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青
如今,我國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古至今,我國的教育工作都兼顧學生的文藝活動,如古代的“六藝”教育就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文武兼備的人才培養。古代的教育工作用“六藝”規劃教育具體方針以培養有用人才,包括知識、學識、品德上及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等多種方式的教育[1]。孔子最早提倡禮樂教育,認為陶冶情操的藝術教育至關重要。如今,藝術教育統稱為美育,旨在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教育家蔡元培曾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由此可見,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要將美育教育納入其中,高校應充分發揮文藝活動的導向性作用。
高校文藝活動是最能反映學生價值觀的一種文化,也是對學生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對學生的思想和品德引導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文藝活動形式載入能夠有效融入當前社會的核心價值道德規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于社會的思考和了解。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榮辱觀和人生觀,充分樹立學生的自我管理服務的意識,增加其自身的內心力量,幫助學生能夠獨立的選擇外界信息,接受正面的信息,促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文明行為和道德品質的人。高校的文藝活動不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幫助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關鍵。文藝活動的舉辦能夠為大學生的精神享受和文化追求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獲得綜合素養的提高。當前高校的文藝活動種類較為繁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愛的文藝活動參與其中,來促進自身的個性化發展。
隨著現如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新時期,當前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落實過程中要加強素質教育。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適應力和自主學習以及創新創造的發展能力,還要提升其誠信、品質、審美等職業素養。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其他的文藝活動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美育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開展綜合素質教育。
文藝活動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和開展美育教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文藝活動教育中,大部分的課程是以課堂授課的形式為主。這種教育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傳播,但是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方面具有局限性。舉辦文藝活動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無論是文藝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一定的收獲,培養學生的組織策劃與實踐能力。
高校開展文藝活動從顯性角度上來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由于人的藝術素養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實踐和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尤其是當前社會競爭力激烈,更需要專業性和綜合型的人才。作為教育陣地的高校,有義務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文化世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通過參與音樂、美術、攝影等文藝活動,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增強自身精神上的滿足和審美上的愉悅,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和精神世界。
除此之外,高校的校園文藝活動開展過程中,能夠營造校園的良好氛圍。環境對于人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環境同時也能影響人的性格和價值觀[2]。隨著當前多元文化的融入,高校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借助文藝活動能夠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的成長。各類文藝活動還能活躍高校的氣氛,通過舉辦文藝活動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思想,防止西方不良文化的侵入,借助文藝活動和民族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相融合,給學生輸送健康的正確的價值理念。
高校的文藝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校情懷,文藝活動的開展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許多文藝活動洋溢著愛國、愛校等情感,高校學生最重要的是激情,激情的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不斷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高校借助文藝活動同時開展愛國愛校教育,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高校文藝活動也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學生積極參與文藝活動能領略愛國主義情懷。例如浙江財經大學所舉辦的大合唱的主題以具備民族風格為特色,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此類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文藝活動中能夠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愛國主義節目和紅色歌曲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校舉辦文藝活動時,需要注重對于活動內容的創作。文藝創作本身源于學生,因此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具體的操作內容大部分可以選擇以學生的生活為主,創作出符合學生的精神和學生追求的文藝活動。文藝活動開展從思想、藝術和文化等多個角度上都要秉持著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將文藝活動作為謳歌的載體,讓學生真正可以得到動心和靈魂的洗禮[3]。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秉持著傳承和堅定文化自信的理念進行文藝的創作。現在的高校學生大多數為是“00后”“95后”,要想促進文藝活動的開展,就需要以該年齡段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文藝活動主題,盡可能選擇適合學生的和內容積極向上,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近學生生活的主題。高校的文藝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文化空間和精神享受,因此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的需求,始終堅持文藝活動主體是學生。圍繞學生的發展理念,強調學生主體性在文藝活動創作中體現為全員參與,個體上體現為主動參與。無論是活動內容還是活動策劃都要依托于學生的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專業知識和結構能力以滿足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文藝活動的實際開展是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導向的,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做出強有力的準備。
高校文藝活動開展和落實時要加強管理,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于某些高校迎新活動開展的具體的內容要加強,對不符合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內容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和摒棄,避免不良思想對于青年產生影響[4]。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多層次和高品位文化需求,在文藝活動開展過程中,高校首先要把握好主題觀,要歌頌正能量的作品,把文藝活動除具專業性外,更要注重教育性和方向性,把握好活動或者活動作品成果體現出的主題觀念,尤其是在思想上要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避免不良思想和外來敵對思想對于學生的侵入。除此以外,還要充分把好秩序關,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為文藝活動開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校園文化的核心展現的是高校的精神,弘揚的是高校的精神文化。高校文藝活動秉持著學校本身的特色,具體的高校文藝活動的開展,是需要結合高校本身的特點去設計相應的活動,并不是隨意開展的活動,是需要將傳統的文化和文藝有效結合。例如,江西的贛江文化,主要展現的是主流紅色文化,在江西部分地區的高校開展文藝活動過程中,就需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有效促進高校文藝活動的開展。作為學生來說,在校園文化建設基礎上需要不斷樹立自身的信念,堅定文化自信為主要導向,加強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力度,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作為一項系統性的高校文藝活動,為了在人才培養中體現出育人的導向作用,需要不斷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效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在高校文藝活動開展過程中,為了有效突出育人功能的實現,要注重以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為依托,站在服務學生的角度上,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文藝活動,推動校園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設,有效促進文化育人功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