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闞磊
自養老保險制度開創以來經歷了多次的改革和調整[1],近幾年應時代發展要求國家擬決定逐漸推行延遲退休的政策方針,直至實現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以此來緩解我國現階段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使勞動力均衡發展。對此,廣大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觀點,政府還需要結合社會各界力量不斷深入探索,挖掘更實際可行的方案,循序漸進地實現個性化養老保險政策,為新時期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充足的能量。
雖然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是非常顯著,但由于我國本身的人口基數較大,近幾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放開了二胎生育的限制,但是因為現代人生活壓力、思想觀念的轉變導致我國的生育率逐年下降[2],這不得不使國家開始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協調發展、人口老齡化的未來發展路徑等一系列問題。
就目前形勢來看,嚴重的年齡比失衡會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險的正常運作,導致現行養老保險的壓力增大,很多地區出現一個年輕人養老金養幾個老人的現象,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養老壓力增加,在崗的年輕人不但要承擔自身的養老金繳納,還要承擔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種現象會影響各方面的發展。因此,我國急需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來緩解養老保險基金運作的壓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居民平均年齡也提高到了73歲左右的,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很多人會在退休后選擇繼續就業,實現自己的價值[3]。如果退休時間較早,會讓很多習慣了集體生活的老人突然失去對生活的向往。目前,老年人的思想健康問題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實現延遲退休政策可以有效實現老人的老年生活豐富性,一般單位會安排一些簡單、輕松的工作給退休人員,其他的技術性重要工作可以給年輕人發展的機會,可以實現老帶新的優良傳統,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我國的教育、醫療、科研相關技術人才依然短缺,很多資歷較深的人員到了事業的最高峰卻剛好面臨退休,這會讓許多技術人才資源受到浪費。而延遲退休年齡會進一步促進這部分人員的自我價值實現,同時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也能夠為解決我國的高端技術人才缺口做貢獻。
對于就業形式而言,目前我國青年就業壓力大,許多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再就業者無法選擇到滿意的崗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崗位有限,許多事業單位都是通過人員退休來重新招聘的,對就業者來說是一個機遇,也是解決就業壓力的有效辦法,而延遲退休勢必導致企事業單位給青年發展的空間減少,青年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企業的人員變動以辭退、轉崗、退休為主要方式,其中事業單位以退休為主要人員變動方式,這樣也可使企業單位實現及時吸納新型人才,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從而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而延遲退休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很多年紀大的員工資歷深、工資待遇高、管理難度大、上升空間小,這與企業創新發展不匹配,如果不能以正常退休的形式來實現人員更換,企業難以在人員變動上實現進步。
對于早年失業、通過自己繳納養老保險的人員來說,需要增加養老保險繳納的時間,很多生活困難的即將退休的人員感覺壓力增大,后期享受領取退休金的年限也相對縮短。
對于很多科研類、教育、醫療等職業人員來說,年齡的累積也讓他們技能的積累達到了一定水平,正是為祖國做貢獻、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很多職工到達退休年齡會再次接受返聘。對于這部分人來說愿意延遲退休年齡的意愿較強,就業積極性較高。
對于在職的繳納養老金人員來說繼續工作幾年的意愿較高,可以多繳納幾年養老金。不僅可以在原工作崗位實現價值、獲得收益、還可以使養老金的繳納基數增加,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數目會更大。
很多民眾在仔細思考后也較為贊同延遲退休政策。據統計,延遲退休人員創造的社會收入不但緩解了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困難,還為社會創造了很大一部分的財政收入,這部分收入可以用來開發新產業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實現勞動資源的有效利用。
對于延遲退休政策的推行一定會影響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4],政府部門要做好群眾的觀點走訪、收集,總結問題,為政策的后期正常執行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只有了解清楚政策的受用者真實的想法才能針對性地進行方案調整,最終推出更科學合理的系統性退休政策。
對于延遲退休政策不管是哪一方的觀點,究其根本都是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著想,應該給予最大的理解和寬容。要針對每一種觀點內牽扯的人民利益進行解決,延遲退休年齡確實可以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但絕不是提出該項政策的唯一原因,養老保險的壓力最大影響著人口的普遍老齡化,但目前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健康更加重視,使很多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延遲退休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進一步實現老年人繼續就業,繼續實現其價值的重要措施,也促進了老年人的生活積極上進。
在目前人口老齡化日漸嚴重的背景下,推行退休延遲政策是為解決養老金的繳納基數對輸出的逆差補救的最佳辦法,可以有效增加養老金的收入,降低支出。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根據不同行業進行區別對待,循序漸進地推行,比如醫療、科研、教育等行業可以快速開展直接實行,因為這部分工作人員的接受度更高;而對于早期下崗的人員可以較晚推行,給他們考慮和適應的時間,等時機成熟后再執行。
事實上因為工作性質的不同,對于員工的影響也不同。輕型工作者比如醫生、老師等大多在退休年齡后身體比較健康,還可以繼續從事工作;而重型工作者,比如高溫、高空、污染環境的工作者可以實行提前退休的政策,因為其工作的特殊性一定年限就要離職,否則會對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長久傷害,對這部分人員可以區別對待,或者有條件的可以轉業從事其他危害小的工作。對于廣大普通企業的職工來說,可以根據實際的勞動強度來對其退休年齡進行確定,有差別地延長退休年齡。
一個政策的推行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首先要增大對廣大群眾的相關知識普及,使群眾了解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推行、要達到怎樣的結果;其次對于政策的推行勢必會影響到某些群眾的切身利益,要實際的了解清楚情況根據實際問題再一一進行方案解決,最后對于消極影響做好把控,如果持續性的被消極影響覆蓋,政策就很難推行下去,要不斷完善工作思路方法,取得廣大群眾的理解,才能快速有效地推行。為此可以借助當前比較廣泛應用的各種新媒體平臺,推送政策解讀文章,讓群眾都可以對這項政策有更充分的了解。政策的普及非常關鍵,只有群眾都對這一項政策有充分的理解,才會更支持政府的決策。
任何政策一開始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需要廣大執行者發揮自我能動性,不斷地探索完善。作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地域差異大、人口分布廣。對于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養老保險事業來說需要更細致、更科學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政府有關部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切實地為人民群眾辦事,時刻謹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政策的貫徹執行中要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因此在不斷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還需要以下幾方面的努力。首先,要逐步弱化個人賬戶。現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降低了制度的互助共濟性,而且使得基金產權不清晰,帶來諸多矛盾和問題。未來建議實行統(社會統籌)賬(個人賬戶)分離,改造現行制度,將統籌基金對應的基礎養老金這部分改造成一個全國統籌、現收現付、互助共濟的基本養老金制度(國民年金制度),將個人賬戶所對應的那部分轉變為職業年金(含企業年金)。在過渡期,個人賬戶繼續作為基本養老金制度的一部分,但不再擴大,以此逐步弱化個人賬戶;其次,要加快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作為惠及面廣泛、所需資金量巨大的社會保障項目,應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互助共濟。現行地區分治的行政管理模式,雖然有益于落實地方政府的責任,并與財政體制相適應,但造成各地勞動力基礎成本差異過大,影響了地區均衡發展和全國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因此,應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在人口老齡化日漸凸顯的今天,延遲退休政策對于緩解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來說將是有力的手段,同時也有利于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更新換代和成功過渡,為未來的社會和諧發展做好鋪墊。具體的推行路線還需要有關部門根據我國具體國情不斷優化養老保險制度,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