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衛萍
在當前高職教育革新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深化,能夠為醫學護理專業教學革新以及人才培養提供契機,在給學生構建良好學習平臺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專業教育在實踐教學、技能指導、專業素養發展等方面的空白,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同時,此模式還可以為基層醫院、社區醫保部門等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實現校企雙方的合作共贏。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應側重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完善,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從而進一步推進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學的革新,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好充分保障。
為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指導體系,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師應側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培養多層次、多樣化、高素養的醫護人才視為首要教學目標,以此來滿足相關部門對人才的需求[1]。同時,還應注重教育指導路徑的革新,有效發揮企業資源與學校資源的融合作用,為本專業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途徑,以專業素養發展為追求,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素養。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校企共贏,實現學生整體發展,為企業輸送更多人才。但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與深度有著明顯的欠缺。首先是醫院在合作中的收益較低,其次是醫院在教學管理中的指導作用較差。改善這一現狀,就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革新。第一,開放醫院職工繼續學習途徑,由學校為醫院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第二,強化醫院在本專業教學指導中的引導作用,比如在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發展等方面,要發揮醫院的專業引領作用,有效促進教學發展。
為進一步落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還需要制定并完善相關制度,以此來保證此機制的有效運行。首先,要建立合作辦學機制,明確校企雙方各自的職責與權益,達成良好的合作共贏關系,提高二者的資源利用率[2];其次,要優化學生管理制度,嚴格按照醫院的工作制度,落實更符合學生就業環境的管理方式,使學生可以體驗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從而使學生的技能朝專業化發展;最后,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高校可以聯合醫院建立指導委員會,對專業教學的體系構建、課程管理、實訓教學等進行不斷優化與改革,推動醫護人才的有效性培養。
扎實的理論基礎是高職醫學護理專業學生所必備的條件,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前提。立足醫院發展以及相關部門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醫學護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以及未來發展需求,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各類課程所占比例,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一方面,可以在指導中加入醫學科學發展、職業理論概述等內容,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另一方面,可以積極開展相關的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到醫院進行采訪,使學生可以充分認識本專業對基礎理論的要求。
現如今,很多崗位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高職院校應側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強化。在現代教育背景下,社會各領域都開始重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招入,對人才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為此,高職院校醫學護理專業應立足時代發展,在完善課程體系的同時,還要側重學生最新的專業技能發展。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積極構建實踐基地,為其創設類似崗位的指導環境,使學生掌握更為專業的醫學技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避免在教學中采用單一的知識講解教學法,側重學生的引導,引入多元教學方法,如混合教學模式、情境創設以及合作探究等。這樣,在教學指導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發展目標,使其了解行業發展,以此來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為其未來投身崗位做好充分保障。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高職教師教學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代教育一直在強調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即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強弱以及職業素養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醫學護理專業的教學整體革新需遵循這一原則。在指導中,學生既可以積累一定的專業知識,又可以提高專業素養。
在新時代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為使學生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其整體素養發展已經成為教學重點。專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強的現代化人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線上線下教學混合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師應更新自身的理念,重視此種教學方式的運用。
為了有效實施混合式教學,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一步處理,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作為處理依據,制作多元且豐富的PPT、視頻、動畫等微課資源,使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當遇到不懂的內容可以重新播放。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教學平臺上對教師提出問題,從而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利于教師依據專業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的學習特征,靈活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此外,教師可圍繞學生能力的發展,將知識點靈活輸出,采用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整體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學生的學習要求或進度。
在進行線上教學時,教師要參照線下教學模式,注重指導,側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實踐中積極與學生形成互動。教師可以運用手機等設備與學生取得即時的聯系,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固定時間對學生進行提問。同時,教師也可以整理學生在學習中出錯較多的問題,發現學生的知識漏洞,以在之后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指導。
進一步提高本專業教師的素質,是保證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職醫學專業學生綜合技能提升的重要內容。為此,高職院校要重視現代化師資隊伍的構建,保證專業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構建一支具有現代化人才培養意識、具備較強專業知識與技能且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這是進一步推動本專業教學發展的有力保障。
首先,可以鼓勵并安排本專業教師到醫院進行實地學習,掌握更多的個人技能,并明確崗位對人才的技能、素養需求,以此為根據,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使學生掌握更多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做好保障。其次,高職院校也可以聘請醫學專家以及部門中經驗豐富的員工到校指導,初步構成一支以任課教師為主、專職兼職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并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基本需求,從而對未來就業有一定的了解。
課程體系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圍繞職業技能大賽,構建與崗位工作相似的教學情境,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完善本專業課程結構,高職院校應調查人才市場結構和崗位需要,進一步分析比賽所設定的工作任務評分標準等內容,進而整理出相關崗位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并以此為依據,積極尋找本校醫學護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出現的漏洞,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第二,調整實踐教學所占比重。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素養,且專業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增加實踐課程所占比重,是實現學生專業素養提升的有力保障。醫學護理專業可以將實踐課程的比重調整到三分之一,并指導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操作,讓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基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高職醫學護理專業教學中的評價體系同樣需要進一步完善,可將其分為三個評價內容,并由這三項內容構成完整的評價體系。
第一,理論教學板塊。主要圍繞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并加入學生課堂出勤率、學習積極性、任務完成情況、道德行為表現等內容,對其進行綜合成績評定,此項內容占總成績的30%。第二,實踐教學評價。在校內實踐過程中,由醫院優秀人才與部門專家與教師共同展開評價,根據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實踐階段性成果、實踐最終成果等進行評價,占總成績的30%。第三,實習成績評價。由實習指導教師為評價主體,針對學生的實習表現、任務完成情況、專業素養等內容進行評價,占據總成績的40%。以此全面強化企業在學生考評中的參與度和作用。
校企合作為高職醫學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契機,是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有效實現校企共贏、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護理專業教師在教學指導中要不斷探索,進一步推動二者的融合,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護理專業人才,繼而實現護理專業教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