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鋒
每十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基本國力進行了解的一次重要調查,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需要登記被普查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住房情況等內容,統計這些信息有助于國家制定人口政策、就業政策、教育政策以及老年人口政策,人口普查的數據是制定這些政策的依據和前提[1]。沒有準確的人口數據,很多方針、政策及發展戰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交通條件愈發便利,外出求學、外嫁、外出務工等原因造成人口流動性大,導致空置房多、租戶多,人員信息不好掌握[2]。近年來,防詐騙宣傳深入人心,老百姓的隱私防范和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入戶普查登記的難度。石龍區作為礦區,有著更為復雜的人口結構,隨著四大國有煤礦的關閉,工人大多都另謀出路,但戶口并未遷出,導致人戶分離、空掛戶現象較多,為人口普查的入戶登記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加之很多小區沒有物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入戶普查的難度。能否很好地破解“入戶難”問題,關乎普查數據的準確性。因此,分析“入戶難”的成因和破解“入戶難”問題至關重要。本文結合筆者所在的河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的實際情況,對人口普查“入戶難”的成因及如何破解進行分析。
近年來,隨著煤礦陸陸續續被關閉,石龍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人員流動性逐漸增大,為人口普查入戶登記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個人意識的覺醒,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越來越強[3]。同時受到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撥一撥的入戶排查,使得一部分老百姓產生了厭煩心理,消極對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導致入戶登記困難。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的越發便捷,讓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多選擇和可能性的同時,也加劇了人口流動。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時,“難找人”成了橫亙在普查之路的一個重要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流動人口登記困難。近年來,石龍區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交通便利導致這部分人流動性強,很難聯系到具體的人員進行入戶登記[4];二是入戶時間難以把握。為了生計,很多老百姓天不亮就出發去務工,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普查員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入戶登記,去的早找不到人,去的晚影響老百姓休息,從而導致登記進度緩慢或者停滯不前;三是特殊人群難配合。部分流浪人員居無定所,四處為家,尋找極為困難,即便是找到了,流浪人員這一群體也不夠配合。
一是社會的整體信任度下降,如果普查員是老百姓不熟悉的對象,就不讓其進家門,加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要采集公民的身份、婚姻、子女、住房等敏感信息,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老百姓并不愿意提供,更加大了普查員入戶登記的難度[5]。加之疫情影響,百姓出于安全防范考慮,也不愿意讓陌生人登門。二是一些不法分子偽裝成普查員上門行騙的現象時有發生,讓老百姓難辨真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百姓對政府人口普查工作的認可。由于現在通訊發達,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行詐騙的消息很快就會被廣大群眾所知曉,老百姓無法辨別真假,所以選擇將所有調查人員拒之門外,從而保障自身和財產安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普查員入戶登記的難度。三是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宿舍難進入,由于部分企事業單位對人口普查的認識不夠,出于對安全因素或者隱私方面的考慮,存在把人口普查員拒之門外或者欺瞞謊報真實信息的情況。
一是石龍區因煤而設立。近年來,隨著經濟轉型,大小煤礦陸續關閉,煤礦工作人員出于生存需要外出務工,但戶口還掛在礦區,造成了人戶分離現象。還有部分人員出于考駕照或者其他需要,把戶口遷入石龍區,但并未在石龍區生活居住,這部分人的信息很難掌握。二是留守老人溝通難。石龍區年輕人外出務工,老人在家留守的現象比較普遍,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理解能力、聽力都有所下降,對普查員的問題往往是聽不清或者聽不懂,多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與留守老人溝通,登記真實信息難度較大。三是查看戶口本難。戶口本因不常用到,不會隨身攜帶,部分人的戶口本可能放在老家或者另外的房產里,還有一部分人隱私意識極強,不愿意提供戶口簿,謊稱戶口本不在身邊,使人口普查員看不到戶口本,難以確保登記的準確性。
只有人人知曉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才能動員大家配合人口普查,因此宣傳工作毋庸置疑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開路先鋒,是人口普查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普查工作人員需要加強人口普查宣傳力度,除了通過短信、微信推送人口普查知識外,還要結合石龍區實際情況,通過宣傳車播放、懸掛橫幅、村委會大喇叭宣傳、播放露天電影等方式進行人口普查宣傳,加強公眾知曉度。區委區政府領導要帶頭以普通公民身份參加人口普查登記,通過身先示范,讓老百姓知曉人口普查人人有責,為人口普查宣傳添磚加瓦。
人口普查入戶登記是由普查員完成的,因此普查員的選聘至關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口普查的成敗。因此,一定要在普查員的選聘上下功夫,可以從村兩委班子入手選取普查員,一來他們熟悉轄區群眾基本情況,二來群眾對他們也比較熟悉,由他們入戶登記信息群眾也更加放心。最好是“老少配”“老人”更熟悉轄區居民的基本情況,適宜作為普查指導員,“臉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難進門的情況。由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第一次采用全程電子錄入的方式進行,所以在選取普查員的時候還要考慮是否能熟練掌握電子設備的使用,年輕人在這方面就更具優勢,可以選取打字速度快、能熟練使用電子設備的年輕人作為普查員。
中國人做什么事都講究時機,入戶登記工作也不例外。時機對了,群眾的配合度高了,可以事半功倍。社區居住人群復雜,有在機關事業單位朝九晚五上班的、有退休賦閑在家的、也有早出晚歸打零工的。因此,需要針對不同人群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不同的入戶時間。可以提前摸排住戶的工作情況,對于在機關事業單位上班的,選擇在周末進行入戶登記;對于退休賦閑在家的,可以利用飯前飯后的時間入戶登記;對于外出打零工時間不固定的,可以通過電話預約、短信預約的方式,進行入戶登記。總之,要根據居住人群的生活特點,因人制宜地做好入戶登記工作。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新時期的政府行為,不是個人、個別部門的事情,因此,政府領導要提高政治站位,推動相關部門聯合聯動。政府領導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以普通公民身份接受人口普查登記,為社會樹立榜樣。同時,公安、民政、街道辦事處、社區也要發揮各自優勢,為入戶登記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堅實保障。比如,公安部門要配合提供轄區住戶的戶籍信息,以便普查員登記過程中進行核實;民政部門要提供出生、死亡數據,以便普查員提前掌握住戶的特殊情況;社區利用對轄區住戶熟悉的優勢,提前掌握、了解住戶工作情況等。
由于普查員大多來自基層,很多普查員也是第一次參加人普工作,對工作內容不熟悉、工作方法不了解、法律法規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要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就必須加大培訓力度。中國是禮儀之邦,普查員在入戶登記過程中,首先要佩戴好普查員證、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無論是敲門,還是詢問都要禮貌規范,做到有禮有節,要講究詢問技巧。通常可采取“拉家常”的方式切入話題,對于敏感問題要側面打聽,不可冒失詢問,以消除被普查對象的疑慮。普查登記中獲取的被普查對象的信息,要嚴格保密,禁止對外泄露,不得用于與普查無關的工作。錄入登記要既快又準,為普查登記的數據質量和效率提供保障。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在社區排查過程中掌握了很多住戶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普查摸底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讓普查員產生依賴,不進行入戶摸底,而是坐在辦公室開展“摸底”工作,讓摸底工作成了走過場。人口普查摸底要保證家家戶戶都要去,每個人的信息都要清楚掌握,而疫情防控期間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容易導致漏戶漏人。人口普查摸底工作至關重要,關系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登記工作順利進行,因此要摸底清查,不走過場、不漏戶。