農林畜牧專業,政府應該為學校和州內產業基地建立連接、搭建平臺,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抓好三校生考試政策,在日常教學中重視相關政策講解,動員中職生參加三校生考試,一方面,為高職院校提供優秀生源;另一方面,為中職生提高學歷和提高技能提供出路,進而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就業途徑。
2.加強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培養。學校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創業孵化園區建設力度,營造創業氛圍。調整政策,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學習,重新定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學校教師管理不能照搬照抄義務教育階段的管理模式,鼓勵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創業。培養創業導師隊伍,加強隊伍培訓,實行導師制,解決創業導師相關待遇問題,完善創業導師管理制度,激發導師積極性。在導師指導下學生開展創業競賽,允許優勝團隊進入校園創業孵化園,將成果進行轉化,齊抓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
3.加強校企合作項目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關鍵所在。要借鑒國內外校企合作經驗,確保校企合作的實效性,引進企業,允許學生在閑余時間進企業工作,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報酬,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要利用好發展得較好的職業學校對邊疆職業教育的對口幫扶政策,加強州內職業教育薄弱環節建設。
4.加強特色專業建設。近年來,國家加大沿邊建設,德宏州民族旅游產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州內職業學校可以加大旅游服務人員的培養,加強學生對地方歷史、風土人情的專業知識教育;旅游帶動地方特色小吃、地方特色農家樂的發展,州內職業學校開設的烹飪技術專業,要立足德宏當地傣族、景頗族等民族特色飲食的傳承和開發,要引領學生將民族文化特色飲食帶入到其他地區與當地特色相融合而適應大眾。總而言之,德宏州內中等職業學校要立足地州實際,保留地州特色。
5.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當地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及薪酬待遇,健全人才管理制度;鼓勵州內職業學校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學校管理人員的選拔盡可能選用對職業教育有深入研究的人員。
由于歷史及地緣等多重因素,德宏州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現狀不會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改變,但隨著州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和引進更多高等專業人才,要進一步加強校內專業與地方產業對接,進一步協調專業結構及資源配置,結合地方產業特色打造特色專業,建立特色基地,加強實質性的校企合作,注重學生創業意識培養,以創業帶動就業來改變就業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